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在烏鎮舉辦的第五屆烏鎮戲劇節,由立陶宛導演奧斯卡·科爾蘇諾夫率領立陶宛OKT劇團演出的契訶夫名劇《海鷗》在露天的詩田劇場上演,開票15分鐘內3場演出票全部售罄;每天演出前,等票的觀眾都在劇場門口排起長長的隊伍。這已經不是奧斯卡·科爾蘇諾夫導演和他的OKT劇團第一次征服中國觀眾了。
《海鷗》是被譽為“二十世紀現實主義戲劇奠基人”的俄國作家契訶夫的經典之作,劇本幾乎就是用契訶夫和米齊諾娃的故事來寫的。可以説,這部戲對契訶夫有著特別的意義。1896年10月17日,《海鷗》在彼得堡皇家劇院首演失敗,在輿論的批評聲中,失望的契訶夫曾一度發誓永遠不再創作劇本。在不斷的調整修改劇本後,1898年12月在莫斯科藝術劇院再次上演契訶夫的《海鷗》,獲得巨大成功。《海鷗》成為契訶夫在戲劇方面的成名之作,同樣也使莫斯科藝術劇院一躍成為一座新興著名劇院,活躍在俄國劇壇上。從此,莫斯科藝術劇院就把“飛翔的海鷗”繪製在舞臺的大幕上,作為劇院的標誌。
《海鷗》講述的是在一個鄉村的美麗湖濱,有一個少女妮娜,她幻想著舞臺、榮譽、愛情、幸福。有一個初學寫作的青年特裏勃列夫愛上了她。特裏勃列夫的母親是一個名演員,她帶著名作家果林一塊來到自己哥哥的莊園裏休養。隨後,妮娜狂熱地愛上了果林,並到莫斯科去找他。而果林卻是一個輕浮的人,他玩厭了妮娜,給她留下個孩子,然後拋棄了她……表面來看,這個故事並沒有喜劇色彩,然而契訶夫式幽默是一種內斂的幽默,他用喜劇精神來觀照生活中的悲劇情境,憂鬱與幽默互為詮釋的關係。
與OKT劇團曾經來華演出的《哈姆雷特》一樣,奧斯卡·科爾蘇諾夫的《海鷗》並沒有對契訶夫的這部經典名作大作解構,而是相對忠實地將契訶夫的原作展現在舞臺上。但獨具特色的是,這一版的《海鷗》演出的舞臺就像是一個“排練場”,演員們在舞臺左側坐成一排“候場”,戲份到誰誰便起身上場,仿佛在進行一場“綵排”;舞臺上的道具因陋就簡,幾把折疊椅,一條皮沙發,就算是象徵原著中19世紀末俄國湖畔莊園了;至於複雜的舞臺聲光電,更是一概沒有,光源就主要來自頂棚上的白熾燈。而且大部分版本《海鷗》的結尾裏,依照原作,男主角自殺後,眾人有一個對男主角母親隱瞞的步驟。但OKT劇團在導演設計之下,故事在醫生説出“乙醚瓶子炸了”之後戛然而止,留白的部分交到了觀眾手中……
奧斯卡·科爾蘇諾夫導演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形式排演《海鷗》?契訶夫的《海鷗》在OKT劇團的演繹下,具有了什麼樣的新意和深意?這要從他對戲劇的認識以及執導“排練場三部曲”的初衷談起。
1969年在維爾紐斯出生的奧斯卡·科爾蘇諾夫,不僅是立陶宛國家藝術文化大獎獲得者,還獲得過立陶宛戲劇大獎最佳導演獎“克裏斯托弗”大獎。他1993年畢業于立陶宛音樂學院戲劇導演專業。在學生期,作品就獲得了國內外的認可。1999年,他和幾個志同道合的藝術家成立了一所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獨立劇院——奧斯卡·科爾蘇諾夫(OKT)劇院。這所劇院不僅僅旨在展現戲劇藝術之美,更力圖尋求人在不同時期的爭議中和戲劇的融合。
在奧斯卡·科爾蘇諾夫看來,“無論是古典的戲劇還是現代的戲劇,我們都在尋找一條萬能的路:戲劇藝術最終的使命,就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尋找到其最美的一面。”他認為,人們應該記得的主人公不是過去時代的主人公,也不是舞臺上每一幕劇當中的主人公,而是我們今天現實生活當中的主人公,那其實就是我們每一位觀眾。“所以每一部戲劇,特別是每一個劇院,都應在觀眾當中尋找自己的主人公,每一個劇院都應該能夠找到自己的觀眾,找到內心當中真正能夠理解這個劇院、具有這種潛力的觀眾。”
奧斯卡·科爾蘇諾夫導演的《海鷗》是在OKT劇團的實驗劇場中出生的,是其“排練場三部曲”中的結尾篇。奧斯卡·科爾蘇諾夫在演出中想要表達的是每一個劇中人物和他的個性之間的關係,劇中每一個人物本身的個性和他扮演的角色個性之間的關係。他希望通過舞臺來反映出他自己是如何看待現實生活的。正如他給自己設定的座右銘:將傳統的戲劇融入到現代生活中來,不能讓觀眾感覺作品的脫節,而是要讓他們感覺到故事情節和他們息息相關,每個人都會在我們的表演中得到不同的人生體驗。
在奧斯卡·科爾蘇諾夫看來,“契訶夫的每一句臺詞就像手術刀一樣,他通過舞臺診斷出了我們時代的弊病,靈魂的頑疾。從某種角度來説,演員表演契訶夫的戲就像要許下希波克拉底誓言一樣,因為置身於契訶夫風格的戲中每一刻都是命運的轉折。不幸的是,激情、愛情、嫉妒、憎恨這些情感在契訶夫的作品中都被隱藏在了一段段的哀歌裏,臺詞就好像茶話會談一樣,其中的人生只不過是個過客。事實上,契訶夫的戲劇並不是沒有情感,觀眾在看戲的同時通過自己全部的愛和恐懼,來揭示人物的內心。”
因此,奧斯卡·科爾蘇諾夫在排演每一部戲時,都在不斷地探索作者創作的內涵,而選擇以“排練場”的方式排演,也正是希望通過回歸戲劇的本質,去探討當代人與戲劇的關係。“這是我努力的方向,我如何看我自己,我如何看現實生活,都通過劇目和舞臺來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