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箭軍的方陣中,就有一群為導彈敷設“資訊神經”,助推大國長劍浴火騰飛的通信工程兵。
“鑽探兵王”范國書:掘進深山寫忠誠

國防通信光纜,作為傳遞軍令的主要媒介,它關係著戰場指揮資訊傳達的暢通。在火箭軍的方陣中,就有一群為導彈敷設“資訊神經”,助推大國長劍浴火騰飛的通信工程兵。今天我們講述的這位老兵,就是他們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施工中,范國書刻苦鑽研,先後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

這位老兵名叫范國書,山東青島人,1974年12月出生,1993年12月入伍,現任火箭軍某團鑽探技師。二十六年軍旅時光中,他每天都在與冰冷的岩石和機器打交道,他跟隨部隊進深山、入莽林、闖戈壁,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都留在了岩層深處,也見證著國防通信工程鑽探施工的發展和變化。

國防通信工程施工,鑽探技術是所有工序中最為複雜、難度最大的一項。1993年12月份,他開始跟著師傅學習鑽探技術。當時的鑽探作業施工,因為技術設備的限制,都是採取從上面往下打。再過了幾年,又轉變成繩索取芯,不需要提鑽,光提岩芯,中間通過鑽桿把這個岩芯取出來,再直接往下打,不要每次都提鑽桿了。

雖然,技術進步了不少,但當時他們每次搬運設備到山上的施工作業點,成了當時施工中最大的難題。因為光一台鑽機就200多公斤,他們就採取4個人一個小組輪番往上抬,2個人在前面,2個人在後面,往山上運。再加上上山的路很窄,不到1米寬,所以只能4個人配合著慢慢的往上運。他們抬個十米二十米休息一下,再抬個十米二十米再休息一下。一場任務下來,范國書和他戰友們的肩膀也是一層一層的脫皮,還有很多戰友都因此落下了腰肌勞損的毛病。

現如今,鑽探施工方式又發生了變化,是採取從地下往山上打。不僅減少了搬運機械設備上山的繁重體力作業程式,各個方面也越來越先進了,一個作業點基本上10多個人都夠了,施工效率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6年,2次榮立三等功,1次被評為國防施工先進個人,3次被評為優秀士兵,1次被評為“最美通信工程兵”,翻開范國書的榮譽簿,我們不難體會他這些榮譽背後的來之不易。

1994年4月份,范國書從團裏組織的鑽探專業培訓班畢業後,開始跟著連隊執行施工任務。有一次,他在配合鑽孔作業,進行岩粉配比的時候,沒有注意度量單位,將岩粉灑多了,致使鑽桿脫落,鑽頭埋在孔下,不僅折損了鑽桿,還耽誤了工期。這件事對范國書打擊很大,因為,他沒想到,自己的一個小疏忽,竟然給連隊帶來如此大的損失。

圖為范國書在補習理論知識。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戰勝自己的決心。為了把鑽探專業學懂學精,范國書開始“惡補”專業知識。一有空就到學習室,鑽研《鑽探工程技術》理論書籍。沒事就賴在修理所,趁著老班長休息的空檔,登上機械反覆模擬鑽機實操流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范國書成了同年兵當中第一個獨立操機的作業手。

鑽探分隊助理工程師蘇雷告訴記者,范國書入伍的時候,只有初中的文化水準,但是他通過不斷的自我學習、自我超越,先後取得了大專和本科自學學歷,在學習方面給大家樹立了一個榜樣。

鑽機“趴窩”,范國書現場排除故障。

隨著施工任務增多,范國書的專業技術也得到不斷提高,他肩上的軍銜也從下士變成了軍士長。但是他心裏清楚,軍銜越高,代表著責任就越大。一次,他帶領班組前往西北某戈壁執行施工任務,上級要求3個月之內完工。他們每天頂著風沙,吃住在工地,晝夜兩班倒,僅用時2個月就提前完成任務。

四級軍士長郝仁海當時跟隨范國書一起執行任務,他回憶説,當時情況非常惡劣,戈壁灘風沙很大,大家吃飯只能躲在車廂板裏。但是,風沙還是從縫隙灌進來,經常是一口沙就一口飯。有時沙漠龍捲風一來,能見度不足1米,大家就馬上集合,防止走失,施工進度受到很大影響。有的同志還出現了高原反應,但都是稍微休息一下就立刻重新投入施工,范班長作為組長,更是連續鏖戰,全程在位。

