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提神,官兵經常在巡邏途中用冰水洗臉。陳小強 攝
中國網軍事2月4日訊(記者 謝露瑩 通訊員 陳小強 趙麗麗)關門兵看兵,開門一片冰;氧氣吃不飽,四季裹棉襖……
在高原深處的無名山樑上,駐紮著一支由十多個哨所組成的騎兵連。他們須要守護陣地中海拔最高、條件最為艱苦的哨所——九號哨所。組建58年來,哨所連續57年立功受獎,走出3位將軍和40多名軍官,被譽為“東方神劍第一哨”。
春節前夕,記者來到慕名已久的九號哨所,同戰士們一起走了走他們每天例行的執勤巡邏路。
清晨,班長田存良與戰士岩亮亮、張嚴濤、臣浩、張亞東一起升國旗、做早飯、查看監控、喂軍馬,準備巡邏。
哨所作為一個獨立的排級建制單位,工作生活與正規連隊的班排沒有任何區別,每天都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和生活制度。起床後,先是出操整理內務,再是一名戰士做飯,其他兩名戰士打掃馬廄和放馬。正課時間,除了每週一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半天黨團活動,都是騎馬到所屬陣地山坳之間巡邏。
“這裡常年霜凍期7至8個月,冬季氣溫日均零下30攝氏度,冰雪常常會埋沒了通達哨所的水泥路。這條警戒線上,有懸崖峭壁,也有峽谷深山,有寒冰飛雪,更有野狼猛獸。”臣浩介紹説。
警戒巡邏的途中要翻過座座大山,許多時候根本沒有路。記者了解到,雖然配備了高原邊防巡邏車,但是有很多地方必須依靠軍馬。
今天,是上等兵張嚴濤調入哨所後的第一次跟隊巡邏。對於有著10年騎兵生活經歷的班長田存良來説,海拔3600多米高原上的惡劣的氣候,他已經習以為常。但對於年僅18歲,接觸軍馬僅僅3個多月的張嚴濤來説,他既興奮又緊張。鋼槍、馬刀和望遠鏡是哨所官兵的主戰裝備,出發前,記者看到田存良再次對戰友的攜行裝備又做了一番細心檢查。
崑崙山脈地勢高峻、山脈綿亙,軍馬踏著荊棘往上走,翻過山就是一望無際的沼澤地,看似平靜卻暗藏危機。張嚴濤認為,只有親身體驗了邊防巡邏,才懂得軍馬的重要。
“巡邏不用軍馬可真是不行,軍馬能救命!”田存良介紹,這匹馬——“飛燕”已經跟著他6年了,這些沼澤地從遠處看似和平地一樣,但稍重的物體一踩上去,就會即刻被吞沒。兩年前,田存良路過一片草叢,不慎陷進了沼澤,他被“飛燕”狠狠地甩出幾米遠。眼看“飛燕”漸漸淹沒在沼澤中,田存良在幾名戰友的合力拉拽下,把“飛燕”搭救了上來,才倖免于難。
越走海拔越高,記者氣喘吁吁,兩腿酸疼,高原反應愈發明顯。來自安徽的戰士張亞東對記者説,“要想當好一名騎兵,首先要練就好身體,否則難以勝任如此嚴酷的巡邏。”來高原之前,張亞東連馬都沒見過,更別説騎馬了。經過騎兵連一年的磨練,這位南方小夥子成了地道的“高原騎手”。
巡邏快結束時,戰士們路過一片紅柳林,隊伍停了下來,只見大家默默地向紅柳樹敬禮。
20多年前,曾在哨所當班長的曹新節從很遠的地方運來紅柳苗,帶著戰士種在荒灘上,直到他成為警衛營的副教導員。年復一年,當年種下的紅柳苗已經枝繁葉茂,長成一片茂密的紅柳林。曹新節卻因過度辛勞倒在工作崗位上。官兵按照他的遺願,將他的一半骨灰撒在哨所前的紅柳林旁。
我無名,國有名;以無名,鑄威名。
“曹副教導員永遠的留在了這裡,他讓我體會到活著的價值,讓我明白了什麼是責任,更讓我深刻理解了‘紮根、過硬、奮鬥、奉獻’的高原火箭兵精神,我會將這種精神永遠的傳承下去。”岩亮亮説。
火箭軍某旅這支騎兵連是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保留的惟一一支騎兵分隊。“保留騎兵不能有保留思想,原始裝備不能原地踏步。”該旅政委楊勇介紹,結合高原實際,哨所官兵自己探索總結出了“草地偽裝、乘馬圍追堵截、抗眩暈以及抗缺氧生存”等15種訓法。現在,官兵們已經熟練掌握了乘馬超越高寬障礙物、乘馬射擊、乘馬斬劈、控馬臥倒等實戰需要的7項高難度動作和技能,為高原巡邏打下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