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故事

演奏《春天的故事》打破典禮配樂慣例

發佈時間:2018-12-19 11:47:31 丨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北青報記者專訪樂隊指揮張海峰揭秘頒獎背景音樂  

演奏《春天的故事》打破典禮配樂慣例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獲評的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上臺領獎的同時,響起的背景音樂是解放軍軍樂團在現場奏響的曲目《春天的故事》。這首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曲目,出現在第一次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國家級表彰大會上,象徵意義不言而喻。昨天,北京青年報記者對現場樂隊指揮、解放軍軍樂團團長張海峰進行了專訪。張海峰透露,採用《春天的故事》作為國家頒獎典禮的配樂,是一個打破慣例之舉。

《春天的故事》是“五選一”

北青報:為什麼會選擇《春天的故事》作為表彰大會的背景音樂?

張海峰:按照慣例,國家頒獎典禮的音樂演奏一般都是採用固定曲目《團結友誼進行曲》。在我的印象中,從70年代至今,具有頒獎性質的國家典禮,這還是第一次打破慣例。在我看來,演奏慣例的創新實際上也正契合了改革開放紀念活動所傳達的與時俱進態度。正像習主席講話中所提到的“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那樣,使用《春天的故事》這樣一首標誌性曲目,表達了中央的一種態度,象徵意義重大。而且,慶祝活動從10月中旬就開始綵排了,在我34年的當兵經歷中,這也是首次提前兩個月就進行綵排的國家典禮活動,可見中央的重視程度。

北青報:選擇過程是否有過爭議?

張海峰:此次慶祝大會召開兩個月前,有關方面就已經開始了方案的設計。最初的方案中,我們按慣例使用傳統樂曲《團結友誼進行曲》進行了演奏。演奏之後,我向上級機關和中央辦公廳有關領導建議,考慮到此次活動的特殊性和象徵意義,樂曲的選擇上可以考慮用《在希望的田野上》《美麗的鮮花在開放》《歌聲與微笑》《春天的故事》《民族團結盡歌舞》五首曲目來代替慣常的《團結友誼進行曲》。後來,中辦有關領導現場感受了四首備選曲目後,最終確定使用《春天的故事》。

北青報:您給出五首備選曲目的依據是什麼?

張海峰:由於有不同界別的獲獎人士領獎,同時也有兒童獻花等不同環節,因此開始我的建議是,針對不同環節、人員,使用不同的演奏曲目。但是在實際演奏過程中,每個環節的時長都不足以完整演奏曲目,切換不同曲目後總體給人的聽感有些淩亂。最終,中辦領導決定使用《春天的故事》一首曲目進行演奏。

曲目改編于9年前完成

北青報:從歌曲變成演奏曲,《春天的故事》是否經過改編?

張海峰:這得從9年前説起。在2009年新中國成立60週年的閱兵式中,群眾遊行階段中包含了奮鬥創業、改革開放、科學發展等七個方陣。在改革開放方陣經過時,我們在現場演奏的就是《春天的故事》。當時,中辦領導就提出要我們改編出《春天的故事》演奏版本。親自操刀進行這項工作的,是軍樂團優秀的女作曲家嚴曉藕。

我們18日在大會堂演奏的《春天的故事》,同樣是嚴曉藕2009年改編的那個版本。而且,2009年閱兵式現場也是我進行指揮,所以昨天的演奏,實際上是我第二次在國家典禮中指揮演奏這個改編版的《春天的故事》。

北青報:改編工作複雜嗎?

張海峰:改編的過程並不容易,因為沒有演唱者,一個聲樂曲目改編成一個器樂曲目,只有一個旋律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改編過程中加入前奏、副旋律等等內容,以使得演奏效果更為豐富、飽滿。用專業術語來描述,這是採取了復調的寫法。

北青報:昨天的慶祝大會現場有多少樂手參與演奏?

張海峰:現場演奏啟用了一支標準的軍樂隊,規模上有60人,涵蓋11種樂器。

北青報:現場演奏效果如何?

張海峰:綜合我個人的感受和與現場觀眾的交流,這首作品讓在場的所有人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一下子回到了40年前改革開放的開始。這種時光倒流之感,更體現出我們國家、民族的不易,以及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我認為藝術作品一旦讓受眾追憶往事,其感染力便會倍加體現出來。

禮號手首次“上臺”

北青報:很多觀眾都注意到,直播畫面特意給了主席臺的禮號手特寫鏡頭,是有特別安排嗎?

張海峰:這次演奏,主席臺左右兩側分列有3名,共計6名禮號手。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大型的國家典禮、會議中,讓禮號手“上臺”這樣的安排也是第一次,以往不論是禮號手還是其他樂手,在人民大會堂演奏的時候,均被安排在二樓的位置上。

這也是按照中辦有關領導的要求安排的。身著軍禮服的樂手不但擔負著演奏任務,分列在主席臺兩側也襯托出一種高規格和威儀,使得國家典禮的儀式感更突出。因此,我們從軍樂團中特意挑選出形象、業務都十分出色的6名禮號手“上臺”。左右兩側各3名的站位安排,是因為各有三個聲部。不過,這樣的安排也給我的指揮帶來了挑戰,當禮號演奏的時候,我會從大會堂二樓面向主席臺指揮,這種指揮方式對我而言也是第一次。

北青報:活動中單獨演奏的禮號曲目也是專門創作的嗎?

張海峰:是的。活動前,中央要求我們創作一首改革開放號角,專門在此次慶祝活動中使用。我找到了軍樂團的兩位作曲家李旭浩和娜拉,每人寫了三首。這六首作品分別採用了六種不同風格,包括舒緩的、莊嚴的、昂揚的等等。我們排演並錄製成音頻文件後,再全部送交有關領導審定。這個過程中,有關領導也會徵求我的意見,我個人推薦了兩首作品,最後中央決定採用李旭浩的一首作品。

總的來説,最後呈現的作品一開篇就是一個上行的積極的聲音,整體風格更為朝氣蓬勃,更符合活動的氛圍,象徵著我們揚起改革開放的風帆。

解放軍軍樂團是一支“國家隊”

北青報:您如何評價音樂在重大典禮上的作用?

張海峰:音樂起到的作用是很多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所達不到的。比如説,不論老人小孩,每個人都至少會哼唱一首歌,但是未必所有人都會畫畫,也未必都會搞雕塑、跳舞等。所以,音樂是最普遍也是最直接的一種表達,最能撥動所有人的心弦,感染力強。

北青報:現場演奏相比播放錄音的優勢在哪?

張海峰:從音樂表現而言,演奏的現場感、表現張力優勢明顯。更重要的是,解放軍軍樂團與解放軍儀仗隊一樣,是一支國家司禮部隊。從形式上看,國家隊參加的典禮當然是國家級大型活動,這體現了一種象徵、一種規格,只有國家行為才能調用國家隊。如果採用錄音,則完全體現不出這種重視和規格。因此,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軍樂團承擔了包括黨代會、兩會、外交儀式等國家典禮、儀式的演奏任務。文/本報記者 李岩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12-19/8706224.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