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經典

《切膚之痛》讓觀眾聽得汗毛倒豎

發佈時間:2018-10-24 09:32:10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劇場裏燈光漸暗,上海交響樂團就座,舞臺上卻沒有歌劇布景。觀眾掌聲中,從臺口魚貫而出的不只有指揮,還有5位歌唱家: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穿著禮服,另外幾位身著正裝套裝。10月23日晚,國內舞臺前所未有的歌劇製作、英國當代作曲家喬治·本傑明的歌劇《切膚之痛》在保利劇院以半舞臺版的形式上演,這也是這部歌劇的亞洲首演。

《切膚之痛》由英國作曲家喬治·本傑明創作于2012年,首演便大獲成功,在隨後的六年中上演了80余次,被稱為新世紀最受矚目的當代歌劇。它的故事靈感來源於13世紀的傳奇故事:一位遊吟詩人與一位當地貴族的夫人走到了一起,這位貴族在發現二人的姦情之後,將遊吟詩人的心臟挖了出來給自己的妻子吃。

在歌劇中,作曲家本傑明將故事稍作改編。一位殘酷的地主邀請一位年輕的藝術家到他的城堡為他寫一本書,他的妻子艾格尼絲沉迷于男孩的才華並與他在一起。地主殺死了男孩,也將他的心臟喂給妻子。

這確實是一個帶有暗黑元素的故事,與作曲家創作的音樂風格十分契合,樂團中不時傳出淒厲的長笛聲與陰暗的大號聲,音樂表現出的氣質並不具有傳統歌劇的和諧美感,但有十足的現代音樂風格。塑造角色時,殘酷的地主由略帶陰險的男中音呈現,一開場就用霸道的嗓音宣稱妻子是自己的“財産”。藝術家則帶有假聲男高音的音色,在表達情投意合的唱段中,他唱出了比普通男高音更高的音域。

這部歌劇劇本由劇作家馬丁·克林普創作,他似乎覺得這個故事過於“刺激”,便有意製造了一些間離感:演出中歌唱家們在推動劇情發展的同時也會評論自己的言論和行為。除了三位主人公角色外,劇中還有“天使”的角色,他們會以旁觀者的角度探討主人公的言行。

本次首演以半舞臺版的形式上演,與常規的歌劇演出不同的是,樂團沒有坐在樂池中,而是在舞臺之上。舞臺上並沒有演出布景,五位歌唱家也沒有裝扮,不演唱時就坐在樂團前面的椅子上,一旦演唱便有舞臺動作,仿佛在極簡的現代空間中歌唱並相互“飆戲”。

“作曲家喬治·本傑明知道我們要來中國時,還特意提到了半舞臺的形式。”首演開始前,本劇導演本傑明·戴維斯説,半舞臺版更加簡潔,觀眾可以想像他們聽到的每一個詞。“《切膚之痛》是一個深刻主題的故事,觀眾需要很高的注意力,半舞臺版有利於關注音樂本身。”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總監鄒爽説。

此外,《切膚之痛》還帶來了兩件奇特的古樂器:玻璃琴和古大提琴。玻璃琴是一種用手指沾水摩擦玻璃發出聲音的樂器,一般用於室內樂,在大編制樂隊中難得一見。而當地主的妻子得知自己吃了愛人的心時,位於樂團左側的玻璃琴隱隱發出了近乎電子音的聲響,令人汗毛倒豎,毛骨悚然的氣氛一下被推至頂點。此外,大提琴的前身古大提琴也被融入樂團,作曲家用現代音樂的技法為這兩種古樂器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國際音樂節供圖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18-10/24/content_290437.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