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經典

20世紀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拉赫瑪尼諾夫

發佈時間:2018-01-05 13:46:31 丨 來源:人民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身材高大的拉赫瑪尼諾夫,得天獨厚長著一雙巨手,彈琴能輕易按到跨12度的琴鍵。因此他的鋼琴曲並非所有人都可演奏。

拉赫瑪尼諾夫1873年生於彼得堡附近一音樂世家,從小隨母親學鋼琴,12歲赴莫斯科師從著名鋼琴家茲維列夫。他進步神速,將柴可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響曲》改編為鋼琴二重奏,得到柴可夫斯基的稱讚。他開始作曲,4年後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鋼琴和作曲。在校時他以指揮身份率音樂學院合唱團演出,後又登臺演奏自己的《第一鋼琴協奏曲》。

1892年拉赫瑪尼諾夫畢業,畢業作品是給歌劇《阿列科》譜曲,獲大金質獎章,19歲成為職業作曲家。

《阿列科》在莫斯科演出。綵排時柴可夫斯基親臨排演場,問他願不願將《阿列科》與自己的新歌劇《約蘭達》同臺演出?這使得拉赫瑪尼諾夫受寵若驚。首場演出,他的家族成員都出席了。而最具影響力的莫過於柴可夫斯基的光臨,他不時從包廂探出身來熱烈鼓掌。

1893年秋,拉赫瑪尼諾夫因到基輔指揮《阿列科》,錯過了觀看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指揮首演《第六交響曲》的機會。沒想幾天后大師撒手人寰,他無限悲痛,寫下《輓歌三重奏》紀念。

每年夏天,拉赫瑪尼諾夫都到莫斯科近郊的伊凡諾夫卡莊園避暑,並在那裏創作。《第一交響曲》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1896年在彼得堡首演,由著名作曲家格拉祖諾夫指揮。而對風格保守的格拉祖諾夫來説,這首樂曲充滿現代的、新穎的音樂語言,所以進行了不小改動,最後的曲譜雖大結構未變,但已面目全非。結果演出失敗,這對拉赫瑪尼諾夫打擊極大。令他鬱悶的是自知寫了出色作品,演出時卻敗在無法理解自己思想的指揮手上,由此他患了抑鬱症。

《第一交響曲》失敗促使他從事指揮工作。好在他是個全能音樂家,既擅作曲,又具指揮才華,並有傑出的鋼琴演奏技巧。1897年馬蒙托夫劇院聘他為樂隊指揮,在這裡他結識了後來成為著名歌唱家的夏裏亞賓。他指揮演出的劇目都由夏裏亞賓扮演主角,他們成了黃金搭檔。

儘管在劇院很有成就,拉赫瑪尼諾夫仍嚮往作曲。他辭去工作,但又缺乏創作靈感,精神一度處於悲觀狀態。後來他接受了達爾醫生的治療。達爾是業餘音樂家,對他的情況很理解,治療時採用催眠術,不斷在他耳邊説:“你將開始寫樂曲,樂曲能寫得稱心如意,樂曲會很好的……”達爾快捷有效地治愈了他的疾患。

拉赫瑪尼諾夫又恢復了作曲能力,完成《第二鋼琴協奏曲》。他將作品獻給達爾,感謝醫生給予自己第二次創作生命。1901年“拉二”(業界對它的簡稱)首演,他親自擔綱獨奏,大獲成功,贏得人們普遍讚揚。“拉二”奠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成為他的代表作,是音樂會上的保留曲目。他也開始了新的創作高峰。

1902年拉赫瑪尼諾夫結婚。甜蜜的生活賜予他豐富的創作靈感,寫下《春天大合唱》和許多藝術歌曲,還有兩部歌劇。這是他的多産時期。

俄國局勢動蕩,拉赫瑪尼諾夫在國外完成《第二交響曲》,其感情異常純樸真摯,被稱為“俄羅斯抒情交響曲”。回國後他創作了《第三鋼琴協奏曲》,1909年帶著新作的手稿應邀赴美演出。“拉三”征服了美國觀眾,人們一再要求他出場,直到他舉起雙手錶示雖願為之,但手已不聽使喚了,觀眾才笑著請他休息。評論界認為這部作品技巧艱深,是“鋼琴家的試金石”。

