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經典

記者蘇州探營:iSING東西方音樂在碰撞中“交響”

發佈時間:2017-08-17 09:54:23 丨 來源: 新華報業網-新華日報 丨 責任編輯:






16日,站在iSING!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的排練場裏,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歌唱家在學唱中文歌,著名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有一種“夢回唐朝”的感覺。身為江蘇原創歌劇《鑒真東渡》的男一號,鑒真六次東渡抵達日本,促進兩國文化交流的經歷讓田浩江深有感觸。如今,作為iSING!藝術節的藝術總監,田浩江再次觸摸到了不同文化碰撞産生的火花。他對記者説,“這相隔千年的‘一齣一進’,都源於文化使命感的呼喚。”

今年,是創辦于2011年的iSING!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連續第四年在蘇州舉辦,來自15個國家的43位中外青年歌唱家、13位國際知名歌劇專家齊聚東方威尼斯,通過一個多月的培訓交流,將中國經典聲樂曲目與西方歌劇藝術相融合,為中國和世界舞臺培養一批具有東西方文化視野和全面藝術修養的青年歌唱家。

中國不止有京劇,

東方人一樣能唱歌劇

提到“東方的歌劇”,不少人會想到京劇。但在iSING!創始人、美國亞裔表演藝術中心主席廖英華女士看來,“中國不止有京劇,東方人一樣可以唱歌劇。”在和記者交流時,她的思緒仿佛回到了30年前,“1987年我在美國組織了亞裔表演藝術中心,當時介紹了四位中國歌唱家到美國來,觀眾很驚訝中國居然有美聲唱法,在他們的印象裏,中國似乎只有京劇或秦腔。”

其後的30年裏,廖英華和先生田浩江致力於“西學東漸”,先後資助100多名中國歌唱家前往西方學唱歌劇。思路在交流中打開,他們逐漸意識到,為什麼不試著讓西方音樂人來到中國,在親身接觸中聆聽東方音樂的美好,讓東方雅樂傳向世界呢?就這樣,iSING!項目應運而生。

在田浩江看來,iSING!項目的創立有兩大宗旨,“我作為一名歌劇表演者,常年都是用外語演唱,但我們希望讓世界各地更多的青年歌唱家們來到中國,學習中文演唱,讓中文成為世界歌劇舞臺的語言之一;同時,我們也想培養中國的年輕演員,逐漸在世界歌劇舞臺上擔綱重要角色。在這裡,iSING!應該是一個文化交融碰撞的場域,是一個東西方音樂共鳴的舞臺。”

iSING!項目2011年在北京起步,2014年起落戶蘇州。對此,田浩江説,“江蘇是中國南北文化的聚集地,這裡深厚的歷史底蘊與現代化發展相浸潤,能夠為iSING!提供良好的環境。”項目總監朱蕙心告訴記者,今年的藝術節學員選拔跨越三大洲,“不只要求聲音條件好,還需要考察整體的表演能力、與觀眾的互動能力、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最終,21位中國成員和22位外國成員脫穎而出,齊聚蘇州“以樂會友”。

不僅是“咬文嚼字”,

更要在東方威尼斯讀懂中國

斯坦福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蔡京冬先生擔任本次藝術節的指揮,負責學員的日常訓練,“我們做的不是‘模倣戲’,學員不需要死記硬背一字一詞,而是要理解每首歌的內涵,包括它的創作背景。只有知道了歌曲背後的故事,才會將感情投注其中。通過培訓,他們學的遠不止幾句中國話、幾首中國歌,很多人由此對中國文化産生興趣。可以説,通過iSING,幫他們打開了讀懂東方的大門。”

隨著學員們對中文的日漸熟練,中國歌劇所傳達的獨特文化也讓他們深深著迷。來自紐約的男高音Eric Carey是訓練營的新人,中文的學習對他而言並非易事,但很快他便適應了這裡的環境。“小班授課”模式,讓Eric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帶來的美妙衝擊,“我愛中國,我很喜歡學習中文。通過文字和音樂,可以讓我更多了解東方的美。與中國學員一起學習和表演也非常棒,可以感受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結合。”

“和以前在歐洲的學習相比,iSING!會教我們學習一些民歌,使用不同的技巧,這是我在歐洲沒有接觸過的。”來自匈牙利的Gyula告訴記者,“我很開心可以學習兩種不同的歌唱技巧,並且把它們結合起來,讓它們變成身體的一種能力,從而讓身體作為一件樂器,更好地展現自己的聲音。”

曾在國際聲樂比賽中奪冠的義大利“歌劇王子”Andrea·Zaupa已是第三次來到iSING!。“久經沙場”的他,一看就和新學員不同,手中一把折扇,一面是墨香盈袖的《蘭亭序》、一面是工筆畫《江南水鄉》,“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時買的,蘇州被稱作東方威尼斯,中國音樂也和義大利歌劇一樣令人感動。”

迄今為止,已有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200多名國際青年歌唱家通過iSING!來到中國、認識中國、發現中國。通過對東方音樂的學習,他們也將中國的文化元素帶回去傳遞給更多的人。

中西合璧,

歌劇藝術進入尋常百姓家

8月29日,本屆藝術節的學員將來到南京,在江蘇大劇院上演專場音樂會,為觀眾奉獻一台東西方歌劇文化碰撞交融的視聽盛宴。上半場全體中外iSING!學員將完整呈現義大利著名獨幕歌劇《強尼斯基奇》,下半場由外國青年歌唱家演唱中國經典曲目,“有中國傳統歌劇、現代歌劇、少數民族歌曲、江蘇民歌等,經過精心的編排,不同風格的中國歌劇會自然而然地呈現齣劇情,這將是東西方音樂的完美融合。”蔡京冬説。

iSING!藝術節不僅為不同文化提供了碰撞機遇,還不斷嘗試讓歌劇藝術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廖英華對記者説:“很多觀眾認為歌劇是門檻很高的高雅藝術,從而‘敬而遠之’,消除這個偏見需要觀眾和藝術家雙方的努力——觀眾首先要嘗試來看歌劇,多了解它的創作背景,就會慢慢感受到它的魅力;藝術家也要照顧觀眾的感受,融入本地文化特色,打造親民的歌劇作品,這才是將藝術融入生活的最佳方式。”

為實現這一目標,今年的藝術節專門策劃了一系列接地氣、有特色的主題活動,包括在蘇博舉辦的夏日音樂會《聽説普契尼》、走進廣場的中外歌劇經典薈萃市民音樂會、在CBD大樓裏的“快閃”等活動,田浩江説,“客觀來説,中國觀眾對歌劇了解並不多。我們策劃這些活動,就是為了讓老百姓對歌劇有一個直觀的認識,讓歌劇藝術可以進入百姓生活。”

本報實習生魏瑋林惠虹

本報記者董晨文/攝

圖為藝術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歌唱家通過多種方式參與到音樂之中。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