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連到北京,再到臨時起意的鄭州,這部時長約210分鐘的話劇《猶太城》,我已經實打實地看了五遍。
《猶太城》,講述了在二戰猶太人大屠殺時期的立陶宛,一座猶太城中朝不保夕看不到明天的人們,如何在諸般煉獄中高貴的、懷揣著對生命的尊重的活著的故事。而人間眾生百態也就此在猶太城中展開,苦難煉獄中的猶太城像是個萬花筒般容納世間萬象的人間,有工廠廠長,有小偷、殺人犯,有勞勞碌碌混日子的人,也有,那群藝術家們。
戰士用刀槍殺死敵人的肉身,醫護人員用雙手創造生的機會,這群藝術家們用自己的樂器,歌喉與曼妙的身姿,形成了一道無形的盾,抵擋起人、城與民族千瘡百孔的自尊驕傲,和難以回避的傷痛與恨。那是屬於他們的抗爭。
在本被敵人們“期望著”無望度日的日子裏,那群從大屠殺中倖存下來的朝不保夕的藝術家們,開始了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自我拯救與反抗。在那樣的修羅場中,他們意志堅定飽受屈辱的“茍活”著,或許比死去更難。可那群人,堅持到了他們“不能繼續活下去”為止,堅持到了他們的最後一場演出結束為止。
在《猶太城》中,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不再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地點,而是似乎真實在眼前的過往。那些真實存在過的人們,在後世為之膽顫寒栗的時代中,卻在無望中創造出希望,尊重每一秒他們所擁有的時間。而故事中的那些人,鮮活得讓我幾乎從一開始便熱淚盈眶。
無論是猶太城警察總長金斯的矛盾與掙扎,以留下更多猶太血脈而不得不放棄另外一些人的生命時的痛苦,承受著同族人的非議與不解的同時不得不為了全城人的生命與納粹週旋。還是猶太劇團團長斯魯力克,用小木偶麗娜,聰明的也是最大限度的表達出他的反抗。他對哈亞熾熱卻深藏於心委婉不露的愛,使得他最終默許了哈亞的離開,而他在哈亞離開後的抽泣與那只口琴,便是最好的證明。
韋斯科夫,不折不扣的商人,他來自於猶太血脈中的聰明和投機的眼光,使得他成為猶太城中最富有的人。他遊走在猶太人與納粹之間,卻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利益。他漸漸被錢所揭露出的驕傲,讓他忘記了自己的“渺小”。他更像是基特爾和金斯手中的一枚棋子,到無用時,他便被輕輕一丟,棄之不顧。
還有記錄下猶太城中所發生的一切的圖書館館長克魯克。他對於“墓地不能演戲”的堅持,來源於他所接受的教育與道德。可在戰爭年代,在那樣的亂世凶年,他所提倡與堅持的,幾乎不堪一擊。還有哈亞,還有烏瑪,還有太多太多太多的人們一起,有了猶太城中的種種。有善有惡,有週旋有取捨,有喜怒哀樂,有堅守與反抗。更有了生活。
走齣劇場後,內心的震撼可能只能用難以平復的抽泣來表達。百般滋味從心中蔓延開來,大至民族家國,小到男女情愛,《猶太城》所至深處表達的,其實難以言説,更難以落字于紙筆。只能靜靜思考,然後將感受化為感悟,落于往後的漫長歲月中。
原文連結:
http://bjwb.bjd.com.cn/html/2018-12/03/content_302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