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絲路之聲

人文藝術景觀和歷史的采風之地——絢麗普洱

發佈時間:2017-11-14 11:34:48 丨 來源:北京晚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來源標題: 絢麗普洱


歷史上普洱就是邊陲重鎮,是滇西南重要的物資轉机地,清朝時普洱治所位於今寧洱縣,普洱是當年的茶葉集散中心,普洱茶也因此得名。

“民族團結誓詞碑”立於1951年元旦。1949年底,解放軍二野在滇南思普區追殲國民黨第八軍、二十六軍殘部並清剿地方土匪武裝,西南邊疆最終成為和全國連成一片的解放區,“民族團結誓詞碑”是新中國鞏固邊疆、增進民族團結的有力見證。


金秋時節,跟著一支文化記者的隊伍,從北京出發,到普洱市及所屬的縣區進行了一次既有人文藝術,更有景觀和歷史的采風。

老達保拉祜族雅厄藝術團

普洱市有四五萬平方公里,面積是北京的3倍左右。有9個縣一個區,其中9個縣全部是少數民族自治縣,包括14個世居民族,5個主體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1%。普洱市是祖國西南的重要門戶,與越南、寮國、緬甸接壤,國境線長486公里,一條瀾滄江縱貫全境,有思茅、景邁兩個機場,具有“一市連三國,一江通五鄰”的獨特區位。

普洱市更因普洱茶而名滿天下,在普洱的景邁山,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景觀最典型的古茶林;普洱境內,還發現了3540萬年的寬葉木蘭化石和2700餘年的古茶樹王,從而被認定是世界茶樹之源,遠古茶樹的故鄉。

然而,普洱更讓人們看到並感到欣喜的,是這裡正在發生的一場變革——一場由政府、相關部門和民眾自己聚焦精準發力、踐行脫貧攻堅而出現的在環境景觀特別是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改變。

佤族人民再唱新歌

從普洱市區出發,沿著思瀾公路一路向西、向南,再向西、再向南,到達了西盟佤族自治縣,西盟距普洱市260公里,西南距緬甸國境線僅60公里。在層層梯田、片片竹林和簇簇芭蕉環繞的一個佤族村落,記者們看到一幢幢嶄新的佤族特色幹欄式掌樓散落在半坡上,這裡是動梭鎮秧洛村的博航八組,距縣城13公里。一進村子,就看到數十位村民從高坡上載歌載舞下來迎接,男村民們頭裹著深紅包頭,身穿大紅對襟短衫,黑色的寬腿褲子,擊打著象腳鼓;女村民們頭戴寬約3釐米左右的銀箍,身著玫瑰紅色無領短袖橫條花筒裙,隨著鼓點,整齊地揮手、跺腳、踢腿、轉圈,他們開心地唱著跳著,舞風熱烈、純樸,非常有感染力。

博航八組是一個佤族聚集的村落,全村共46戶,137口人,曾經是個典型的“直過區”貧困村寨。從2015年開始,通過安居工程建設,村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給每戶村民發放了5萬至8萬元不等的建房補助,還有數萬元貼息貸款,在2016年年底,全組46戶全部搬進新房。在村民岩給家,他的妻子娜英告訴記者她家實現脫貧摘帽的情況:2015年,政府補助5萬元,她家自籌8萬元,加上貼息貸款,岩給家蓋起了120平方米的新房。去年,她家出欄5頭“冬瓜豬”,收入7500元;賣了4隻雞,掙了300元,大兒子外出打工,收入5000元;還有茶葉、甘蔗、蔬菜的收入,全年收入17176元,每人平均4294元。在博航八組,多數人家和岩給家一樣,實現了脫貧。

採訪中記者還了解到,距此一公里遠的博航十組的村民,以傳統佤族的幹欄式建築結構,結合鋼屋架、鋁制茅草等新型建築材料,建成傳統和現代有機結合的佤族民居,開辦了佤族度假區。他們還嘗試利用“鄉村淘寶”項目,以電子商務的形式,把自家産的西盟米蕎、野生蜂蜜和騰臨紅茶銷往各地,不僅推動了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業的發展,還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博航十組迎來了各地來佤族觀光的遊客,村民們幾天下來收入了上千元。

國家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誌性指標,正在全國全面打響脫貧的攻堅戰,佤族自治縣秧洛村村民的變化,正是這場攻堅戰的一個縮影。娜英的小兒子岩魯正在村壩上跳舞的人群中盡興地敲著象腳鼓,歡快的鼓點和奔放的舞蹈,表達了一個佤族家庭和他們的村落,正在告別貧困,自我脫貧,自主發展,走向美好的未來。

