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文學

阿卡貝拉:音樂行者不孤獨

發佈時間:2017-06-26 12:04:44 丨 來源:中國文化報 丨 責任編輯:李平





阿卡貝拉逐漸走入大眾流行視野

今年第89屆奧斯卡金像獎上,最佳真人短片獎被來自匈牙利的短片《校園合唱團的秘密》一舉拿下。影片用清新而略帶酸澀的風格圍繞校園合唱團展開小故事,在20分鐘的短片中,其排練和演出都是由一位老師指揮合唱團學生的無伴奏合唱,而這種形式便是阿卡貝拉。

作為一種舶來品,阿卡貝拉近年來進入中國以後,正在以各種方式和形式走入大眾流行視野,越來越多的人組建樂團,將阿卡貝拉這一愛好當作事業。方興未艾的阿卡貝拉樂團,也有著自己的困惑,遊走在大眾和小眾之間的這一音樂形式,讓其在國內的市場化之路充滿迷霧的同時,也潛力十足。

年輕人追夢阿卡貝拉

1993年,就讀于中央音樂學院的史君在老師和良好音樂環境的影響下接觸到了阿卡貝拉並開始學習;2002年,他組建了自己的barbershop(阿卡貝拉的形式之一)組合;2008年,其組合以一首《Take The “A” train》獲得了CCTV青年歌手大獎賽的“十佳歌手”。

在將組合名字改作“炫聲合唱團”的史君看來,自己對於阿卡貝拉多年的堅持,恰好是阿卡貝拉在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發展多年來,國內樂迷對於阿卡貝拉依然知之甚少。因此,如果要在國內發展阿卡貝拉,需要做出很大的努力。”史君説。

阿卡貝拉由義大利語“a cappella”翻譯而來,是以純人聲演唱的無伴奏合唱表演形式,其對於音準、音質及節奏感的要求極高,是一種難度較大的合唱表演形式。北京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合唱協會理事長、國家二級指揮王瑞璞告訴記者,阿卡貝拉最初從宗教發展而來,歷經歌劇音樂後傳入到民間,並被廣泛接受和喜愛。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聲與擴音器輔助了音樂人的創作和演出,但阿卡貝拉一直保持著原有的清新形式,並未加入任何樂器和電子設備,依然選擇用人聲模倣器樂的方式,使合唱更趨多元化和完美。

據了解,阿卡貝拉在香港的發展相對更迅速。目前,在香港活躍的團體包括:地鐵聲樂團、青協香港旋律、姬聲雅士、真思清唱團等。多位華語歌手也曾在發行專輯中嘗試當代阿卡貝拉音樂風格的歌曲,如彭羚的《窗外》,辛曉琪的《可愛的玫瑰花》《每個女人》等。

從內地來看,有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阿卡貝拉團隊數量呈上升趨勢,光是在北京的團隊就有50支至60支,團隊成員以大學生居多。

史君所創立的炫聲合唱團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樂團風格定位在結合中國的本土文化改編作品。2011年山東衛視元旦晚會上,炫聲合唱團以人聲表演兩架電吉他的表演驚艷全場,一炮而紅。之後,他們陸續錄製了北京衛視的《北京客》、上海衛視的《中國達人秀》、深圳衛視的《TheSing—Off清唱團》等電視節目。

在不斷摸爬滾打中,史君找到了兼顧情懷和走市場的好方法。“最開始因為很喜歡這種音樂形式,沉浸在裏面很享受。在做出了一些成績之後,我發現可以通過參加各種比賽、演出、晚會等維持團隊生計。另外,我希望通過我的嘗試和演唱,讓更多人了解阿卡貝拉。”史君説。

推動小眾音樂走向大市場

雖然在衛視節目的契機下,沉默良久的阿卡貝拉終於讓人們了解其魅力,但這依然是冰山一角。如何讓更多人熟悉、了解和愛上阿卡貝拉,拓展市場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目前“演出+培訓”的方式是阿卡貝拉成熟團隊的主要且穩定的變現方式。2014年,史君成立了北京炫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在竭力促成各種演出和推動團隊發展的同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阿卡貝拉的培訓、宣傳和推廣方面。

正如很多從事和了解阿卡貝拉的音樂人一樣,史君很重視青少年的培訓,不僅在中小學生中推出阿卡貝拉課後一小時等活動,還定期為他們進行培訓。在他看來,這種基礎培訓方式能夠讓更多人更快速且深入地了解阿卡貝拉,也受到了阿卡貝拉愛好者和學習者的歡迎,孩子們甚至還成立了屬於他們自己的童聲阿卡貝拉團隊。

