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樂器鑒賞

復活“二十四伎樂”盛世唐音穿越千年而來

發佈時間:2018-12-13 09:31:29 丨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點擊進入下一頁

沈正國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西元761年,當流寓成都的杜甫聽到蜀地的絲竹之聲時,甚為驚訝地寫下此詩。這説明早在唐代,天府之國的急管繁弦之音就已繞梁不絕。

如今,盛唐景象已經無處可尋,只有與前蜀高祖王建一同沉睡在永陵墓中的“二十四伎樂”石雕,還留下唐代宮廷燕樂的縮影,讓我們能夠依稀一窺得那盛世歌舞的場面。“二十四伎樂”畢竟是石雕,要怎樣才能讓她們“開口説話”?  

沈正國,原上海民族樂器一廠副廠長,他真的讓這組石雕發出了動人的樂聲,一千多年後,再次奏響了盛世唐音。他所帶領的團隊,不僅復原了“二十四伎樂”中的全部樂器,還特意復原了唐樂器中的三種絕版樂器:唐尺八、五弦琵琶和阮鹹。

壹 復原難度高遺存中的樂器較寫意

從1976年入行算起,沈正國已經在中國傳統樂器行業浸淫了42年。有著豐富古樂器修復經驗的他,曾為江陰博物館、內蒙古博物館機構等復原或修復了很多古樂器。2016年,一部以永陵“二十四伎樂”為藍本創編的國樂觀念劇《伎樂·24》找到他,希望由他來主持“二十四伎樂”中古樂器的復原工作時,饒是“身經百戰”,沈正國還是實實在在犯了難。  

“當時他們有這個復原古代文化遺存的創意,想要以王建墓中‘二十四伎樂’石雕為重要依據,復原出唐代的古樂器。實際這很難,因為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古代樂器復原’這個行當。我平常的工作是生産常規樂器,加上喜歡傳統文化,所以業餘時間都用來探索傳統樂器。”

沈正國雖然沒有親眼見過永陵博物館的“二十四伎樂”,但已經與其神交已久。“這組石雕的影響力非常大,資料中經常翻閱得到。但如果要還原當時的樂器,僅靠石雕是沒有辦法的。”沈正國説,存在於文物遺存中的樂器大部分都比較寫意,沒有按照實際的比例來。而“二十四伎樂”又在“半地下”的狀態中呆了一千餘年,導致有些很多地方不清晰。“只有搜尋相同時期的其他的圖像資料、文物遺存來進行參考,特別是唐代有些樂器流傳到日本,譬如五弦琵琶,唐尺八等,這批在日本的遺存,成為了還原唐樂器最重要的實物資料。”

貳 失傳的樂器在南韓日本找到藍本

復原“二十四伎樂”中的古樂器有多難?

沈正國表示,就算自己一直處於這個行業之中,在復原工作前也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但這二十四件樂器的完成,整整花了他和團隊兩年時間。“因為這二十四件樂器中,涵蓋了中國樂器中的八類。我與樂海樂器、東升樂器、笛師趙小生、古樂探索者徐戈等組成的復原團隊,查閱了大量資料,才完全復原。”

“二十四伎樂”中的每一件樂器的復原難度都不一樣,有高有低。譬如排簫的難度就不高,因為現代流傳下的排簫製作工藝和形態,較唐朝沒有太大的改變。沈正國説:“但有些樂器,從用材、規格、工藝、演奏方法,都産生了很大的變化,可以説在當下中國已經失傳了。譬如現在的琵琶,跟唐朝的琵琶相比,完全是另一種樂器了。在歷史的浪潮中,有些古樂器産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我們已經很難從當代的中國樂器中,找到唐代的影子。”

值得慶倖的是,盛唐時期文化交流頻繁,加上當時國力強盛,所以唐文化也輸出到了鄰國,有些在無意中得到了保留。譬如在日本、南韓,唐代樂器都能夠找到一些藍本。“這些資料,成為了復原工作中最重要的依據。”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8/12-12/8699715.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