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絲路之聲

首創民族器樂劇造就“一帶一路”精品力作

發佈時間:2017-07-18 16:00:13 丨 來源: 丨 責任編輯:


首創民族器樂劇造就“一帶一路”精品力作

——中央民族樂團《玄奘西行》首演收官

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作曲、編劇、總導演姜瑩在演出結束時向觀眾致意。

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樂隊指揮葉聰 粟國光 攝

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第八章“高昌”中,維吾爾族演奏家來到觀眾席表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

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樂隊指揮劉沙 粟國光 攝

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第三章“一念”劇照

由上至下分別是: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第十二章“祭天”、第二章“佛門”、第七章“極樂”劇照

7月7日至12日,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于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演,連續6場,贏得了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與喝彩。這部由文化部、財政部立項,中央民族樂團攜手中南集團打造的鴻篇巨制,以幾近顛覆性的器樂表現形式講述了一個史詩級的故事。

該劇主創團隊陣容強大,由中央民族樂團團長席強擔任出品人、總策劃,中南置地董事長陳昱含擔任聯合出品人,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姜瑩擔任作曲、編劇、總導演。此外,還包括擔任藝術顧問的著名導演馮小寧,擔任佛學顧問的著名學者錢文忠,國家一級舞美設計師張繼文,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燈光設計師邢辛,著名服裝設計師阿寬、左環羽,多媒體製作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數位媒體工作室,音響設計沈恬等。演員團隊更可謂“全明星陣容”,知名指揮家葉聰、劉沙執棒,中央民族樂團唐峰(樂隊首席)、王次恒、丁曉逵、張斌、馮滿天、趙聰、金玥、朱劍平、于昕、單文通、吳琳、牛建黨、董曉琳、繆青、張佳理、劉揚、蘇寧等30位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的藝術家以及6位來自印度的國家級藝術家聯袂主演。

自公演以來,央視新聞頻道已兩次報道《玄奘西行》。6月9日綵排時,央視網以劇目探班形式對該劇主創人員、主要演員、劇情內容進行了現場直播,網上觀眾達17萬人。7月7日首演時,新華網以劇目訪談快播形式對該劇進行採訪報道,網上觀眾達27萬人。該劇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首輪演出6場,近1萬人次觀看。

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誕生,深度展現民族器樂底蘊

遠山如黛、雲海縹緲。空靈的樂聲似從1400年前穿越而來,帶人們觸摸塵封的歷史,去造訪一位被世人尊為“大乘天”的高僧。《玄奘西行》,一場令人震撼的音樂旅程自此啟航。在十五曲國樂裏,人們體驗著用語言無法完全描述的情緒。民族器樂劇——這是一個全新的藝術形式,更是一個嶄新的高度。

展示民族器樂的初心,促成了《玄奘西行》的誕生。早在2015年,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姜瑩便萌生了創作《玄奘西行》的想法。眾所週知,由中央民族樂團製作、著名導演王潮歌導演的民族樂劇《又見國樂》廣受海內外觀眾的追捧、喜愛,這部民族樂劇也是由姜瑩作曲、編曲,將一個個與民族音樂相關的經典作品及小故事串聯起來。在此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姜瑩一直思考,希望能創作一部用民族器樂表現戲劇的作品,有完整故事支撐戲劇發展的同時,將民族樂器囊括其中。姜瑩發現,琵琶、二胡、嗩吶等樂器雖然身份各異,但都是自西域、印度、波斯一帶傳入中原,它們都有一條共同歷經的地域主線——絲綢之路。這條綿亙7000多公里,穿越千年,融匯了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華夏文明、希臘文明的道路,作為多元文化交匯的平臺,包含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以其廣袤多姿讓人著迷、充滿想像。

憑藉藝術直覺,姜瑩將創作的地理範圍鎖定在了絲綢之路,從精神內涵與器樂展示路線的契合度等多方面深度考量。從長安到印度,玄奘行走17年,終得真經。故事本身通過玄奘這種捨身求法、執著信念、堅韌不拔的精神傳達出了鼓舞人心的力量,而玄奘的取經之路正是通過絲綢之路抵達印度,和劇目想要展示的樂器路線相契合,於是便有了用民族器樂講述玄奘西行的創意。

在器樂和故事的兩條線索中,姜瑩始終以“表現民族器樂”為創作主軸。將器樂視為設定人物與故事的邏輯起點,根據每件樂器的背景,結合玄奘故事的史料,姜瑩巧妙地為樂器量身定制了與之匹配的人物與故事情境。例如,胡琴來自西域,而劇中的石磐陀是胡人,便抓住人物與樂器在地域上的共性,用胡琴表示石磐陀非常契合;“高昌”一章中,高昌王、烏孫王是為了向觀眾介紹維吾爾族樂器、哈薩克族樂器所設的人物;“祭天”一章中的女神一角則是專門為琵琶而設,女神是部落的信仰,琵琶又是民族樂器中的法器,二者共同歸屬於宗教層面。按照這樣的思路,姜瑩創作出了“大乘天”“佛門”“一念”“潛關”“問路”“遇險”“極樂”“高昌”“普度”“雪山”“祭天”“菩提”“那爛陀”“如夢”“大唐”共15個章節的完整劇目。

