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空戰史上,這位飛行員曾將戰機倒飛回國,創造了奇跡

發佈時間:2020-03-05 09:01:17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熊華明    責任編輯:吳亮

將戰機倒飛回國

■熊華明

將戰機倒飛回機場的鄭友魁

志願軍米格-15戰機飛行員登機

飛機倒飛,是將機腹朝上、座艙朝下的一種飛行姿態。倒飛過程中,飛行員身體承受負載荷,隨著負載荷增加,慣性使飛行員身體內的血液從足部流向大腦,身體出現不適,所以很少有人能進行長時間倒飛。然而,在我軍空戰史上,有一位英雄飛行員在飛機受損、升降舵失靈的情況下,創造了長距離倒飛返場、駕機安全著陸的奇跡。

1952年12月17日,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一次空戰中,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員鄭友魁在駕駛米格-15戰機掩護長機發動攻擊時,被蜂擁而上的敵機包圍,就在他努力設法擺脫時,他的戰機被擊中,他只覺得機身一抖,接著聽到“轟”的一聲,便昏迷過去。

很快,鄭友魁被凜冽的冷風吹醒,他看到戰機座艙玻璃被打碎,戰機呈上仰姿態,高度一直增加,他下意識向前推操縱桿卻沒有反應,這表明升降舵已失靈。繼續這樣飛下去,戰機速度會愈來愈小,最終出現失速(指飛機或機翼在迎角大於最大升力迎角時工作的情況,其特點為氣流分離、操縱失效)進入螺旋,後果不堪設想。

鄭友魁迅速冷靜下來思考處理方法,很快就想到,如果把戰機翻過來倒飛,就可以向下飛,降低高度。於是鄭友魁操縱戰機翻轉過來倒飛,一段時間後,戰機飛行高度下降、速度增大,這個大膽又成功的嘗試增強了他把戰機飛回去的信心。

當時,國家百廢待興,人民勒緊腰帶支援前線,某些縣的捐款只夠買1個飛機機翼。鄭友魁不忍心讓國家財産毀於自己手中,想到這裡,他更加堅定了決心。

然而,發動機此時發出異響,鄭友魁馬上想到倒飛時間不可過久,戰機雖裝有專門在倒飛時為發動機供油的倒飛油箱,但容量有限,需將戰機恢復正飛姿態,從主油箱為倒飛油箱再次注油。於是,鄭友魁倒飛一會兒就翻過來正飛,補充滿倒飛油箱後,繼續倒飛,如此反覆多次。

倒飛的滋味極不好受,全身血液都壓向頭部,血脈僨張、眼球欲突。再加上座艙玻璃被打碎,溫度已低於-40℃,冷風打到臉上如刀刮一般。鄭友魁把保險帶緊了又緊,以免在倒飛中掉下去,又把頭靠近儀錶板,避開刺骨冷風。就這樣,鄭友魁克服種種困難,飛行高度從7000米降到3000米,慢慢從朝鮮領空飛回祖國領空。

機場附近有許多高山,繼續倒飛就會撞山,正飛又無法降低高度降落,快到家門口卻被這個兩難問題困住。鄭友魁不斷嘗試,發現連續改變戰機姿態進行45度側飛,可以調整獲得降落所需的高度和速度。

然而,倒飛無法降落,側飛亦然。戰機在機場上空盤旋,眼看就要前功盡棄,在這緊要關口,鄭友魁孤注一擲,把襟翼、起落架全部放下,使戰機空氣動力特性發生變化,降低了速度、減少了上升角,逐漸降低高度。鄭友魁再次將戰機姿態調整為正飛,最終駕駛戰機安全降落在跑道上。下了飛機,鄭友魁才發現由於過度緊張和精神高度集中,自己竟然咬穿了下嘴唇。

如今,在航空兵某部軍史館中,還能看到鄭友魁這一英雄壯舉的資料,以及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擊傷兩架敵機的戰績表。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