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校訪談

大山深處的“音樂搖籃”(圖)

發佈時間: 2011-04-20 14:40:53 丨 來源: 青年時報 丨 責任編輯: 李平


兒童簡筆畫社團的教室佈置:用眼睛觀察美

普通的週三下午,一幢4層高的教學樓,不遠處,是青翠的山林。

明明剛打過下課鈴,教學樓前卻看不到撒歡的孩子,換之而來的是瀰漫校園的咿呀豎笛聲。透過教室窗戶往裏看,幾乎每個學生手裏都有根豎笛。稚嫩的手指按在音孔上,吹出的聲音也透著股純真。

這一幕,在城市裏的小學是常見的,可對於一所身處山區的希望小學,卻很“另類”。

麗水市遂昌縣大柘鎮希望小學,18個班866名學生55名教職工,組建了近35個社團。遂昌縣中小學校中40%的音樂老師都是從這裡畢業出去的。

這裡,已經成為希望小學素質教育的樣板。

大柘鎮希望小學的特色教育

800多個學生組建35個社團

大柘小學創辦于1919年,大柘鎮希望小學則興建於1994年。1927年,中共遂昌支部在校舍附近的泉湖寺成立,是浙西南第一個黨組織。為了紀念,大柘鎮希望小學確立了學校的“泉湖精神”:“永遠爭第一,永遠不推辭”。

現在學校有兩幢教學樓,18個班866名學生55名教職工,組建了近35個學生社團。光是泉湖樂隊就包括了手風琴、電子琴、橫笛、豎笛、舞蹈、腰鼓,還有泉湖書畫社、泉湖印社、泉湖棋社、泉湖茶社、泉湖古玩社、泉湖播音社、泉湖導遊社、泉湖報刊社、泉湖球社等。

每個學生都要會一種樂器

學校在建校之初就要求“樂器進課堂”。“每個從這裡畢業的學生都要求會一種樂器。所以孩子從一年級就開始學音樂。或者手風琴、電子琴,或者豎笛。”音樂老師黃正林説。

“我們提倡豎笛進課堂,每天大課間即9:30到10:00這段時間,除了跟其他學校一樣安排做操或者跑步之類的活動外,學校還鼓勵大家練習樂器。”校長李秀誼説,泉湖藝術團的學生會拿著樂器集中到校園的廣場上,合奏幾曲,“有圍觀者,就會有舞臺的感覺,以後真上臺就不慌了。”

每週三下午兩節課是學校規定的社團活動時間。

因為在藝術教育方面20年的突出成績,學校曾多次榮獲全國和浙江省的藝術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兩個靈魂人物

音樂老師黃正林:

35個社團始於他的手風琴

大柘鎮希望小學的音樂教育,受益於一個靈魂人物,即音樂老師黃正林。

“原本學校只開辦了一些課外興趣班,就是讓孩子們豐富下課餘生活。”大柘鎮希望小學的總務主任雷雪華説,“社團”的概念得追溯到黃正林來學校之時。

今年已60歲的黃正林,對手風琴特別感興趣。1992年在當地大田小學教書時,他這門“手藝”在全麗水市已遠近聞名。1996年,他調入大柘鎮希望小學。一些學生家長慕名而來,想讓他教孩子們拉手風琴。

大柘鎮希望小學創辦的第一個學生社團正是黃正林的手風琴藝術團,基本以教鍵盤類樂器為主。學生規模從最初的10人,發展到現在的近40人,“個別有天賦的孩子多次在省市級的手風琴比賽中獲獎。”

“有個叫葉詩穎的學生,小學時我曾教過她手風琴,當時獲得了麗水市小學組手風琴比賽第一名。現在她的專業是幼兒師範,據説,是因為小時候的這段經歷,才選擇這個職業的。”黃老師回憶道。

黃老師現在還建起了教工手風琴樂隊,打算退而不休。

校長李秀誼:

新來老師的特長培訓學校買單

為什麼這裡的老師都這麼有才?這就關係到大柘鎮希望小學的另一個靈魂人物校長李秀誼。

“除了部分本來就有特長的老師外,大部分老師都是常規分配過來,再根據自身的業餘愛好發展起來的。”校長李秀誼説。

教語文的老師去教國畫,教數學的老師去教聲樂,這都是常見的搭配。“我們要求每位新來的老師都要學習手風琴。”李秀誼説。

沒有特長的老師就按自己的喜好選擇偏愛的社團,然後校方會給老師安排培訓,所有費用報銷。“老師雖然算不上太專業,但用於培養孩子們的興趣已經足夠了。”李秀誼説。

現在,遂昌縣教育局在教師的分配上,對大柘鎮希望小學也有所傾斜。“去年,教育局就特地分配了一位教美術的林霄霄老師過來,現在正擔綱著書畫社的教學。”李秀誼説。

音樂讓孩子懂得感恩

今年3月,為紀念希望工程實施20週年,麗水市徵集貧困學子心願,選擇性地滿足孩子們的願望。大部分孩子都想要個漂亮的書包,或者要兩本課外書、一台點讀機、一個鉛筆盒等。

而大柘鎮希望小學的孩子就明顯更懂事,更感恩。一個孩子寫道,自己的願望是“希望能考上大學,報答資助我的叔叔的恩情,同時也祝願他一生平安,萬事如意”。還有個孩子這樣寫:“願家人身體健康,願資助我的人一生平安,長大後當一名服裝設計師,回報社會和資助我的人。”

李秀誼看到孩子們的心願單後,臉上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這幾個孩子我都有印象,平時社團活動也很積極的。”

據統計,麗水遂昌縣中小學校中40%的音樂老師都是從這裡畢業出去的,“校領導一聽説是大柘鎮希望小學畢業的,就會優先錄用。”雷雪華説。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