緊抓展示民族樂器這條主線,沿著絲綢之路一路向西,南簫、古箏、胡琴、琵琶、嗩吶、揚琴、箜篌、艾捷克、熱瓦普、冬不拉、薩塔爾、手鼓、鷹笛、西塔爾琴、塔布拉鼓等悉數登場,體量龐大。但是,劇目對於器樂的展示不是局限于樂器本身,不僅要展示其種類、形態等物理屬性,同時也要展示其背後的文化語境。通過器樂表演與故事的結合,讓觀眾在知道更多樂器的同時也對樂器的背景與底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弘揚“玄奘精神”,開拓創新、傳承文化

《玄奘西行》弘揚了玄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精神。毋庸置疑,這種“玄奘精神”是當今社會非常可貴的一種價值觀念,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無論對國家還是個人都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精神指引。

玄奘的西天取經之行充滿著荊棘與艱難險阻,他憑著不忘初心以及對佛法的信仰到達了彼岸。其實,中央民族樂團也可以看作是當今時代下“玄奘精神”的化身,因為,中央民族樂團同樣彰顯出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藝術追求,以及開拓創新、傳承文化的精神。

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以一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以及弘揚民族音樂的責任擔當,在席強的帶領下,大膽創新,顛覆民族音樂表演形式。繼2013年《印象國樂》、2015年《又見國樂》試路成功後,2017年,中央民族樂團懷著無比的文化自信推出《玄奘西行》。相比前兩部劇目相對獨立的篇章結構,此次《玄奘西行》故事情節完整統一、人物精神貫穿始終,這是對“國樂”系列的延續、提升。

傳統是一條河,唯有創新方能成就其川流不息。《玄奘西行》打破傳統民族音樂的表演形式,將舞臺表演和民族器樂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演奏家音樂和語言的雙重表述,以其高超的演奏、吟誦、臺詞對白、形體動作和劇情結合,融合舞美、多媒體、燈光、音響、服裝等元素,充分拓展了藝術空間,助推劇情發展,是突破創新的舉措。但無論形式怎麼變,音樂本體都是最重要的,對於這一點,在席強的內心深處始終保持著一份堅守,這份堅守源於對歷時千年積澱所成就的中國傳統音樂的自信與傳承。

席強對《玄奘西行》信心滿滿,他堅信《玄奘西行》是中國文藝舞臺上具有偉大時代精神的創作劇目,是飽含奮發圖強之志,並能鼓舞民族鬥志、傳承民族文化的創新劇目。

謳歌“一帶一路”的精品力作

《玄奘西行》展現了“一帶一路”沿線各民族豐富的音樂元素,與“一帶一路”主題高度契合。7月10日,文化部有關領導觀看演出後對《玄奘西行》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該劇是謳歌“一帶一路”的力作,是傳承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佳作,是中華民族音樂的傑作。

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風格音樂的精彩展示,讓觀眾不僅能看到絲綢之路上民族樂器的一次歷史大融合,還能看到中外傳統樂器的融合,這充分展現了絲綢之路沿線各民族音樂在歷史的陶冶、沉澱、融合中形成的多元文化特質。除了樂器的演奏,觀眾還看到,劇目融入一些民間音樂和民歌,展示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自古以來積澱的豐厚音樂文化。

和而不同,方有大同。《玄奘西行》匯聚成了一個多元化、多民族的文化盛會,開啟了一段當代音樂家踐行“一帶一路”構想的新絲綢之路文化旅程。2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開拓了古絲綢之路;今天,依託于絲綢之路上經濟、人文、商貿的千年傳承,國家提出了“一帶一路”建設。中央民族樂團立足於中國民族音樂的深厚底蘊,放眼於民族音樂的長遠發展,開拓性地顛覆傳統民族音樂表演形式,在全球首推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這是一種文化自信、文化創新與文化自覺的表達。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民心相通對“一帶一路”建設意義重大,而音樂則是促成民心相通的最好方式。《玄奘西行》可謂民族代表性和時代創新性的文化藝術精品,是我國的文化名片,是“一帶一路”上的文化傳播大使。它的誕生,有助於提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民心相通與文化認同。

總之,《玄奘西行》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音樂相容並蓄、廣取博納的文化特質,充分拓展民族音樂藝術,加深國人對民樂的感情,激發民眾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更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有力注腳,激勵走在“一帶一路”上的國人,不畏艱險,奮發向前!

據悉,《玄奘西行》巡演的序幕將於9月拉開,將在成都、北京、上海、蘇州、南京、西安、青島、鄭州、天津、濟南等地的各大劇院輪番上演。

李美玲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房瀟攝)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