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絲路之聲

指尖通絲路:一場關於鄉愁的鋼琴獨奏音樂會

發佈時間:2017-11-06 09:42:51 丨 來源:中國藝術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對於國內大多數聽眾來説,“李賀澂梓”這個名字還略顯陌生,然而作為我國新生代的青年鋼琴家,早在幾年前他就受到業界關注,從西安到紐約,五年留美求學,少年鋼琴手成長為青年鋼琴家。仍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的澂梓,日前在西安音樂學院藝術中心大音樂廳舉辦了一場關於鄉愁的鋼琴獨奏音樂會,這既是澂梓求學多年向母校的彙報演出,也是他對祖國家鄉的感恩之奏。

剛滿19歲的李賀澂梓,生於西安,自幼隨母親及西安音樂學院鋼琴係李壯壯教授學習鋼琴,因為天資過人,三歲即在香港劉詩昆國際少兒鋼琴比賽中獲得幼兒組特等獎。11歲考入西安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專業。在獲得斯美塔那國際鋼琴比賽大獎後,14歲考入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高中部,隨馬蒂·瑞卡力奧教授和陳宏寬教授繼續學習。由於才華出眾,16歲破格升入該校大學部。

澂梓全場選用東歐作曲家的作品,作為本次獨奏音樂會曲目,初衷是以曲寄鄉愁,感恩母校、家鄉、祖國及所有。肖邦、拉赫瑪尼諾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不同時期的東歐作曲家都有深深的故土情結,他們的音樂有著民族底色和鮮活的民間特色。

音樂會上半場,開場的肖邦《瑪祖卡風格迴旋曲》(OP.5),澂梓觸鍵乾淨準確,最有波蘭民間氣息的瑪祖卡舞曲在其指尖下顯得清新脫俗,有一種典雅高貴在其中。如詩的表達另一面,是“花叢中的大炮”(舒曼語)民族力量的體現。肖邦的故土情總是花香與大炮交織。隨後的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OP.32 NO.10)由畫生發靈感而作,澂梓為這部作品注入了更多生命思考,拉式的和弦密集而有序,織體豐富,色彩多變。交響般的共鳴,讓全場寧靜聆聽和思考。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魯什卡》被認為“史上最難的俄羅斯鋼琴曲”,澂梓輪奏、大幅變位、滑奏一系列技巧給人以眼花繚亂之感,但卻曼妙動人。

音樂會下半場的重頭戲當屬肖邦《e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在指揮家魏徵執棒的西安音樂學院附中少年交響樂團的協奏下,澂梓用“觸動”“感動”和“靈動”給創作于1830年的這部著名協奏曲加注上自己對三樂章演奏的標簽,燦爛的音階、溫暖的樂句、有力的和弦為聽眾淋漓盡致地展現出鋼琴音詩的美好、民族史詩的鮮明豪放。與其説是五年的異鄉求學之旅,不如説是生長于絲路的多元體驗,讓19歲的青年鋼琴家才有了這樣的文化底蘊和故土情結。

值得一提的是,返場加演的穆索爾斯基《蛋中小雞》和李蓋蒂的《音樂習作》短小生動,妙趣橫生,展示了澂梓作為職業鋼琴家的多面玲瓏。尤其是先鋒派李蓋蒂的《音樂習作》,固定的音型,彈出的是不拘一格,難能可貴。

縱觀全場演出,澂梓的演奏展示了民族音樂的底蘊,點出了東歐音樂19至20世紀的發展脈絡,引領觀眾進入到一個“可思的音樂世界”(羅藝峰語),也表達了自己的故土情懷和一份鄉愁。澂梓認為,從西安啟航的自己,面對世界有兩個職責:一是介紹海外的作品到國內;二是向國外積極推介中國作曲家的優秀作品。用指尖連通絲路,將是澂梓,也是未來中國青年鋼琴家們的使命和職責。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