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呷定期檢查施工品質,確保絕對施工安全。方雷 攝
沙子呷在施工現場組織官兵過黨日。劉明松 攝
中國網軍事8月14日訊(記者謝露瑩 通訊員李永飛 段開尚 馮丹陽)“八一”前夕,中宣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聯合發佈13位“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沙子呷是其中之一。
入伍18年,先後參加10多項國防工程建設任務,10余次擔任突擊隊隊長,探索20余項實用施工工藝,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二等獎,榮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火箭軍某工程旅營長沙子呷始終幹在最難處、衝在最險處,堅持“鉚”在陣地工程施工一線,努力當好新時代的導彈“築巢人”,積極為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做出貢獻。
請隨記者一起走進火箭軍某工程旅,探尋這位基層帶兵人的成長故事,感悟基層共産黨員的信念力量。
“帶兵育兵千萬招,真心實意第一招。”
——沙子呷堅守“真為兵、真愛兵”的帶兵信條,靠用心用情成為愛兵模範
2002年隆冬,17歲的沙子呷從川西大涼山走進火箭軍,成為了光榮的一名導彈工程兵。
從小在彝族山寨長大的他吃飯用手抓、不會普通話。生活習慣和語言的差異,成為沙子呷難以逾越的障礙,但戰友們的關愛和鼓勵給了他溫暖和信心。
指導員買來字典,帶著他一個字一個字地學漢語,班長手把手地教他用筷子,戰友們一有空就跟他拉家常,鼓勵他上電大、報函授,拿下本科文憑。提幹後,他本有機會留機關、到北京,可他選擇回到連隊與戰友“同甘共苦、生死與共”。
不畏艱險、敢打硬仗的沙子呷,始終恪守一個信條:“跟我上!看我的!”
——某重大國防工程開建在即,沙子呷作為先遣隊員戰塌方、排險情、趟新路,成為獨當一面的業務骨幹。工程開工儀式上,沙子呷火線入黨,入伍之初的夢想終於成為了現實!
——某作業面遭遇連續垮塌的破碎岩層,他主動請纓擔任突擊隊長,帶領15名戰士鏖戰6個月,打通長數千米的“卡脖子”地段。
——某特殊斷面被復會戰,無法施展工程機械,他牽頭搭設平臺式高空作業架,率一個排人工作業,刷新單月被復施工新紀錄,該斷面被評為工區“樣板段”。
2012年,沙子呷軍校畢業回到連隊,戰友發現他不僅變了軍銜,還多了好些習慣:每次班排骨幹開會,他先組織讀報評報學習理論文章;不管施工多忙多累,他都主動為大家搞教育作輔導。
沙子呷從排長干到營長,這些習慣雷打不動。在他看來,“帶兵育兵千萬招,真心實意第一招。”
藏族大學生士兵多登,剛到部隊性格有些孤僻,不願與人交流,“兵之初”還萌生了“混兩年就退伍”的念頭。沙子呷主動聊天談心,用自己的成長經歷為他引路。一次施工排險,多登主動報名參加突擊隊,沙子呷卻説:“在我們營,只有黨員才有這個權利。”就這樣,為了爭取到這個“權利”,多登3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成為全營同批戰友中第一個優秀義務兵、第一名入黨積極分子。
國防生王海國,剛到工區很不適應,沙子呷鼓勵他從戰士、副班長、班長一步步幹起,把“白面書生”帶成了“拼命三郎”。很快,王海國當上連長。
三連班長王勝東與沙子呷一起“戰鬥”5年多。王勝東告訴中國網記者:“如果有人拼了命也要保護你,這樣的人值得敬重和託付,沙營長就是這樣的人!”
