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莫言:寫兩部戲曲 還多年願望

發佈時間:2018-11-14 10:09:23 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本報訊(記者倫兵)小説《檀香刑》是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2017年6月,根據小説《檀香刑》改編的同名歌劇在濟南上演,莫言是編劇之一。今年12月4日,歌劇《檀香刑》將首次亮相國家大劇院。在12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莫言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稱:“這部戲創作了7年時間。因為山東藝術學院院長、該劇作曲李雲濤的執著,他發自內心的對小説的熱愛,才使《檀香刑》得以排成歌劇。中間經過一次次打磨修改,現在呈現出精粹的狀態。”回憶起當初創作小説的情景,莫言説:“膠濟鐵路在中國大地上是一條重要的鐵路。在修建鐵路的過程當中,德國侵略者對山東人民進行了瘋狂的迫害。在這樣的情況下,高密的農民孫文領導人們進行反抗,和德國侵略者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後來他在德國佔領軍和清政府的聯合鎮壓下被當眾斬首。小説裏對這個人物進行了拔高,把他寫成茂腔的班主。”

怎樣把歷史事實變成一部藝術作品?莫言稱,當時就想一定要和當地的文化結合起來,而不是作為純粹的故事講述,一定要有文化含量,要有中國小説的特色,“大家知道上世紀80年代現代西方的大量翻譯作品對我們這一代作家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至於在我們一些作品中産生了對西方文學的模倣。所以我想在90年代我們一定要擺脫西方的影響,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具有個人個性的作品。”

在小説創作時,莫言想到了高密的茂腔,這是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也是一個非常小的地方戲,“對我本人來講是最早接觸的音樂戲劇。如果説我的家鄉有什麼聲音的話,那茂腔是我們故鄉的音樂旋律。李雲濤院長是我們家鄉的,他對茂腔的音樂感受更加深刻,後來我就想把小説和茂腔的腔體相結合,這也使得《檀香刑》有強烈的戲劇文本,有人説這是一部戲劇化的小説,或者説是小説化的戲劇文本。小説裏的人物本身就是演員,他們的思維方法也就是演員的思維,他們甚至到後來有些分不清是生活在現實中還是生活在戲中。這一點在歌劇《檀香刑》裏面得到了非常好的呈現。總之我想,因為家鄉的茂腔戲和家鄉先烈們的英雄史,這兩件事情結合起來,再加上我個人的創作,就促成了《檀香刑》的成功。”

對於將小説改編成歌劇,莫言表示:“2000年這部小説剛剛出版的時候在文壇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當時也有很多的電影導演、戲曲導演對這個作品躍躍欲試,但是後來就知難而退了。因為改編難度確實比較大。由於小説裏面描寫了劊子手這樣特殊的人物,裏面也有比較大的篇幅描寫了行刑的過程,這使很多導演望而生畏。但我覺得這個問題的處理並不是特別困難,即使把這一層抹掉依然無損完整性。在歌劇創作過程中,我跟雲濤也是在一遍一遍的磨合當中一遍一遍地修改,現在越來越精粹。我認為比較好地把小説中的精華用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時間很好地體現出來。”

讓莫言感受深刻的是一部歌劇耗費了很多人的心血,包括導演、演員、指揮、樂團、舞美、燈光、服裝、道具,每一個人都貢獻了才華,變成集體的才華,使一部舞臺作品得以呈現,“這一點也使我感慨萬千,因為小説創作是個體化的勞動,我一個人躲在書房裏寫得如魚得水,如果很多人在一起肯定寫不好,而戲劇歌劇就不一樣,就是要大家在一起。我看過他們一次綵排,看過兩場演出,我也深深感到藝術創作的艱難,我相信每一個創作者在這過程中都會得到愉快的感受,通過眾人的努力,藝術上更加精準。”

對於今後的寫作計劃,莫言表示寫戲曲是自己多年的願望,“小時候在農村也沒有什麼可以看的,只有民間戲曲,電影很少,縣電影院每年巡迴下來演一場,更多就是聽鄉村的野戲班唱戲,請鼓書藝人唱鼓書,從小受到的藝術熏陶就是民間戲曲,我是這樣的文化養成的,以致我的小説創作裏面也出現了大量的戲文、戲劇性的元素,人物也不知不覺地戲劇化。我以前主要的精力用在寫小説,從去年開始也是要還一個多年的願望,寫兩部戲曲,也算是對哺育我成長的民間戲曲的反哺。”

原文連結:

http://epaper.ynet.com/html/2018-11/14/content_309783.htm?div=-1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