2015年12月份,機關接到上級命令成立鑽井分隊,作為鑽探專業大拿的范國書被列入技術骨幹名單。鑽井與鑽探,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它的構造、技術要求區別都比較大。剛開始,上鑽井專業理論課的時候,教員講的很多知識,他還是被難倒了。

對比起自己剛入伍時吃的苦,范國書覺得自己不該被眼前的這點兒困難嚇倒。隨後,為了彌補技術空白,他在崗前培訓中,除了虛心向地方技術人員請教外,還積極上網查閱大量資料,自學了《鑽井工程》《鑽井完井工程基礎知識手冊》《西南石油鑽探公司鑽採工藝》等專業書籍,撰寫大量心得體會。經過兩個月的理論集訓和一個月的實裝操作,他不僅熟練掌握了鑽井操作規程,還于2016年3月考取了鑽井給水高級證書。

開鑽前,范國書與工程師蘇雷共同勘測鑽桿垂直角度,減少成孔偏差。

品質是工程部隊的命根子,范國書心裏十分清楚,在這個問題上一點都馬虎不得。2017年9月,范國書接到上級命令,帶領分隊為駐地某貧困村開挖“扶貧井”。一次,四級軍士長李國華架好裝備,測完垂直角度後,拍著胸脯保證沒問題。范國書圍著鑽桿審視了1分鐘,然後斬釘截鐵的説:“鑽桿不垂直,需要重新測量。”李國華反覆測量後,發現果然差了1度。”

回憶起此事,李國華面露羞愧:“我當時按照程式測量了1次,看到水準尺刻度表是89度,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判斷應該沒什麼大礙。結果,還是沒逃過范班長那雙“火眼睛睛”,被他一眼看了出來。像這樣細微的差距,一般是很難發現的,他的這份細心讓我們整個鑽探隊的戰友們都很佩服。”

在同齡人眼中,范國書是個不善言笑,一臉嚴肅的“老兵”,讓人很難親近,但在鑽探分隊下士陳長青看來,范國書則並非如此,他更像是自己的父親一樣,嚴厲中透露著慈祥。

施工間隙,范國書向幾名鑽探機操作手傳授作業技巧。

陳長青介紹説,自己剛來連隊的時候,就聽到好多人説,他們連隊有一個20多年的老班長。當時,他心裏就在想,20多年了,在士兵當中,都是“兵王”級別的人物,他應該是一個十分嚴肅,不容易讓人靠近的那種人。但是,在第一次見到范國書的時候,范國書卻主動與他這位“新兵”打招呼,問他叫什麼名字,家住哪,今年多大了,突然讓他感覺到一陣溫暖。在之後的相處中, 范國書還經常問陳長青有不有什麼困難,需不需要什麼幫助;工作中碰到了什麼問題,范國書也會耐心的教他們方法和經驗;還經常鼓勵他們這批年輕的戰士,遇到了困難不要怕,要勇敢面對困難。

一路走來,范國書鑽深山、進戈壁、闖莽林、踏雪原,長期奮戰在環境最艱苦的地方,學習精通鑽探、鑽井、中長波、市話線路、水電維修等10多種專業,先後參與執行80余項施工任務,2次參與完成全軍重大演習通信保障任務,帶出的十幾名徒弟全都成為國防工程施工的骨幹力量。

鑽探分隊助理工程師蘇雷誇讚説,范國書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操作手,無論是在組織施工,還是在解決現實的施工技術難題方面,都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他還為連隊培養了一大批的技術骨幹、技術人才,為鑽探專業後續的健康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26年軍旅生涯,范國書從最初的一名鑽探專業“門外漢”到現如今的“金牌鑽王”,他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只要敢於拼搏,夢想終將會實現。而他身上的那份鑽勁和淳樸,則彰顯著一名共産黨員的忠誠,一名最普通軍人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使命的擔當。

在范國書的筆電裏,有這樣一句話:“人生,沒有夢想不行;但,光有夢想也不行;還必須有一顆勇往直前的心,無論我們身在哪個崗位,無論我們碰到什麼困難,只要用心奮鬥,努力拼搏,就必定會收穫精彩。”

《中國軍人》|中國網軍事頻道出品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楊新華

監   制:魯   楠

編   導:謝露瑩

攝   像:南天野 楊奉兵

文   圖:張鵬飛 劉亞清 王琨

編   譯:陳博淵 焦   元

後   期:劉藝軒

(版權作品,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