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朱旭 醇誠真戲骨,酒仙老爺子

發佈時間:2018-09-17 09:53:04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朱旭和濮存昕交談。圖/視覺中國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9月15日上午發佈訃告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藝藝委會顧問、離休幹部朱旭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8年9月15日淩晨2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根據朱旭同志本人及家人意願,家中不設靈堂,朱旭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定於2018年9月17日上午10時在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在得知朱旭先生去世後不久,新京報記者第一時間聯繫到他的小兒子朱小闖,從他那裏了解到朱旭先生在離世前沒有任何痛苦,非常安詳。而當問及先生生前未達成的遺願,便是“想要登臺繼續演戲”。隨後朱旭生前的好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表演藝術家藍天野在自己的朋友圈內發表悼文,悲痛寫道:“朱旭,我陪你演了你第一次話劇,也跟你合作了你最後一次舞臺劇,我……送你一程。”足以得見二老之間幾十多年深厚的友情。

新京報記者獨家專訪濮存昕、班讚、吳貽弓、奚美娟、蔣雯麗、高群書、王小平、張春年等曾與朱旭合作相知的業內人士,共同追憶老藝術家的自然演戲、豁達人生。

生平

幼兒起就學會了喝酒

1930年2月,朱旭出生在瀋陽一個舊官吏的家庭裏,有兩位兄長和一位姐姐,他是最小的兒子。父親在縣府做文書,收入微薄難於養家糊口,辭去職務考入第六期由張學良經辦的“講武堂”,後來為東北軍的軍官。

在他一歲的時候家鄉發生了“九·一八事變”。全家隨軍離開瀋陽,因為家裏孩子多,母親照顧不過來,朱旭就由軍隊裏一名老伙伕看護,每到一處駐地,老伙伕晚飯之後收拾起碗筷總要有一場牌局。如果朱旭不睡覺,牌局就要受影響,所以老伙伕每天吃完晚飯就給朱旭灌上一盅酒,朱旭就安安靜靜地入睡了。久而久之,朱旭就上癮了,幼兒時期的朱旭就有了喝酒的習慣,成了幼兒嗜酒者。按照他的年齡算,他的酒齡已經是80多年的資深“酒仙”。

1949年5月,長大後的朱旭進入華北大學,在華大三部戲劇科學習戲劇專業。畢業後進入華大文工二團工作,他剛調到二團時,被分配到舞臺工作隊的燈光組,做一名電工。其實這是個誤會。起因在華北大學上學的時候,一天晚上,宿捨得電燈壞了,怎麼開都不亮,朱旭憑著自己一時的熱情,膽子大,經他七捅八捅的,電燈居然亮了。於是在眾人歡呼中他被認為是懂電的行家,以至於被分配到二團的時候當了電工。

1950年抗美援朝運動開始,為了配合政治形勢的需要,劇團排演《吃驚病》,這是一齣獨幕小戲。裏面有個美國大兵,一時,演員隊伍裏還沒有大個子的演員,導演夏淳發現燈光組裏有個朱旭,不但個子高,鼻梁也挺高,大眼睛,大嘴巴,化上粧肯定像外國人。在劇本裏這個人物只是有幾句臺詞的群眾,沒想到一個不重要的角色都讓他演得引人注目,引起劇院各位領導的注意。

1952年成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朱旭就是這個時候從燈光組調整到演員隊伍裏,正式開始了他所熱愛的事業。

舞臺

鬆弛自然,才是演技至境

朱旭在北京人藝的舞臺上,先後塑造過數十個性格獨特、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烙印。早期他演出的話劇作品包括《女店員》、《慳吝人》、《三塊錢國幣》、《蔡文姬》、《駱駝祥子》、《請君入甕》、《左鄰右舍》、《鹹亨酒店》等,多以小人物著稱,表演風趣幽默、細膩傳神。其後,他在創作巔峰時期的人藝舞臺上出演了如《推銷員之死》、《紅白喜事》、《嘩變》、《芭巴拉少校》、《屠夫》等多部經典作品。

朱旭從人藝離休後,並沒有徹底離開舞臺。他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關心時事、熱心公益事業,在“抗擊非典”、“汶川地震”後積極捐款,並於第一時間投身《北街南院》《生·活》的排演當中,用自己所參演的藝術作品去鼓舞人心。

2011年他在《家》中飾演了“高老太爺”,在2012年,北京人藝建院六十週年時,82歲的朱旭還站在了北京人藝的舞臺上,扮演《甲子園》中的姚半仙,這是他最後一個話劇角色,至此,他在自己最愛的舞臺上站了整整一個甲子。

