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絲路之聲

“非遺”江南絲竹在滬舉辦專場音樂會

發佈時間:2017-12-12 10:20:34 丨 來源:文匯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2017“茉風雅韻”江南絲竹專場音樂會日前在上海茉莉花劇場舉行。演奏的曲目匯聚不同類別不同時期的作品,呈現了江南絲竹的古調新韻。音樂會還通過網路進行視頻直播,1.2萬人實時收看了演出。

江南絲竹于2006年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這是一種産生並流行于蘇浙滬一帶的傳統器樂合奏形式,以二胡、笛子為主要樂器,演奏者少則二三人,多則七八人,有“中國的輕音樂”之稱。其特點是演奏風格精細,在合奏時各個樂器聲部既富有個性又互相和諧。作為江南水鄉文化傑出的代表之一,江南絲竹所蘊含的不只是藝術魅力,還有中國人世世代代承傳下來的處世哲學。絲竹演奏,上海話叫“合(ge,滬語舊時發音) 絲竹”。這裡既有你進我退,崁擋讓路的禮儀,又有點互相競爭的意味,其最高境界是和諧共處、協同創新。

由於曾經賴以生存的慢節奏生活環境已經不復存在,江南絲竹也陷入了後繼乏人的傳承危機之中。為了推進這一寶貴遺産的普及傳承,滬上在全市各區建立了多家傳承基地。作為上海市江南絲竹優秀保護傳承基地,上海市工人文化宮早在上世紀50年代起就組建了以絲竹樂為主的民樂隊,曾得到金祖禮、陸春齡、陸德華、俞遜發等眾多名家的指導。2016年1月,上海市工人文化宮將原屬茉莉花民族樂團的江南絲竹組,正式命名為茉莉花江南絲竹社,在工會系統實實在在地搭建起學習和交流江南絲竹的平臺。自此,每週二下午,該絲竹社都會開展各類活動,帶動更多的年輕人一起研究學習江南絲竹,並挖掘整理出更多的演奏曲目。該絲竹社主管吳堅曾聽老藝人回憶,絲竹音樂鼎盛時期,經常演奏的曲子就有百餘首。可惜的是,這些樂譜往往是由一代代老藝人口傳心授,流傳廣泛的只剩下“絲竹八大曲”等十余首。“我們不但整理經典的樂譜,同時也收集新創的江南絲竹音樂。民間樂隊曲庫拓寬了,演奏的人多了,江南絲竹的傳承發展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吳堅透露,近年,他們已挖掘整理了50多套絲竹曲譜。

此次演出就是上海市工人文化宮茉莉花江南絲竹社成立近兩年來一次集中的成果展示。兩個多小時的演出緊湊豐富,其中,既有原汁原味的傳統江南絲竹樂曲,如 《三六》 《凡忘工 》 等;也有融合傳統絲竹和民樂合奏形態的《江南情韻》 和道樂絲竹 《江南廟會》;還有專業作曲家創作的竹笛四重奏《四竹吟》、女子絲竹重奏 《江南風韻》。此外,茉莉花江南絲竹社自己也創作、編配了七首新作品,比如融合滬語説唱風格的 《浦江韻》、融合古曲風的 《關山月》、融合評彈的 《茉莉》、根據浦東民歌改編的 《小扳艄》 以及採用傳統江南絲竹手法舊曲新作的 《花清音》 等。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