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3日電 全國青連線關刊《中華兒女》雜誌推出年終專稿《海外華人2010》,共有12個代表人物。本網今日刊發代表人物之一黎卓宇的故事。
文章如下:
2010年11月中旬的全世界古典樂壇新生代音樂家展露頭腳的“國際青年藝術家大賽”舉辦上,14歲的黎卓宇作為唯一入選華裔和大賽有史以來最小參賽者,一舉奪冠。
2010年是黎卓宇學琴的第11個年頭,也是他真正邁向世界鋼琴大師之路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的7月,黎卓宇在世界規模最大、獎金最高的青少年國際鋼琴比賽“托馬斯-庫博杯國際青少年鋼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除了1萬美元獎金之外,他還獲得了美國奧柏林音樂學院超過20萬美元的4年全額獎學金;在11月中旬舉辦的全世界古典樂壇新生代音樂家嶄露頭腳的“國際青年藝術家大賽”上,他作為唯一入選的華裔和大賽有史以來最小參賽者,再次折桂。
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愛好者在黎卓宇的個人網站上不停地追問:怎樣彈好鋼琴?怎樣成為冠軍?怎樣成為黎卓宇?
一 . 琴中有淚
海外華人的子女想彈好琴其實並不容易。如今有些經濟基礎的華人家庭,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大都會很果斷地在孩子比琴鍵高不了多少的時候果斷地把鋼琴作為一門課程塞給孩子。大多世界名校錄取學生時往往有一條重要的參照:音樂水準。更讓家長們頭疼的是:名師難求。
黎卓宇是幸運的。在他和兄弟姐妹們學琴以前,黎卓宇的爸爸黎小堅和媽媽卓超英根本沒碰過琴,但所幸黎卓宇一個在紐約的堂姐跟旅居美國的世界鋼琴大師殷承宗學琴,又通過殷承宗的愛人得知一位同樣出身於中央音樂學院的鋼琴家楊鏡釧正巧也搬到了波士頓,黎卓宇的姐姐去楊老師那裏學琴,還在襁褓中的小卓宇也免費去旁聽,早早地開始了自己的音樂之旅。
那時候黎卓宇的爸爸黎小堅做了7年的博士、博士後研究,剛剛進入研究所,家裏只買得起立式鋼琴,大女兒為了學琴吃盡了苦頭,黎卓宇4歲半學琴,卻出人意料地上手很快,6歲、7歲都得了馬薩諸塞州音樂教師協會鋼琴大賽的冠軍,也一不小心成了美國同學眼中“個色、另類的華人兒童”,不太與他接觸。大量的時間用來彈琴,黎卓宇的其他功課並不突出,加上性格內向不善於表達自己,只有黎卓宇的父母能看出孩子眼中的苦悶與困惑。未來尚不可知,但孩子需要信心,黎小堅為孩子建立了個人網站,特別設立了一個“village(鄉村)”板塊,把孩子與鋼琴老師和各門功課老師、同學的合影都張貼出來,明明白白地告訴黎卓宇,他生活在一個幸福的村落中,他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大家的關心、愛護。黎卓宇的同學、老師看了網站後也做了一個一致的決定,他們要幫助黎卓宇成為真正的鋼琴之星。
鋼琴之路從來不是筆直的羅馬大道,天才也不能例外。黎卓宇6歲、7歲時得了很多獎,8歲時卻顆粒無收,從鋼琴比賽的現場回來,黎卓宇的媽媽和老師一邊懷疑是不是比賽結果出了問題,一邊也在小聲地討論:孩子究竟適不適合長期地學琴,今後的學琴之路應當怎麼走下去。最嚴重的時候,黎卓宇的父母開了一個會,問黎卓宇有沒有興趣將來成為醫生或者律師。平時不太愛説話的黎卓宇突然抬起頭直視著父母,淚流滿面地説:爸爸媽媽,我要彈琴。
看到孩子的眼淚,黎小堅夫婦就再也沒有動搖過,他們索性把孩子的音樂CD寄給規模更大的國際音樂賽會,很快,黎卓宇又開始得獎了。
二 . 琴中有愛