一次,掘進施工,拱頂上掉下一塊磨盤大的石頭擦著沙子呷後腦勺砸在地上。碎石塊把戰士閆衛衡“拍”進水坑裏。大家驚魂未定,沙子呷已經跳進水中,把受傷的閆衛衡救了上來。沙子呷背起閆衛衡一路跑到衛生所,所幸,閆衛衡只是輕微擦傷。
一次,沙子呷跟班檢查鑽爆進度,發現拱頂上方有一道裂縫正在擴大,他大吼一聲:“快撤!”沙子呷一手拎起驚慌中摔倒的戰士劉曉波,一手護著其他戰友,拼命往外跑。跑出30多米,身後傳來轟然巨響,坍塌的巨石把作業面堵得嚴嚴實實。生死瞬間,沙子呷整隊報數清查人員。“一、二、三、四……”當聽到“滿伍”的回答後,大家抱在了一起。
“導彈工程兵長年奮戰在岩層深處,對我們來説,陽光、空氣都是奢侈品……”在火箭軍“唱響新時代戰友之歌”先進事跡報告會上,沙子呷説,“正是因為這樣,我要把當年我得到的溫暖和厚愛,變成陽光、空氣,加倍送給戰友。”
國家無戰事,軍人有犧牲。“苦、累、傷、殘、險”,是導彈工程兵面臨的嚴峻挑戰。
沙子呷經常與死神“掰手腕”,但仍未能挽留一些戰友的生命。戰友們以身許國,卻在評定烈士方面遭遇難題。沙子呷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後,連續兩年提交關於因國防工程建設犧牲官兵評烈士的議案。
沙子呷説:“人民代表為人民,我不能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沙子呷帶著來隊探親的妻子和母親參觀營區。方雷 攝
沙子呷妻子莫小梅為炊事班幫廚。方雷 攝
“一朝入了黨的門,一生都是黨的人。”
——沙子呷胸懷“聽黨話、跟黨走”的堅定信念,靠奮鬥奮進成為時代新人
涼山,一片紅色的熱土!
西昌,一座英雄的城市!
矗立在市中心的“彝海結盟”紀念碑,記載著一段光輝的歷程,代代相傳的長征故事深深融入彝家兒女的血脈!
當年,紅軍長征路過大涼山,“彝海結盟”讓這裡“一步跨千年”,老百姓過上了有屋有地的生活,大家帶著樸素的感情篤定一個信念:“跟著共産黨走,能吃飽;跟著共産黨幹,能穿暖。”
羅子各告訴中國網記者,是共産黨讓她從“土司的僕人”變成了國家的主人,是黨的好政策讓她住上了小洋房。
1994年,羅子各向村黨支部遞交了第一份入黨申請書,此後連年申請入黨,1996年7月終於如願成為全村唯一的女黨員。
家逢喜事,羅子各專門炒了兩個雞蛋慶祝一下,這是家裏半年來第一次“開葷”。看著孩子們狼吞虎咽的樣子,羅子各沒舍得吃一口,心裏卻美滋滋的。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沙子呷很小的時候,母親羅子各就告訴他:“長大了一定要入黨。”
“似乎,那時候入黨已成為我們一家的最高追求和榮譽,”沙子呷回憶説,“我入伍離開涼山那一天,父老鄉親們翻山越嶺走到火車站來送我,千叮嚀萬囑咐就是一句話,一定要在部隊裏入個黨,這是他們對我最大的一個期望。”
入伍後,沙子呷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多次遞交入黨申請書,主動對照黨員標準,嚴格自我要求,凡事幹在前、衝在前。
同年入伍的戰友中,沙子呷第一個當班長、第一個入黨、第一個立功,年年被評為優秀士兵,被譽為衝鋒在施工戰場的“陣地鐵人”。
入伍第三年,他在施工會戰中火線入了黨,入黨那天,他第一時間給家人報喜,電話兩端,一家人從歡呼雀躍。
2010年9月,沙子呷被保送入學,走進火箭軍指揮學院學習深造,成為所在部隊組建以來第一位彝族軍官。
母親言傳身教,將“忠誠于黨、甘於奉獻”的美好品德傳遞給沙子呷。沙子呷又把這樣的信念傳遞給妻子莫小梅。
2011年,沙子呷夫婦貸款買了一輛中巴車,開闢彝族山寨與縣城的綠色通道,還推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免費、義務托運山貨藥材的服務。鄉親們説,“愛心巴士”很受歡迎。
妻子莫小梅到部隊探親時,看到一名戰士關節腫脹,疼得要命,遍回到家鄉翻山越嶺挖草藥,按彝族偏方配成一個個草藥包,定期往連隊郵寄。
良好的家教、純正的家風,蘊含著溫度與力量。沙子呷入黨後,妻子莫小梅、哥哥沙子叢和弟弟沙爾呷也先後入黨,“一戶五黨員、舉家報黨恩”成為彝寨“美談”。
2019年5月,沙子呷家庭榮膺“全國最美家庭”。沙子呷休假回家,母親羅子各拿出榮譽證書開了個特殊的家庭會議,語重心長地説:“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我們家的今天,我們的家風就是一生聽黨話、跟黨走、報黨恩。”
新冠疫情爆發後,正在休假的沙子呷和擔任扶貧第一村支書的沙爾呷,大年初二就各自返回本職崗位。羅子各、莫小梅和沙子叢“主動請纓、分兵把口”在防控點位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鄉親們見了都説:“共産黨員瓦吉瓦(彝語,很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