在西盟,記者們還在縣民族中學,享受了一道佤族文化大餐。西盟縣民族中學是一所集職業技術教育、教師教育、普通義務教育為一體的學校,學校先後開辦了熱作、畜牧獸醫、茶葉、橡膠、糖業、林業、水利、衛生、教育、財會、電腦、旅遊、藝術等專業,那天,在這裡學習的佤族姑娘和小夥子,表演了佤族最著名的《木鼓舞》和《甩發舞》,佤山的姑娘和小夥子們用木杵把數十隻木鼓同時敲響,鼓聲震天,擂得地動山搖,擂得人心振奮;同時數十名佤族姑娘跳起那原始野性的甩發舞,猶如阿瓦山燃燒騰飛的火焰熱烈奔放,豪情萬丈,令觀者鼓掌叫絕,嘆為觀止。陪同人員告訴説:《甩發舞》《木鼓舞》都是獲得過國家、雲南省級優秀節目獎的珍貴作品,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久演不衰,據説,它既是雲南歌舞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又是一部研讀佤族歷史活的教科書。

老達保的拉祜女歌王

其實在普洱,每一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美麗的故事。

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動根村,有一個叫老達保的村寨,這是大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落,住著118戶拉祜族人家,485人。這個村寨現在很有名,因為村民們無論男女老少全都能歌善舞,特別擅長拉祜族的蘆笙舞、擺舞、無伴奏和聲演唱,最為突出的是吉他彈唱。

村寨裏80%的村民會彈奏吉他,最老的有70歲,最小的還是學齡前的孩子。村民們把對生活生産的體驗和感悟用歌聲和舞蹈記錄並表達出來,其中最著名的一曲自創的《快樂拉祜》不僅唱到了雲南省的春節聯歡晚會,唱到了中央電視臺,國家大劇院,還唱出了國門。

到訪當天正下著小雨,“拉祜雅厄藝術團”的副總經理、《快樂拉祜》的原創作者、有著“拉祜女神”美譽的李娜倮趕來迎接。這位普普通通的拉祜族農村婦女,34歲,但極具藝術天賦,她創作了30多首拉祜語歌曲,除了《快樂拉祜》,還有《真心愛你》、《新年快樂》、《實在捨不得》等等。李娜倮的音樂才華來自把吉他引進老達保的父親李石開,她13歲起就會邊彈吉他邊唱歌,16歲開始自己寫歌。她對身邊的事物有異常敏銳的反應,能夠把手指撥動琴弦得到的靈感用簡譜記錄下來,一段一段地編成歌。所以她的歌具有緊貼生活、主題明確、形象鮮明、感情真摯的特點。説起《真心愛你》的創作,這位開朗的拉祜族女子,講起了自己的故事:18歲那年她心愛的男朋友與她分手,喜歡上了另一位姑娘,離開了老達保。娜倮很傷心,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寫下了《真心愛你》,沒想到這首歌很快像風一樣傳遍了瀾滄,也傳到了男朋友那裏,結果男朋友感動了,回到了娜倮的身邊,他們2000年結婚,現在已有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據説,《真心愛你》曾經感動過無數分別的戀人,2007年,普洱貢茶來到北京,一位雲南駐京辦的女工作人員聽完此歌后,淚流滿面。

李娜倮還有很多故事:她創作的《實在捨不得》:“我會的調子像花兒一樣多,就是沒有離別的歌;我想説的話像茶葉滿山坡,就是不把離別説。最怕的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捨不得喲捨不得,實在捨不得……”2011年在央視讓主持人董卿和許多人因為這首歌流下了眼淚。

李娜倮多年來一直為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而努力著。為保護、傳承、發揚民族文化,她一方面積極參加村上組織的“雙語”(拉祜語和漢語)學習,一方面努力向她的父親、普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拉祜蘆笙舞代表性傳承人李石開學習拉祜文化,並做到身體力行。2002年,動根村成立了拉祜雅厄藝術團,她積極動員全村102戶村民加入雅厄藝術團。同時,為使拉祜雅厄藝術團全面展示絢麗多彩的拉祜文化,她主動承擔了宣傳、組織、動員等大量工作。她懷著宣傳弘揚拉祜文化的心願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希望大家無論農活多麼忙,都要保證每晚準時參加排練。在李娜倮言傳身教下,老達保村民小組的黨員幹部、群眾積極參加文藝自編自演,村民們白天下地幹活,到了晚上即使再累,也點起火把排練節目。就這樣,在李娜倮的帶領下,老達保村民不但實現了豐衣足食,而且在農閒時隨雅厄藝術團到外地演出,村民們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紛紛蓋起了新房,買了摩托車、電視機、拖拉機等。文化樂民、文化富民,在老達保村得到了具體的實踐和彰顯。

