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將大規模部署瀕海戰鬥艦 是力不從心的無奈之舉?

發佈時間:2021-07-13 06:41:32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    責任編輯:王鑫

熱點新聞:

據美國媒體報道,美海軍將於今年年內部署6艘瀕海戰鬥艦,其中4艘部署西太平洋。這是自瀕海戰鬥艦十幾年前首次入役以來,美海軍最大規模地部署這一類型軍艦。

點評:

瀕海戰鬥艦項目是美國海軍戰略調整的産物。在“由海向陸”、“前沿存在”等新戰略理念影響下,美國希望通過建造一種成本低但作戰功能全面的小型艦艇,以滿足越來越多的瀕海水域作戰需求。但是,瀕海戰鬥艦無論在設計理念還是作戰能力方面均存在諸多缺陷,無法完全發揮預期作用,一度成為“華而不實”的雞肋。

此次美海軍不顧該艦飽受詬病現狀,決定大規模部署該艦艇,主要原因還是考慮到當前美海軍在全球特別是亞太地區軍事行動過於頻繁,而所能動用的作戰艦艇數量捉襟見肘,其他艦艇也無法及時補充到位,希望通過這種途徑來緩解其大型戰鬥艦艇高強度超負荷窘境的無奈之舉,從而最大程度維持美國在海洋領域的軍事存在和優勢地位。

為了增強瀕海戰鬥艦的反艦能力,近幾年美國海軍為“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增加了反艦導彈。

為了增強瀕海戰鬥艦的反艦能力,近幾年美國海軍為“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增加了反艦導彈。

由遠洋走向近海的産物

冷戰期間,美國維持著一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海軍,意圖與蘇聯決戰大洋。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海軍失去了蘇聯這個主要對手,同時預判在未來幾十年不會再次出現一個強大對手,因此將作戰目標從遠海大洋轉向近陸海域,其作戰任務也調整為“由海向陸”,希望建造一種可以在近陸海域靈活機動,既能保證在作戰時克服敵方艦艇、導彈、水雷等武器威脅,也可在重大軍事行動中執行支援登陸作戰、維護海上安全、爭奪制海權、實施戰術威懾等任務,有效彌補航母等大型艦艇在近陸海域不足之處的艦艇,以便將對手壓制于沿海地帶。

在這種思路指導下,瀕海戰鬥艦應運而生。該艦最初是為了替換即將退役的“佩裏”級護衛艦,但是後來隨著美國海軍戰略轉型和任務模組化發展,轉變成一種介於護衛艦和巡邏艦之間的獨特艦艇。從性能來看,瀕海戰鬥艦採用了美國目前最為先進的造艦技術,裝備有先進的感測器系統和電子設備,具有敏捷、靈活的操縱性能以及高航速、低吃水、隱身性好等突出特點。

瀕海戰鬥艦有兩種設計,“自由”級採用單體船設計,“獨立”級採用三體船設計。瀕海戰鬥艦有兩種設計,“自由”級採用單體船設計,“獨立”級採用三體船設計。

此外,瀕海戰鬥艦還採用了獨特的模組化設計,可通過佈置不同的集裝箱式模組,對設備和武器進行非常簡便的換裝,實現作戰多面手的功能。例如,該艦可裝備反水雷系統模組用於水雷清理,發揮掃雷艦作用;裝備感測器模組後可以用於反潛戰,發現並攻擊潛艇。隨著非傳統安全威脅的不斷增多,瀕海戰鬥艦還可以廣泛地應用到非軍事領域,用於打擊走私、緝毒等任務。例如,美國南方司令部司令克雷格·法勒表示,將會使用瀕海戰鬥艦來執行緝毒任務,以打擊和威懾走私行動等。

總之,瀕海戰鬥艦的産生是美國海軍軍事戰略由遠洋走向近海的重要標誌,也是美國專門設計用於控制近岸水域的重要海上力量,作戰靈活,並可進行多地區大量部署,非常適合在近海區域活動並執行多種任務,堪稱是革命性的新一代海軍艦艇。

模組化是瀕海戰鬥艦的最大亮點,但成也蕭何敗蕭何,模組化系統發展滯後,讓瀕海戰鬥艦遲遲無法具備完整戰力。

積極適應“大國競爭”戰略

近年來,美國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形勢,不斷拓展作戰領域,將海洋、天空、太空、電腦網路空間等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綜合到一起,並以此提出了不少新的作戰概念。如何使現有武器裝備適應新的作戰概念和戰法運用,也成為美軍積極探索的重點內容。

據美國海軍研究學會網站報道,2021年1月,美國海軍水面艦艇協會召開年度會議,重點討論“分佈式海上作戰”、“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等新作戰概念,其中就涉及到了如何用瀕海戰鬥艦、遠征海上基地艦等新級艦艇來支援海軍與海軍陸戰隊的海上前進基地作戰概念問題,並提出到今年年底要把4艘“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將部署到西太平洋,以執行打擊和遠征前進基地作戰任務。