“我們還在中老年當中推廣阿卡貝拉,雖然他們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但是他們對於阿卡內拉這種音樂形式持有極高的熱情。另外,由於阿卡貝拉是無伴奏人聲合唱,對於團隊成員間的配合與默契有很好的磨練與提升。因此,阿卡貝拉也成為很多公司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他們會定期請我們做培訓,組織各種活動和比賽。”史君説。

在音樂賽事上,阿卡貝拉也越來越得到重視,這也從另一方面促進了阿卡貝拉在國內的傳播。例如,在今年由北京市文聯、北京市文化局、北京音樂家協會、北京文化藝術活動中心聯合舉辦的第七屆北京合唱節上,阿卡貝拉就作為重要的比賽單元亮相合唱節。

王瑞璞向記者介紹,本屆合唱節專設了阿卡貝拉比賽專場,共有26個合唱團參賽,參賽者既有七八歲的小學生,也有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比賽現場採用了手機直播的方式,當天手機直播觀看比賽的粉絲達3.2萬人。“我們準備在下屆合唱節延續阿卡貝拉的比賽專場,並要求參賽者都演唱中國的歌曲。”王瑞璞説。

除了培訓和比賽,其他的藝術形式也選擇將阿卡貝拉融入其中。2016年,音樂人小柯在其話劇《因為愛情1》中採用阿卡貝拉,在有限的演齣劇場中,觀眾隨著全程無伴奏合唱的純粹聲音,在愛情的回憶與現實中無限遐想。

縱觀全國,一線城市阿卡貝拉發展更為迅速。除北京外,在上海,今年僅上半年,就有包括英國在內的多個著名人聲樂團來滬演出,上海阿卡貝拉聯盟也于5月底成立,助力國內阿卡貝拉推廣。

執著的音樂堅守者

發展並非一路坦途的阿卡貝拉正因為有了音樂人的執著與堅持,才可以向著美好的未來大步向前。

王瑞璞告訴記者,在阿卡貝拉廣受歡迎的西班牙,每年會舉辦多次阿卡貝拉的合唱比賽,這是所有阿卡貝拉音樂人的夢想之地。

在中國,阿卡貝拉行業方興未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阿卡貝拉不像美聲唱法,並不講究氣息、位置、共鳴,它更多的是追求聲音的純凈、音準,沒有泛音和顫音、和聲的和諧。但現在很多阿卡貝拉愛好者採用模倣直聲、假聲唱法演唱外國的作品,這不是合唱團應有的真實水準。不能只一味地追求聲音的和諧而不了解歌曲的思想內涵,還應該將中國文化和元素融入演唱形式當中。就如小提琴是西洋樂器,但很多人喜歡聽包含中國味道和文化內涵的《梁祝》一樣。”王瑞璞説。

音樂人韓媛媛認為,阿卡貝拉在中國市場較窄,主要因為作品沒有與中國的市場相結合,作品風格也沒有找到中國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定位角度。所以在這樣的局面下,需要有一些更好地結合中國本土的音樂作品,再進行大力推廣與傳播,讓更多的人由淺入深地了解阿卡貝拉的真正魅力。

另外,有人提出質疑,既然阿卡貝拉是無伴奏人聲合唱,那中國的非遺侗族大歌和苗歌等具有深厚民族基礎和韻味,同樣也無需樂器伴奏,那是不是也屬於阿卡貝拉的範疇呢?

對此,王瑞璞認為,侗族大歌用中國五聲音階的特質在相隔純五度和純四度音程上起音,演唱類似同樣的旋律,自然産生了純四度、純五度的音程,聽起來有和諧、空靈之美感的音程,這就是侗族大歌與西洋合唱的區別。

除此之外,阿卡貝拉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與外國存在差距,文化傳統是一方面原因,更多還在於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基礎音樂教育做得好,音樂素養和音樂審美才會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包括阿卡貝拉在內的音樂市場才會有更多人願意消費經典。”王瑞璞説。

“雖然阿卡貝拉適應中國市場需要過程,但希望能有更多的演出機會和培訓需求,未來的阿卡貝拉市場將更為廣闊。當你發現,你最開始教的中小學生現在已經成長為20多歲的成年人並且依然熱愛阿卡貝拉的時候,你會堅信,這些具有審美能力和消費能力的年輕人會帶動阿卡貝拉的發展和市場。”史君説。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