很多人想像不到,如今是無數人心目中“老戲骨”代名詞的朱旭,在早年間竟有嚴重的口吃症,導致單位開會都不敢讓他發言,還被同事評價為“臺上口若懸河,台下結巴磕”。那時的朱旭覺得很傷自尊,甚至懷疑自己不適合做演員,但最終,他在導演和同事的鼓勵下,下定決心,以勤補拙,終於找到了克服口吃的妙計——不打草稿,想到便説。他試著將這種感覺帶到排戲中,逐漸地掌握要領,最終能夠在舞臺上把臺詞説得順暢又漂亮。

在克服口吃的過程中,朱旭也逐漸找到了一條正確的藝術創作方法——鬆弛。通過鬆弛來把話説清楚,通過鬆弛去拉近和角色間的距離。正因如此,他的表演方式在人藝、在中國都是“異數”:特別自然和生活化,一點不裝腔作勢,也不搶戲,還不是戲霸,幾乎絕無僅有。

影視

演戲,必須要真的交流

舞臺之外,他通過電影、電視與觀眾結下了深厚的緣分。1984年,在話劇舞臺表演了30多年後,已經54歲才開始涉足影視領域,從此便成為了銀幕和熒屏上的常青樹。他先後參演電影《紅衣少女》《清涼寺的鐘聲》《小巷名流》《鼓書藝人》《闕里人家》《心香》《我們天上見》《變臉》《洗澡》《刮痧》及電視劇《末代皇帝》《大地之子》《似水年華》《滄海百年》《日落紫禁城》等。

1984年,他在電視劇《末代皇帝》中扮演老年溥儀,而青年溥儀的扮演者正是當時還是新人的陳道明。其實最開始,朱旭並不太願意演這個角色,因為前面20集都是陳道明演,當皇上吃喝玩樂享受完了,最後成為改造犯就該朱旭上了。朱旭的第一次亮相一句臺詞沒有,光靠背影的表演,就能讓人感受到角色身上承載了太多的故事,觀眾立刻就接受了這個前20集沒有出現的“新”溥儀。

劇中很多飾演戰犯的角色都是遼寧人藝的老藝術家,朱旭和這些老藝術家聚在一塊,只要不拍戲,他們就在監房裏喝酒,基本上鋪底下的酒瓶子都滿了。

《變臉》是朱旭十分重要的一部電影代表作,他憑藉片中的“變臉王”一角拿下東京電影節影帝桂冠。影片開頭,有一段朱旭在街頭表演變臉的絕技,拍這場戲時,劇組所有人都來了,想看個新鮮,因為在場的人都不知道怎麼變的。連導演吳天明在剪接臺上都納悶:“到底變到哪兒去了?”不過,任憑別人怎麼問,朱旭都守口如瓶:“這是人家的絕招,我不能説。”拍這場戲時,教朱旭的川劇“變臉大師”彭登懷手心都出汗了,生怕穿幫了。

對於朱旭來説,最難的除了“變臉”之外,還要與一隻猴兒演戲。剛開始那只猴子怎麼都不接近朱旭,之後,朱旭就想了個辦法,經常給猴子買好吃的,慢慢就取得了猴子的信任。有場戲拍了整整一夜,猴子已經困得睜不開眼睛了,別人都沒辦法,只有朱旭給它喝茶,放上糖,小猴就有精神了。

後來,朱旭總結與小動物、小孩演戲,必須得和他們真的交流才行。

生活

一生隨和豁達,醇如美酒

談到朱旭時,很多人都會親切地稱他一聲“老爺子”。據朱旭透露,這個稱號來自於當年拍攝電視劇《末代皇帝》中自己飾演的溥儀在宮中的稱謂,而在現實中,這個稱呼則是對朱旭隨和形象的最好概括:和他交談,你能從他的談吐中感受到他的詼諧與豁達,以及歲月與閱歷在他背後留下的印記,仿佛一杯層次豐富的美酒。

舞臺之下的朱旭有四大樂趣:下圍棋、放風箏、拉胡琴、喝酒;他唱京戲,在臺上唱過大段《勸千歲》,台下也不忘發掘戲曲人才,如今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王蓉蓉便是由朱旭領進戲曲藝術大門的;當年他曾向梅蘭芳的琴師姜鳳山老先生學琴,而後也在話劇《名優之死》中以嫺熟的弓法技驚四座;在北京人藝1983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他還露過一手相聲的絕活……在話劇與影視之外的朱旭,同樣是那麼風采奕奕。