對此,美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比爾·默茨給予了確認,稱目前第七艦隊在開展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時,主要使用的是新的輕型兩棲戰艦,穿梭在各島鏈和海岸線之間,而瀕海戰鬥艦由於吃水非常淺,同時還具有極好的淺水機動能力,比傳統驅逐艦更加適合淺水區域活動,這一優勢讓其可以更加適合在水深較淺的群島環境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代替驅逐艦或巡洋艦執行低強度任務,讓後者前往更深水域執行更先進的行動,從而有效支援美海軍陸戰隊新提出的遠征前沿基地概念。

目前,美軍正在積極推動位於亞太地區的瀕海戰鬥艦進行更多的軍事行動並與其他平臺力量進行更多的合作。根據第七艦隊司令比爾·默茨的構想,美國部署在西太的“獨立”級瀕海戰鬥艦可以從日本基地或關島出發,由東向西進入亞太周邊海域;而部署在新加坡的“自由”級瀕海戰鬥艦則由南向北進入南海,從而在東西兩個方向上形成分進合擊之態勢。根據比爾·默茨的説法,美國海軍還正在推進為瀕海戰鬥艦搭載更多的打擊導彈,並聲稱已獲得了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的大力支援,屆時將會使得美軍在亞太地區的海上火力打擊能力進一步增強,推動海上軍事行動更加遊刃有餘。

總體上來説,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新作戰概念運用的一個重要對象。美海軍向西太地區部署瀕海戰鬥艦,也是美國未來印太戰略的一部分,目的主要是積極配合應對該地區的大國對抗,特別是實施針對該地區部分爭議島礁的軍事行動,通過闖島闖礁和抵近偵察,向亞太主要大國進行圍堵和施壓。可以預測,隨著“分佈式海上作戰”、“遠征前進基地作戰”等新作戰概念的不斷深化,在不久的將來,瀕海戰鬥艦或許會成為美軍針對地區大國軍事行動和作戰編成的重要成員以及在地區安全事務上尋釁滋事的主要力量,值得高度警惕。

力不從心的無奈之舉

雖然瀕海戰鬥艦具有上述諸多獨特性能,在結合新作戰理念進行軍事行動中也有不俗的表現,但由於其在設計初期就存在著諸多天生的缺陷,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問題正逐漸顯露出來。

首先,由於該艦艇過多地追求外形上的炫酷和理念上的超前,因此不得不犧牲了一些戰鬥性能,使得整體作戰能力大打折扣。瀕海戰鬥艦從外形上看十分前衛,甚至曾作為科幻與未來的代名詞被美海軍津津樂道,同時該艦過多強調輕便和高航速,因此最大程度地減少艦載武器裝備,防空反導、反艦等能力比較弱,而且掃雷能力還遲遲沒有實現。此外,雖然該艦採用獨具特色的模組化組合功能設計,但耗時很長,原本計劃96小時內完成模組更換,但實際上卻需要在港口條件下兩周時間才能完成換裝工作,完全無法滿足其機動靈活迅速出擊的作戰要求。

此外,瀕海戰鬥艦造價昂貴,相對於其他同等艦船,瀕海戰鬥艦造價高昂,使用和維護成本高,服役後機械、維修和操作等問題長期不斷,一直困擾著瀕海戰鬥艦的部署。據美媒公佈的數據,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的滿載排水量約3000噸,其每年運作成本約為7000萬美元,而一艘排水量8000到9000噸級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年運作成本約8100萬美元。若無法控製成本,這兩款戰艦的作戰費用將幾乎相同。而且,瀕海戰鬥艦自服役以來,就不斷面臨一系列頻繁的機械故障和令人尷尬的成本超支,甚至獲得了“小破船”的綽號。例如,在今年早些時候,美海軍認定“自由”級存在嚴重機械問題,因此叫停已完工艦船的交付,並要求造船廠為已經在服役的10艘艦船制訂修理方案。這些都將制約著美國海軍對該艦未來發展的信心和使用。

此次美決定年內部署6艘瀕海戰鬥艦,實質上也是對當前艦艇力量“青黃不接”的一種無奈之舉。目前,美海軍正在進行新型護衛艦FFG(X)的研發建造,該艦滿載排水量可達7000噸,裝備相控陣雷達和垂發單元,基本可以看作是加強了隱身性能的縮小版“伯克”艦,但進展緩慢,距裝備服役還需要很長的時間。此外,“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已經停建,“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也越來越老舊,在艦隊整體規模面臨縮水的情況下,美國海軍將目光投向瀕海戰鬥艦,以完成這個過渡期。

此外,在當前重點投向大國競爭的背景下,根據美國海軍建設的思路,需要節省下來資金用於研發生産更適合“大國海上對抗”的軍艦,而瀕海戰鬥艦並不適合,與美國海軍的未來作戰思路也背道而馳。在這種情況下,瀕海戰鬥艦的部署服役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能否為海軍提供其執行任務所需的能力,都有待商榷。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