黎小堅夫婦最初讓孩子們學琴的想法和其他的家長沒什麼區別:開發智力,陶冶性情,可不久他們發現黎卓宇對鋼琴的熱愛幾乎是一種本能。1歲多一點剛剛能站立的時候,一聽到姐姐練琴他就會突然停止手上的一切活動,放下所有的玩具,安安靜靜地側耳傾聽。4歲多正式開始學琴,他根本不用通過“C、D、E”等字母來標記音階,自己直接把音符和琴鍵簡單對號後,一二個星期就能彈完別人要花幾個月才能掌握的鋼琴教材,在其他的音樂技巧的學習上也是一路綠燈。
在黎卓宇的弟弟出生後,黎小堅夫婦經過長期的考慮,做出一個痛苦的決定:已經有三個碩士學位和穩定工作的媽媽卓超英不上班了,專心在家相夫教子。
卓超英對孩子的投入是巨大的,孩子上課時她不止在旁邊陪聽,還認真地思考、記錄,回家後孩子練琴,卓超英常常會在廚房裏突然大喊一聲:這樣不對,應當怎樣怎樣彈,表現出一種怎樣怎樣的感覺。孩子改變彈法,卓超英會在廚房裏表揚一句:這下對了。短短地一兩年下來,殷承宗也發現黎卓宇學琴恐怕不只是刻苦那麼簡單:“黎卓宇每次來學琴都有明顯地進步,對音樂的理解和駕馭能力完全不像一個孩子。我刻意對學生們講一些技巧之外的,音樂所包含的情感、情緒甚至是精神、文化內涵,我感覺黎卓宇是能夠聽懂的。”
2005年,殷承宗專門帶上黎卓宇和他其他一些已經在國際上名聲大噪的弟子回廈門開辦了鋼琴“大師班”,黎卓宇本來年齡就不大,長得面相還要比實際年齡小兩三歲,琴聲所到之處,“神童大師”的名聲鵲起。為此卓小堅非常感謝殷承宗:“從廈門回來,孩子的氣質都發生了變化,更加自信、沉穩。這個年齡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閱歷和自信,殷老師對孩子們不拘一格的認同,讓一個孩子不再懷疑自己、把目光專注在更高、更遠的地方。”
回到美國,黎卓宇和波士頓的樂團合作演出了剛剛向殷承宗學習過的貝多芬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一曲終了,全場觀眾起立並致以長時間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黎小堅父子還沒反應過來,很多聽眾擠到他們身邊,一位長者只是拉著孩子的手,不住地説謝謝;面對這樣的聽眾,父子倆都無言以對,滿臉是淚。
三 . 琴中有未來
孩子在家練起琴來沒個夠,黎小堅夫婦就專門給孩子安排出打球、遊戲和到外出交友的時間,還鼓勵他多看看古今中外音樂文化方面的書,他們反覆告訴孩子,音樂就像數學、美術一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得獎只是音樂生活中的一部分,再天才的孩子也只是課堂的一部分,要能看到整體才能真正享受生活、不斷進步。對這個話題,黎卓宇聽了總是笑笑,看不出心裏是怎麼想的。黎卓宇看了報上網上對“神童”再次獲獎的報道後,也總是笑笑就跟弟弟出去玩。無論電視臺、在白宮國會山還是在世界各地的鋼琴比賽,他也總是習慣用平和的微笑面對聽眾。黎卓宇的笑是真誠的,因為不止一位國際知名的指揮家在和他合作後,專門打電話給黎小堅夫婦道謝:這個孩子是他們見過的最謙遜的鋼琴家,不論自己的表現有多麼出色,總會在演出後專門打電話向指揮致謝。黎小堅夫婦接到這樣的電話心裏也很踏實,因為他也是這樣對待楊鏡釧老師、殷承宗老師和現在的卡和景老師的。
為了擴大視野,黎卓宇把網上鋼琴家的視頻系統地下載下來,建立了自己的音樂庫。黎小堅受孩子的啟發,也把黎卓宇的演出視頻發在了專門的視頻網上,沒想到點擊率極高,而且不斷有歐洲各國的著名指揮家直接在網上留言,邀請黎卓宇赴歐洲演出。雖然車馬費常常要自己負擔,但黎小堅樂此不疲,他要讓孩子自己認識到,音樂沒有國界,神童的路沒幾步就走完了,大師的路才剛剛開始。
對此,黎卓宇的反應總是超出父親的預期:“我的根在中國,我渴望回到中國演出,總有一天我要讓中國的同胞也因為聽到我的音樂而感到幸福、感到快樂。” (作者:駱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