朱旭的妻子宋鳳儀同樣是北京人藝的優秀演員,曾塑造了《駱駝祥子》中的小福子,《小井衚同》中的春喜等鮮活的人物形象。二人自1957年結婚以來,攜手走過了60年風風雨雨,一直恩愛有加,是大家心目中的“模範夫妻”。宋鳳儀于2015年離世,她曾將朱旭的人生、藝術之路寫就了一本《老爺子朱旭》。二人育有兩個兒子,不幸的是都患有先天性耳聾,但朱旭和妻子沒有放棄他們,而是用心血將他們撫養成才,後來一個成為了北京人藝的美工,另一個則成為了攝像師。

濮存昕憶朱旭

去去就來,何必難過

在接受採訪時,濮存昕透露最後一次去醫院看望朱旭是9月9日那天,那時候朱旭老師的情況還很好,神志很清楚,説到高興的事,還會眨眨眼睛,誰能聽得清他説話,他就給誰豎大拇指表示讚許。

在濮存昕看來,朱旭的一生非常圓滿,自己的修行使得他如同演出謝幕一般走得如此平靜,如此滿足。他認為“朱旭老師在舞臺藝術、臺詞和角色上成就了他這一生的修行”。他雖然在舞臺和銀幕上為觀眾留下了許多記憶深刻的藝術形象,但在朱旭老師心中始終銘記著,前輩劇作家洪深先生曾經留下的“不會演戲的演戲,會演戲的演人”這句名言。

據濮存昕透露,原想寫一幅字送給朱旭先生,但他想起了弘一法師圓寂前對妙蓮法師説的一句話,“去去就來,何必難過”。濮存昕説:“朱旭老師的一生就像一個演員在舞臺上一樣,應該結束了,該向觀眾謝幕了,他能夠很精彩地離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給他鼓掌。”

演戲別只演戲,要演人

朱旭在給演員講課的時候,經常對大家説的一句話就是“念詞別只念詞,要念意。演戲別只演戲,要演人”。濮存昕第一次聽到覺得很新奇,直到後來在書中也看到這句話後才慢慢理解,他認為“朱旭老師在教學時所使用的很多諺語式的表述都非常精到”。

據濮存昕介紹,朱旭一直隨身帶著一個抄臺詞的本子,他經常把一些臺詞變成口語化抄在上面,這個本子寫的都是他改動過的臺詞,如果改動得多他就把整段的臺詞全都寫出來,他覺得“朱旭和於是之先生這代人的共同點就是始終在尋找著自己,自己的臺詞,不是劇作家寫的臺詞,而是一定要弄成自己能説的臺詞。演員的二度創作是他們對生命本身的尊重,也是對角色生命的尊重,他們始終以塑造出好的角色為己任”。演員這個職業其實是在行善,在表達真善美的同時,也在弘揚人性中的美,濮存昕覺得,朱旭老師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棒。

從沒上過場的“王利發”

在濮存昕眼中,朱旭在影、視、戲劇都可以全面發展,這在人藝老前輩裏是不多見的,他在改革開放後迸發出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創作密度大,很多經典作品和角色都是在這期間應運而生。

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朱旭一直都是經典話劇《茶館》中於是之先生所飾演“王利發”的B角,他幾十年來都沒有得到過一次上場的機會。1992年《茶館》告別演出,因為當時於是之先生身體不太好,很多人都認為那次朱旭有機會上場,但很遺憾還是沒有演成。這件事濮存昕也是後來通過自己再演《茶館》時,朱旭等老藝術家前來給他們講評人物角色時才知道的,“你們知道嗎?我是《茶館》裏從來沒有上過場的王利發。”雖然他對臺詞、舞臺調度均已爛熟於心,但就是沒有上過場,不得不説是朱旭先生演藝生涯的一個遺憾。

真心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

在劇院裏沒有任何一個老前輩能像朱旭老師那樣對待年輕人那麼關懷。濮存昕表示,過去我們經常在朱旭老師的號召下聚到一起到他家聚餐,立春吃春餅,冬天涮羊肉,一屋子裏還有一些是剛來劇院的年輕演員,他也一視同仁。每到這個時候濮存昕就感慨“他喜歡的不只是自己家的孩子,他是真心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他幽默開心一輩子,任何憂慮他都會自我化解。記得以前在劇院開會發言的時候,他從來不講套話,總是講自己的一些經歷和小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18-09/16/c_1123436086.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