拉赫瑪尼諾夫成了20世紀浪漫樂派的代表人物,在作曲、指揮和鋼琴演奏三方面的造詣已登上巔峰,他被譽為集三種才能于一身的音樂之神。他買了汽車,在伊凡諾夫卡兜風,自己親自駕駛,司機充當乘客……

1917年二月革命爆發,拉赫瑪尼諾夫為傷兵舉行音樂會。隨後他又演出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將全部所得捐給政府。同年10月,他應邀出國舉行音樂會。

初到美國,拉赫瑪尼諾夫經常舉行鋼琴演奏會。1919年他的第一批唱片誕生,這是愛迪生為他親手灌制的。然而富裕的生活和顯赫的名聲沒能減輕他的鄉愁。莫斯科藝術劇院訪美演出,劇目中有《阿列科》,讓他感到極大安慰。不久已獲蘇維埃政權授予“人民演員”稱號的夏裏亞賓出國巡演,兩位好友在異國他鄉會面無比激動。

1921年蘇聯發生大饑荒,拉赫瑪尼諾夫牽掛著祖國的災難,舉行多場慈善音樂會以表達自己的心意。出於對俄羅斯的眷戀之情,他寫了《三首俄國民謠》。

生活安定後,拉赫瑪尼諾夫將精力投入到作曲中,完成《第四鋼琴協奏曲》。他在瑞士琉森湖畔買地蓋了一幢別墅,完全按照伊凡諾夫卡宅院的模樣建造,並保持故居的擺設,還請了一名俄國僕人。

在美麗的琉森湖畔,拉赫瑪尼諾夫心情愉悅,靈感源源而來,創作了鋼琴與樂隊協奏曲《帕格尼尼狂想曲》。這部充滿幻想性和抒情性的作品獲得各方人士一致好評,並很快被錄製成唱片,許多國家唱片的發行竟先於音樂會。

關於這部樂曲有個故事:一次,拉赫瑪尼諾夫同朋友共進晚餐,談起曲中的第24變奏曲的彈法極難演奏時,侍者正送上一盤飲料,朋友説:“要想彈得得心應手,為什麼不喝一杯薄荷奶油?”作曲家隨手拿了一杯喝下,然後彈奏,果然彈得完美無瑕。從此,他每次上臺演奏第24變奏曲必先喝一杯薄荷奶油,因此該曲又稱《薄荷奶油變奏曲》。

在同家人共用歡樂中,他完成大型作品《第三交響曲》。這部樂曲的創新之處在於表達的簡潔,其效果反而更強化了它的感情力量。

晚年,拉赫瑪尼諾夫的最大安慰是同夏裏亞賓見面。1938年夏裏亞賓患病,拉赫瑪尼諾夫每天到醫院陪伴他。兩人回憶起快樂的青年時代,談往事,談俄羅斯,直到夏裏亞賓逝世。失去了摯友,拉赫瑪尼諾夫同俄羅斯最後一根聯繫的紐帶也戛然中斷,有時從蘇聯電臺聽到播放自己的作品時就十分高興和感動。

希特勒進攻蘇聯,拉赫瑪尼諾夫多次舉行音樂會,將演出收入捐給了蘇聯紅軍。他在1942年3月致蘇聯駐紐約領事的信中寫道:“一個俄羅斯人為俄羅斯人民戰勝敵人略盡綿薄之力。深信必將獲得全勝。”大師的最後一部作品是改編柴可夫斯基的《搖籃曲》,讓人想到55年前他以改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開始作曲生涯。這是意味深長的,以柴可夫斯基始,又以柴可夫斯基終。

拉赫瑪尼諾夫是20世紀前半葉俄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繼承柴可夫斯基傳統並有所發展,具有深厚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史詩式壯闊風格。他的後期作品以創新精神日益顯示出與現代主義思潮的貼近,融入到俄羅斯現代音樂的潮流中。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