李娜倮這位優秀的拉祜女子,憑著對民族文化的摯熱之情,帶著她的老達保雅厄藝術團,高唱著《快樂拉祜》書寫著快樂幸福的人生。2008年,李娜倮被評為普洱市“十大傑出青年”,2010年獲全國青年歌手普洱市片區原生態唱法一等獎,2011年參加央視夢想合唱團並獲得一等獎。2012年李娜倮當選為中共十八大代表……

“賓弄賽嗨”心連著心

行走在普洱的大地上,最深切的感受是這裡不僅山地多、河流多、森林多、茶園多,更多的是少數民族,普洱作為雲南省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雜居的地方,這裡的民族風情深厚、濃郁、斑駁,這裡的民族感情純樸、真摯、綿長。

在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的景信鄉,住著14個村民小組698戶村民。這裡流傳著一個熱詞:“賓弄賽嗨”,是傣族語,“賓弄”意為親戚,“賽嗨”意為朋友。指的是住在這裡的傣族村民與其他民族的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結成了沒有血緣關係的親戚與朋友。記者走訪了景信二組傣族村民岩真,在他家遇到了他的佤族“賓弄”,是一位老媽媽,叫孫娜用,住在滄浪縣臘巴鄉那卡村,離岩真家10多裏路。在40多年前,因為岩真的母親去世,老媽媽曾經領養過岩真剛出生的小弟弟,儘管小弟弟後來還是夭折了,但自那以後,岩真家和孫娜用家一直互相幫助,岩真家有水田,産大米,孫媽媽常來背些米回去,岩真家缺草料缺柴火,孫媽媽就讓自己的女兒砍了送來。40多年的交往,彼此間結下了深厚的情義。此外,岩真還與同村的拉祜族村民李三是“賓弄”,他倆的父輩就是好兄弟,屬於代際傳承的朋友。岩真家5口人、李三家8口人,還有孫媽媽家6口,三個民族十多口人結成一個大家庭,經常共同勞作,生産互助,資源整合,互通有無,過節一起慶祝,日子過得很興旺。

景信鄉岩依鄉長介紹,2013年,鄉政府把景信一、二組樹為典型,將“賓弄賽嗨”正式作為一種民族團結互助機制,向全鄉推廣。景信鄉共有298戶傣族群眾與周邊各族群眾結成“賓弄賽嗨”聯繫戶1117戶。“賓弄賽嗨”們各展所長,你家懂技術,我家有工具,相互扶持。經濟互通,增收脫貧,每人平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現在8300多元,生活水準有了明顯提高。

孟連縣委和政府非常肯定景信鄉的“賓弄賽嗨”,為他們總結出“心連心”——建立“賓弄賽嗨”檔案和聯繫卡、“親串親”——組織農戶之間的參觀學習經驗交流、“手把手”——在各民族間進行技術傳授、“情係情”——各民族群眾一起過傣族的潑水節、佤族的新米節、拉祜族的火把節、葫蘆節等4個主題的交流方式,在全縣42個村600多個村民小組的各民族群眾中廣泛傳播、引導助推,並且大力表彰,用一個民族幫一個民族,一個村寨幫一個村寨的辦法,把全縣21個少數民族群眾動員起來,拓寬“賓弄賽嗨”的“造血渠道”,增進它的“造血功能”,促進少數民族經濟的發展,從而加快了孟連縣少數民族增收脫貧的步伐。現在,孟連的民族民間族際“賓弄賽嗨”方式不僅在孟連實現了全覆蓋,還輻射到了四川、貴州等省份,和寮國、緬甸等東南亞國家,使得“賓弄賽嗨”凸顯出了超越民族、超越國境的巨大魅力。

在普洱市,記者們曾經拜訪過一位當地著名學者黃桂樞,他不僅是上了國家郵票的“雲南四傑”之一的茶文化學者,也是一位普洱的文物考古專家。除了講述普洱茶的歷史,他還談及在普洱市寧洱縣紅場,有一塊66年前豎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那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思茅版納地區15個縣26個民族的頭人、首領、酋長、代表們參加了“普洱區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會後,共同簽名盟誓的紀念碑,碑上的誓詞是這樣的:“我們廿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這塊碑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當年,正是因為各民族的團結,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西南邊陲“清匪肅特、鞏固邊疆、發展生産,改善生活”立下功勳;如今正在孟連、普洱乃至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各民族之間,以“賓弄賽嗨”的方式實現著更為深層的民族團結,必將為這裡的民眾告別貧困,實現持續增收致富,激發出內生的動力,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