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樂器鑒賞

民族藝術很老嗎?其實很潮

發佈時間:2018-05-03 13:51:12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骨笛聲聲,清亮悠揚,穿越八千年,吹來先民的生命感悟。前天,由著名竹笛演奏家唐俊喬領銜主演的跨界融合創新交響民族器樂劇《笛韻天籟》,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首演。

演出結束後,兩個月來為《笛韻天籟》排演忙得團團轉的唐俊喬,終於稍微松一口氣。吃晚飯——準確説是夜宵時,來不及卸裝的她右手拿著筷子往嘴裏送食,左手拿著手機,用微信持續與團隊進行各種溝通,一方面總結演出各個環節,另一方面就音響、燈光以及演出細節等,商議如何改進提升、精益求精,為使翌日第二場演出更加完美。

“一點小小的問題都不能錯過,藝術品質就是在細節中磨練出來的。”她説。

賈湖骨笛的復鳴

《笛韻天籟》雖謂“劇”,不過並無一句臺詞,故事講述者只是民族器樂——笛。

笛子源自中國,堪稱世界樂器之鼻祖。從骨笛到竹笛,笛子的發展演變源遠流長。《笛韻天籟》導演、編劇徐瑛為全劇設置四個篇章,亦即四個樂章,反映了從人類早期先民為了生存向動物展開殺戮,到自覺棄骨笛、取竹笛,用竹之氣節、竹之堅韌比擬人之風骨,象徵人從低層次生存追求到高層次至善大美的精神境界。

據記載,距今7800年至9000年的河南賈湖遺址,是同時期最為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1984年至1987年及2001年,這裡先後出土了30多支用丹頂鶴尺骨製成的骨笛。賈湖骨笛是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比青銅曾侯乙編鐘年代更古老,被稱為“中華第一笛”,也被專家認定為世間最早可吹奏樂器。前不久央視綜藝節目《國家寶藏》曾專門介紹過賈湖骨笛。

2016年起,竹笛演奏家唐俊喬領銜的上海音樂學院竹笛團隊,聯合貴州玉屏璞韻簫笛文化有限公司制笛師王建宏,歷時一年,試驗六十多次,採用紅木、紫檀、杉木、紫竹、湘妃竹、苦竹、樹脂合成材料等,反覆實驗,最終確定用樹脂合成材料和苦竹來復原古笛,且音準更精、音質更豐。

《笛韻天籟》演出中便使用了復原古笛,還原了距今八千年的遠古笛聲,觀眾亦有機會聆聽先人通過吹奏模倣的獸鳴鳥啼、竹籟松濤,聲聲遠古笛聲,撞擊觀眾心胸。“中國有許多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二胡、琵琶、揚琴等都來自異域,笛子算是土生土長的樂器。這次是根據出土文物仿製的骨笛之音首次在舞臺上呈現,希望觀眾能聽見這件樂器的歷史底蘊,也聽到這件樂器的創新發展。”同時任該劇藝術總監的唐俊喬説。

復古與創新的奏鳴

堅守傳統,不等於守舊,更不等於故步自封。聆聽《笛韻天籟》,是一次復古之旅,更是一次創意之行。

該劇在音樂形式、器樂體裁、音樂創作、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有大膽創新,首次嘗試民族器樂劇與交響樂隊、合唱團同時演出,並融合多媒體視覺效果。就像該劇音樂總監、作曲家許舒亞所言,“《笛韻天籟》是一部在音樂上充滿原創性的作品。”該劇還運用數字媒體藝術製造出充滿意境的視覺圖景,比如宋代古畫《千里江山圖》,淋漓盡致地傳遞出古人至善大愛的高遠追求。

《笛韻天籟》在表演上也顛覆了竹笛演奏慣常的形體語言。為了讓演員們在舞臺上恰到好處地“動”起來,唐俊喬特別請來中央芭蕾舞團一級編導費波,為演員進行形體訓練,讓他們在舞臺上既遊刃有餘地“奏”,又無拘無束地“演”。接受過費波形體訓練的上音學生,吹奏同一首曲子,能更好地傳遞其中思想和情感。

作為“總舵主”,唐俊喬心裏有桿藝術之秤,同時也是《笛韻天籟》的藝術追求——既有民族文化特質,又充滿國際范兒,“我希望《笛韻天籟》能為傳統民樂在現代的發展,在民族藝術自身發展維度的拓展中,凸顯出一種有意義、有價值的探索。如今大家都説要講好中國故事,我覺得這樣的嘗試就是一種示範,將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再現、傳承。”

藝術探索的共鳴

“上海音樂學院在用自己的綜合實力向社會展示‘胸肌’和強大,證明學院的教學水準和藝術水準,民樂、西洋樂、打擊樂、合唱、數字媒體……每一部分呈現都體現著一流學府的水準。”首演結束後,唐俊喬收到了很多正面反饋,其中這一點令她尤其開心和欣慰。

《笛韻天籟》由上海音樂學院打造,為2017年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也是“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重要演出項目之一。更加特別的是,該劇除了主演唐俊喬、特邀主演蔣國基,包括竹笛樂團、交響樂團、打擊樂團、合唱團等在內,共計140多位參演者,幾乎全部是上海音樂學院不同專業的學生。他們成熟穩健、零失誤的表現,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對這些未來的藝術棟樑而言,擁有這樣一個能夠充分展示自身藝術才華的實戰舞臺,更顯可貴。

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説,正如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林在勇所言,打造《笛韻天籟》意在讓觀眾了解中華民族在遠古時期就發展出的成熟音樂理念、樂器樣態和演奏方式,以創新形式錶現濃厚的民族文化積澱,表達中國的文化自信,“上音力求通過該劇的推進與探索,打造具有強烈民族文化特質、又充分展現音樂原創和音樂跨界融合特點的戲劇舞臺藝術精品,為我國民族器樂藝術在現代的發展,為民族藝術走向國際交流舞臺,提供新型探索和範本。”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