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校訪談

中國芭蕾應有中國韻味

發佈時間:2018-01-15 13:53:17 丨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中國芭蕾應有中國韻味

——國內十大芭蕾院團首次“以舞論道”

       光明日報 韓業庭 光明日報通訊員 熊一璇

       為期兩個月的國際芭蕾盛會第三屆中國國際芭蕾演出季于1月14日落下帷幕。舞步暫時停歇,但關於中國芭蕾如何發展的討論卻未停止。在本屆芭蕾演出季閉幕前夕,國內十大芭蕾院團的“掌門人”齊聚京城——舉辦首屆中國芭蕾院團長論壇,就芭蕾人才培養、芭蕾觀眾培育以及新時代中國芭蕾如何講述中國故事等現實而迫切的問題展開思想碰撞。

中國芭蕾應有中國韻味


第三屆中國國際芭蕾演出季劇照資料圖片

       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芭蕾藝術才最有魅力

       重慶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劉軍,是芭蕾演員出身,曾留學德國20年。出國之前,她曾對歐洲古典芭蕾十分膜拜。在德期間,一位德國的芭蕾舞團拍戲選人,團長無意中發現會跳蒙古舞的劉軍,她蒙古舞“抖肩”的動作讓對方十分著迷,大讚“這是世上最美的舞蹈動作”。劉軍因會跳蒙古舞而在人才濟濟的歐洲芭蕾舞界脫穎而出。

       那次經歷,讓劉軍深受觸動,她漸漸意識到:儘管中國芭蕾舞先學歐洲,再學蘇聯,但歐洲的、蘇聯的並不代表“最好”,富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芭蕾藝術才最有魅力。此後幾十年,她一直在思考,中國芭蕾舞如何從自己的文化母體中汲取營養。

       在首屆中國芭蕾院團長論壇上,劉軍的觀點讓大家産生了共鳴。成立於2013年的蘭州芭蕾舞團,是我國最年輕的芭蕾舞團,也是西北地區唯一的芭蕾舞團。成立之初,蘭芭就面臨著是學習法蘭西舞派,還是學習義大利舞派,抑或是學習俄羅斯舞派的選擇。最後,蘭芭決定走自己的道路,創排了原創民族芭蕾舞劇《大夢敦煌》。“當舞劇的主人公‘莫高’和‘月牙’以芭蕾舞的方式,輕盈飄逸地進行舞蹈敘事,當身著東方古典服飾的‘飛天’以芭蕾舞步出現在舞臺上時,那並不是單單把腳尖立起來那麼簡單,而是東方文化走進西方觀眾視野的一次成功實踐。”蘭州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蘇孝林説。

       “創作具有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劇不是簡單地做‘加法運算’——隨便加點民族元素就完事了,而是要對民族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遼寧芭蕾舞團黨委書記李成全説。

       李成全表示,民族芭蕾舞創作,要肯花時間去追根溯源、深入調研,不斷推翻、重塑,把“民族特點”和“芭蕾特點”融合提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使芭蕾藝術能夠在民族審美心理的結構中展現其獨特美感。比如,遼芭創作的《二泉映月》,在舞蹈語彙編排上,突破了很多芭蕾程式化的東西,運用了很多中國古典舞、民族舞的元素,細膩刻畫了人物追求真善美的精神,比古典芭蕾原有的範式更誇張、清晰、易懂,讓芭蕾藝術有了中國韻味,展現出了東方式美感。

       破解人才困境刻不容緩

       “人才問題”成為中國芭蕾舞界這些年難以言説的痛。不過,近些年各院團也在積極探索芭蕾人才培養的新路徑,這次論壇上不少院團長分享了各自的經驗。

       天津芭蕾舞團團長陳川介紹,在培養芭蕾人才方面,天芭採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特別是自2005年起就制訂了一年一度的“百日集訓”方案,聘請海內外的著名芭蕾舞專家,這項工作已每年納入芭蕾舞團的日常工作計劃,成了常態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提高了演員的業務能力,同時也提高了教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在人才儲備方面,天芭也努力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採取了與遼寧芭蕾舞團附屬舞蹈學校合作培養一批後備芭蕾舞演員的模式,定向培養一批天津芭蕾舞團優秀中專畢業生。同時,天芭也在積極籌備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摸索“團代校、校代團”的人才培養體系。

       在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辛麗麗看來,芭蕾人才要“能舞能文”,除了舞蹈技能外,還要全面提升文化素養。為此,上芭從音樂、設計、美術、文學、經濟、歷史等各方面對芭蕾舞演員進行全方位教育,讓他們吸取與芭蕾藝術相關的一切養分。

       辛麗麗不僅為演員的眼前考慮,更為他們作長遠打算。比如,上芭的首席演員季萍萍已成為上芭的藝術總監助理,首席演員范曉楓因為跟腱的意外斷裂不得不離開舞臺,但現在她慢慢進入了教員的角色,而演員吳虎生也開始嘗試編創,他的第一部中型芭蕾作品《難説再見》演出非常成功。“要幫助演員在離開舞臺後找到新的發展方向,讓他們無後顧之憂,這樣才能留得住優秀人才的人和心。”辛麗麗説。

       讓更多觀眾在舞臺之外感受芭蕾之美

       如何擴大觀眾群體,改變自身“小眾藝術”的形象,決定著芭蕾藝術能否發展壯大。

       在本次芭蕾院團長論壇上,香港芭蕾舞團的做法讓芭蕾同行頗受啟發。據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衛承天介紹,香港芭蕾舞團目前的重要任務就是“探索芭蕾如何走齣劇場,走進香港市民的生活中”。比如,他們經常深入到社區、街頭、公園、山頂等不同地方,開展各種“短平快”的演出活動,“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讓更多市民更多地接觸芭蕾、了解芭蕾,進而培養起更多的芭蕾觀眾”。

       內地的芭蕾院團近些年也在培養觀眾方面積極進行探索,比如中央芭蕾舞團從2014年開始,開展“芭蕾進校園”活動,讓四所合作小學的學生上起了芭蕾課。中央芭蕾舞團所屬的天橋劇場還每年舉辦15場“走進芭蕾”活動,由專業演員為觀眾講解和展示芭蕾。同時,近年來一些芭蕾院團還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産品。正如天橋劇場總經理劉精偉所説,演出或許容易忘記,但精美的手機殼、抱枕、芭蕾玩偶,能給觀眾留下相伴的記憶,增加觀眾的黏性。

       中央芭蕾舞團團長、藝術總監馮英説,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芭蕾藝術已經立在了世界舞臺之上,而要形成“中國芭蕾學派”還需幾代人的努力。在演繹好、傳承好古典芭蕾的同時,中國芭蕾舞人更要發展好自己的民族芭蕾,在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精神的過程中綻放中國芭蕾的精彩。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