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文學

芭蕾足尖的中國故事:為時代舞之蹈之

發佈時間:2018-08-09 09:59:46 丨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21世紀芭蕾藝術在中國!”這是去年中央芭蕾舞團攜原創舞劇《鶴魂》亮相德國漢堡芭蕾藝術節後,當地主流媒體給出的評價。而剛成立不過六年的重慶芭蕾舞團,去年帶著原創舞劇《追尋香格里拉》在西班牙巡演,演出還沒結束,劇院經理已經預約下一次的演出。講述中國故事的中國芭蕾正在贏得世界的注目禮。

不過,驚喜的背後也有尷尬。國際知名度頗高、海外訂單接到手軟的上海芭蕾舞團,時至今日到歐洲演出,觀眾對中國芭蕾經典仍了解不多,對於近些年的原創作品更是知之甚少。

可見,如何用芭蕾這樣的國際語匯講述中國故事,不只是為“文化走出去”尋求更明晰的“中國標識”,同樣也是回應時代需求,展現當代中國之面貌。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馮英説:“進入 21世紀,中國芭蕾不僅要講述中國故事,更進一步還要把目光放在當今時代,探索用國際語匯表達當代中國人的人文思考與精神情感。”

用發生在中國土地上的鮮活故事回應時代

來自西方的芭蕾藝術,從1959年中央芭蕾舞團成立算起的近60年間,在中國生根發芽,開出無數絢麗的花朵。半個世紀以來,先後有上海芭蕾舞團、香港芭蕾舞團、遼寧芭蕾舞團等十家芭蕾舞團成立,其中最年輕的蘭州芭蕾舞團成立五年。每一個舞團在演繹古典芭蕾同時,都不約而同地有著同一個使命——用講述中國故事探索中國芭蕾發展之路。

馮英認為,《紅色娘子軍》與《白毛女》確立了“中國芭蕾”的方向和根基。回看這兩部作品誕生時期,芭蕾在中國尚處於萌芽時期,普通百姓對於芭蕾更是一無所知。之所以甫一問世就能深入人心,引發情感共鳴,不僅是在探索如何用芭蕾語匯講述中國故事,同時也是在講述那個時代中國發生的故事。

接續這樣的傳統,2014年遼寧芭蕾舞團將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八女投江”革命故事搬上舞臺。最開始有人反對,芭蕾演員扛上槍,是不是失去了芭蕾的柔美顯得有些生硬?遼寧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曲滋嬌不這麼認為,誰説革命故事只能用寫實的影視畫面展現,詩情畫意同樣能夠展現悲壯與崇高,傳遞革命先烈不屈不撓的精神。主創還將頗有地域特色的東北秧歌和朝鮮族舞蹈“阿裏郎”加入其中,探索民族元素在芭蕾之中的融合。這部作品先後獲得“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

在央芭最近幾年的創作中,現實題材作品不止一部。舞劇《敦煌》沒有把敦煌莫高窟上豐富的飛天壁畫作為表現主體,而是讓敦煌第一代文物保護工作者常書鴻成為故事的主角,展現敦煌人執著守望千年曆史的奉獻精神。2015年中央芭蕾舞團又將這位護鶴英雄徐秀娟的故事搬上舞臺,用芭蕾語匯展現人與鶴的難捨情緣。此外,天津芭蕾舞團選擇劉譽的諜戰小説 《鋒刃》改編舞劇 《海河紅帆》,重慶芭蕾舞團則用青年畫家丹青為追求內心寧靜前往香格里拉的故事,譜寫出舞劇《追尋香格里拉》。

中國芭蕾語匯正為國際舞壇吹來一股新風

如果説過去中國芭蕾是在不斷為世界舞臺輸送頂尖人才,用演繹西方經典展示過硬水準,那麼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一部部原創舞劇正為國際舞壇吹來一股新風——作為古典藝術、西方藝術的芭蕾,同樣可以在中國不斷發展,甚至與中國文化元素相結合,形成獨特的藝術語匯,煥發出新的時代生命力。400年的芭蕾發展歷程中,陸續形成了義大利、法國、丹麥、俄羅斯、美國等不同學派,任何一個學派都和自身民族性格緊密結合。有學者認為,中國芭蕾不過60年,于新的時代機遇裏,孕育“中國學派”正當其時——中國芭蕾的表現力更強,在與民族舞、戲曲、武術的融合中,語匯更為豐富,而演員的表現力更細膩、更富韻律。如何進一步發展這樣的特色,就需要用原創作品去探索實踐。

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回憶,《花樣年華》首次讓芭蕾舞演員穿上旗袍,氤氳其中的海派文化元素,讓法國業界感慨“中國芭蕾如同中國瓷器一樣精緻”。《追尋香格里拉》裏的水袖與芭蕾語匯的結合,讓見識過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的西班牙觀眾流連——經典固然值得反覆咀嚼,然而結合古老東方文化的語匯創新同樣能夠贏得關注和掌聲。好的中國故事,不僅能接通中國觀眾的心靈頻率,同樣也能抵達海外觀眾的心靈深處。曲滋嬌帶著《八女投江》來到俄羅斯。同樣有著戰爭記憶的俄羅斯觀眾為其中的英雄情結所感染。

辛麗麗感慨:“如果説過去只顧摸著石頭過河,現在在探索道路上,我們的眼睛看得到對岸了。”這個對岸,是堅定走中國芭蕾自己的道路,是用西方語匯講述中國故事,是回應時代、回應觀眾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

原文連結:

http://ent.ce.cn/news/201808/09/t20180809_29983182.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