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聚焦

盤點中國音樂界最高獎

發佈時間:2017-11-30 11:38:13 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11月19日至11月27日,第十一屆中國音樂金鐘獎評選在廣州舉行,這也是全國文藝獎項評選調整後的首次“金鐘獎”評選。調整後,金鐘獎每一類別都只有五位獲獎者,且不再區分金、銀、銅獎。

金鐘獎是國家級最權威的音樂獎項,創辦于2001年,經中宣部批准設立,由中國文聯和中國音樂家協會共同主辦。本屆比賽設立了民族聲樂、美聲聲樂、鋼琴和古箏四個類別,吸引了數千人報名,共有255名選手進入最後的角逐。決賽最大的亮點是在復賽階段評委“拉幕”盲聽評選。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在接受採訪時説:“今年我們一如既往舉辦了民族和美聲唱法比賽,鋼琴比賽競爭比較激烈。網上直播,觀眾高達幾十萬,影響挺大,也讓音樂更加惠民。”

復賽“拉簾”評委盲聽

在鋼琴復賽現場,北京青年報記者看到,每排評委席的前面,都支起了高達近兩米的屏風,評委根本看不到選手的演奏,只能靠聽聲音作出評判。這樣的情景在古箏、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的復賽評選中同樣出現。葉小綱説:“參賽選手有幾十人,評委也有三十多人,每一個比賽現場至少有十幾個評委,或多或少都會存在熟人關係或是學生關係,‘拉簾盲聽’,真的聽不出來是誰在演奏。‘拉簾盲聽’是很多樂團考試的方式,金鐘獎決賽中‘拉簾盲聽’完全是一種恰當的辦法,可以防患于未然。”

無論是對評委還是對選手來説,“拉簾盲聽”都是與眾不同的體驗。美聲唱法評委、著名歌唱家麼紅説:“我覺得挺好。對評委的耳朵是一個考驗,因為沒有了視覺評判,全憑自己的耳朵去聽選手唱得怎樣,你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歌手的演唱上;這樣,對選手的演唱要求更直接、更細緻,還確實杜絕了人情分。”盲聽對於選手而言也是個考驗,因為演唱時看不到評委的面孔,無法判斷評委的喜怒哀樂,因此只有集中精力處理好自己的演唱、演奏,表演的心態更加單純。

當然,“拉簾盲聽”也不是萬能的。麼紅説:“準決賽後把‘簾’打開,有的選手就讓我們很蒙——聲樂演唱還要看選手的表演,有的選手唱得不錯,但表演很呆板,甚至不會表演。當然,這只是個別選手。”但無論如何,“拉簾”評選確實為公平比賽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機制,那些身體不適而演唱出現問題的選手、那些歌聲臨時出現狀況的選手和真正缺乏實力的歌手都擋在了準決賽之外。

不再是“唱不盡的冰涼小手,聽不完的為藝術為愛情”

前幾年在民族唱法的聲樂比賽中,男選手的弱勢成慣例,而本屆民族聲樂評選,男歌手的優勢開始“爆發”:北京音樂家協會選送曾勇演唱的《將進酒》,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選送于海洋演唱的《又見鴻雁》,陜西音樂家協會選送歌手郝亮亮演唱的《甲板上的馬頭琴》,都頗受好評。

儘管是男女混合評選,但獲得金鐘獎的五名民族唱法歌手中,有四位男歌手,這是令人欣喜的成果。民族唱法評委會主任、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説:“真的是一屆比一屆好,這次評委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整體的水準變好了,特別是男生的水準有很大的提高。過去男孩子唱歌好像特別弱,傻傻的,這一次男孩子演唱的作品,無論從演唱的技巧、聲音的運用、所選的作品,以及在舞臺上的表現,都非常搶眼。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現象。”男高音歌唱家、評委鬱鈞劍認為:“民族唱法男聲的優勢爆發是因為他們的老師找到了適合男聲演唱特點的教學方法,這令人欣喜。”

無獨有偶,在美聲唱法評選中,也出現了一批男中音和男低音。著名歌唱家、美聲唱法評委會主任廖昌永説:“從復賽到準決賽我們發現,男中低聲部佔很大的比重,説明我們中低聲部的訓練比以前有進步。十多年前,我們做評委的就經常感慨‘唱不盡的冰涼小手,聽不完的為藝術為愛情。’現在曲目的選擇非常專業,技術上比較平均,聲音的柔美度、音色的厚度和濃度,都很不錯。西安音樂學院有位選手唱的《幽蘭操》,唱得非常漂亮、很美。”評委、男高音歌唱家魏松也説:“現場演唱時,高音極限音能令觀眾興奮,佔便宜,但其實有些男中音的修養等方面比男高音都優秀。”

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人一聲局面未改

民族唱法男聲優勢大爆發的同時,也顯現出女聲人才培養的一些誤區,尤其近年出現的民族唱法千人一面千人一聲的趨勢一直延續至今,在本屆金鐘獎女選手的演唱中尤為突出——都是民族與美聲的混合聲,選擇作品也經常是高亢激情的,高音演唱都不約而同地混入美聲方法。由於選擇了過多高難度的作品,使得她們的演唱有些力不從心,未能達到感動人心的藝術效果。有一位選手演唱山西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由於過分強調“小親圪蛋”中“小”字的下滑音,令觀眾甚至感到有戰栗感,失去了民歌原有的美感。而另一位歌手演唱的《蘭花花》與她的表演和服裝氣質完全不搭配,演唱的《曙色》幾近失去音準。評委鬱鈞劍就指出:“民族唱法過去幾年對加入美聲過分強調,甚至形成了趨勢和統一的標準,破壞了民族聲樂的個性化,這是千人一聲的原因之一。這就違反了民族音樂要有個性特點和聲音辨識度的藝術規律。這次男選手的成長,正説明民族音樂需要個性化的特點。每一個聲音都有自己的特點和辨識度,這才是民族聲樂的出路。”

古箏選手陰盛陽衰令人擔憂

在鋼琴比賽中,很多選手選擇在決賽演奏高難度的協奏曲,像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等。但有評委認為:“現在鋼琴選手的技術很好,但鋼琴演奏除了速度和難度外,還要有好的音色。對演奏音色的研究是處理作品的關鍵,也是鋼琴演奏者修養的體現。”

至於古箏比賽更顯現出這幾年的老問題,那就是女選手的比例遠遠大於男選手。進入復賽的選手中,大部分是女選手,十五位決賽的選手中僅有兩名男選手。不僅數量處於劣勢,“男選手的演奏也有女性化的趨勢”更讓評委擔憂。其實,“箏橫為樂,立地成兵”説的是古箏也是戰場上的“兵器”,而現在缺少了萬馬奔騰的氣勢。當年,婁淑華、羅九香、王巽之等已故古箏演奏大家都是男子古箏演奏家。但不知何時,愛好古箏成為當今女子的“特權”,男子彈古箏成為“奇葩”。如此一來,古箏的雄壯和剛勁漸漸消失,這其實也是音樂教育與普及的一種誤區。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