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小就在課本裏讀過周敦頤的《愛蓮説》朗朗上口。7月5日晚,它從課本上走出來,變成可聽、可觀、可感的原創民族歌劇。由長沙田漢大劇院創作的歌劇《愛蓮説》,在長沙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首演,可容納1800余名觀眾的劇場座無虛席。該劇由譚仲池擔任編劇、廖勇擔任作曲、廖向紅擔任導演、朱曼擔任指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劇作音樂優美、演唱精彩、舞美設計更是獨具特色,其所展現的高潔精神,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1、用歌劇藝術的形式塑造古代廉吏形象
歌劇《愛蓮説》故事發生在北宋慶曆年間的湖南桂陽縣。周敦頤上任桂陽縣令,躊躇滿志,推行教育、興修水利、勸農興學,欲有一番作為。此時,突發瘟疫,當地名醫白汝冰、湘蓮母女因拒絕與富商勾結、囤積藥品高價出售,被轉運使杜臨風和富商陷害入獄。周敦頤敬佩白汝冰、湘蓮母女,決心救助,被杜臨風算計,遭到革職。湘蓮決心以死喚醒世人,殞命蓮池。周敦頤受到震撼,發誓扳倒貪官、剷除姦惡。面對官場險惡、世態炎涼,平生鍾愛蓮花的周敦頤感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寫下了《愛蓮説》,表達對白汝冰、湘蓮母女的敬佩以及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
“周敦頤所著《愛蓮説》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經典之作,歷代傳誦至今,幾乎家喻戶曉。”原湖南省文聯主席、該劇編劇譚仲池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應該用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啟迪人的心靈,傳遞向善向上的價值觀。我創作歌劇《愛蓮説》,就是想通過深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以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歷史,觀照現實和未來,用歌劇藝術的形式,真實、生動、深邃地詮釋《愛蓮説》這個穿越千年,為人們喜愛的文學經典。”
譚仲池説:“周敦頤一生為官清廉、正直坦蕩、品高如蓮。歌劇《愛蓮説》就是緊扣文學經典《愛蓮説》所蘊含的哲學精義、人文精神和高尚人生價值導向,抓住周敦頤調任桂陽縣令,恰遇瘟疫橫行、百姓遭難、萬戶蕭條的嚴重局面,力挽狂瀾拯救百姓于水火,與貪官奸商抗爭,伸張正義的重大主題,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了一個心繫蒼生憂患,造福一方的古代勤政廉吏形象,並賦予其真正蓮的化身的深刻寓意,以達到潤心啟志怡性的‘以文化人’的作用,從而既折射出湖湘優秀傳統文化的璀璨光芒,有效對接理想美德教育的現實要求,又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的興盛繁榮,綻放一束芳華。”
2、以民族特色為創作標準
“《愛蓮説》是一朵美得不尋常的‘蓮’。如今,這朵蓮花在我的音樂中盛放,讓我倍感驕傲與自豪。”湘籍作曲家、北京歌劇舞劇院藝術總監、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廖勇是該劇作曲。他告訴記者,《愛蓮説》雖是古代名作,但它的內在精神不被時空所限制。“周敦頤是古代勤政‘愛廉’典範,《愛蓮説》展現了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下,依然向上、愛美的可貴品質。周敦頤作為湖南第一個真正的文化大家,奠定了中國理學的基礎。作為湖南人,我們有責任把《愛蓮説》推向世界。”
近年來,選擇歌劇這種西方藝術形式來呈現中國經典、表現中國精神的舞臺作品並不少見。不過,如何完美相融是一個難題。廖勇有自己的心得,“話劇加唱,是中國歌劇長期以來的樣子。既然歌劇是完全用音樂來敘事抒情,我也努力地想讓宣敘調張得開嘴,不裝腔、不作勢。中國漢字的四聲、中國語言的轍韻、板腔體、戲劇性,都得講究,都得運用,我不止一次地懷疑過自己的知識結構。我需要找一個參照物,是《白毛女》還是瓦格納?但我提醒自己:中國觀眾的欣賞習慣,才是我要依照的標準。”
廖勇説,該劇的主創團隊曾多次到湖南道縣、汝城等周敦頤生活工作過的地方采風。其間,他採集了大量的湘南民族歌曲、民間小調、祁劇、祁陽小調等本土音樂。“我們用西方的樣式,融入湖南的民族和民間音調、戲曲的板腔體,讓歌劇《愛蓮説》看得懂、接地氣。”
“劇中除周敦頤為真實人物外,其餘人物均為虛構,劇情也是在尊重歷史和生活的基礎上做了藝術虛構,希望能夠體現我們創作者對品行高潔、淡泊名利、親民恤民、勤政清廉官吏的崇尚與呼喚。所以,觀眾不要從歷史學家的角度對劇情做嚴格考據式的鑒賞。”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該劇導演廖向紅表示,如何在繼承民族歌劇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民族氣派和現代審美意趣,集思想性、藝術性、現代性、觀賞性于一身,能讓當代觀眾喜愛的中國歌劇,是歌劇《愛蓮説》創作探索實踐的重要課題。(記者龍軍禹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