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退役軍人】吳洪甫:隱姓埋名的一等功臣

發佈時間:2018-12-24 14:47:29    來源:中國網    作者:謝露瑩 劉嬌楊    責任編輯:謝露瑩

吳洪甫,男,中共黨員,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槐窩村人,退伍革命軍人。

中國網軍事12月24日訊(記者 謝露瑩 實習記者 劉嬌楊)吳洪甫,男,1941年4月28日出生,河北省廣宗縣件只鄉槐窩村人,1959年12月入伍,1965年2月退伍,曾在某地空導彈部隊二營服役,榮獲一等功,回鄉後務農至今,2004年開始享受優撫待遇。

2014年吳洪甫應邀參加了“毛主席接見空軍英雄營50週年”紀念活動,文藝晚會上演出了按吳洪甫事跡編排的小話劇,並邀請他上臺發言。回憶那段難忘的經歷和振奮人心的場面,老人不禁心潮澎湃。

吳洪甫1959年參軍,經嚴格刻苦的訓練,他成了一名出色的標圖員和一級殲機技術能手,具體負責導彈的發射定位工作,給導彈提供目標準確位置、距離等數據,所以,標圖員又有導彈上的“眼睛”之稱。

1962年9月9日,一架美制“U—2”高空偵察機由平漂島上空竄入江西省,吳洪甫迅速把“U—2”飛機的航跡標在標圖板上並傳給指揮部。隨著營長岳振華一聲令下,三枚導彈直衝雲霄,“轟”的一聲巨響,敵機瞬間便被擊落,這是世界上首次用導彈擊落U—2飛機。

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等領導迅速趕到現場慰問二營官兵,並給吳洪甫等人記大功一次。周總理來電祝賀:“很好,這是個偉大的勝利,看來美國的空中王牌並不可怕嘛!”

“U—2”飛機被中國軍隊擊落後,狡猾的敵人提高了警惕,美方電子專家又在“U—2”飛機上安裝了對付地空導彈的預警裝置——小型機載雷達。

部隊向二營官兵提出了更為驚人的要求,讓他們用8秒鐘把所有參數準確發送給引導技師,並要求精益求精。而按科學理論推斷正常運作時間最短也要18秒,儘管如此,在班長指示後,為確保萬無一失,吳洪甫等技術人員提出可以用4秒鐘完成。

為了超常發揮突破4秒,以吳洪甫為主的地空導彈關鍵技術人員被營長關在狹小的指揮車內搞技術攻關,這一攻就是十幾天。吳洪甫等戰士經過500多次的開機試驗,終於以3秒鐘的超極限時間把所有參數準確發送給引導技師,從而使導彈部隊把打開天線到導彈升空的時間壓縮到8秒以內完成。

從1963年以後,吳洪甫所在部隊先後在江西上饒、福建漳州、廣西憑祥上空無一失敗地以3秒鐘將RB57-D、RF101及無人駕駛飛機擊落。很快,這一消息傳遍了全國、震驚了世界。從此以後,我國進入了和平年代也很快取得了制空權。

1964年7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吳洪甫所在營部全體指戰員,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唯一的一次成建制接見一個營級單位,周總理第一個和吳洪甫握手。當晚,周總理還設宴款待了吳洪甫等功臣。  陳毅風趣地説:“我們是用竹竿把老美的東西捅下來的。”

1965年2月,吳洪甫等24名一等功臣就要退役了,營長岳振華把他們召集到一起,開了一個“特殊”會議。會上強調了“兩個務必”,即務必不能因地方沒安排就鬧意見;務必不能洩露軍事機密和國家機密。

回到家裏後,他始終保持革命軍人的本色,隱姓埋名多年,為國家保守軍事機密。即使在兒子致殘、母親癱瘓、妻子股骨頭壞死,日常生活舉步維艱時,他也守口如瓶,從不向家人提當年戰鬥經歷,更不用説向政府提要求了。

剛回到家鄉,那時關於中國擊落“U—2”及美國無人駕駛機的故事,地方上傳的很離譜,村裏有些人多次到家裏要他證實或者講一講細節,但他總是説自己一直在後勤部門工作,這些事一點也不清楚。

直到2005年,偶然在一本《軍事雜誌》上看到老營長岳振華講述擊落“U—2”高空偵察機的戰鬥經過,才發覺保密期早已過去,才向別人講述了這段難忘的經歷。

鄉親們近些年漸漸知道了他打“U-2”的英雄事跡。許多村民感到意外,想不到英雄就生活在他們中間。常有人勸他,讓他拿著立功證書找領導給孩子安排個像樣的工作,改善一下家庭生活條件,他卻説:“咱是莊稼人,靠種地吃飯不丟人”。直到今天,他仍過著簡樸的生活,他和老伴兒最常吃的是鹹菜疙瘩,最常穿的是武裝部發的紀念衫。

回鄉後的吳洪甫仍然住在年久的舊房子裏,坦然當農民,幹農活。只是,他一直懷念兵營的生活,關注著部隊的資訊。2016年元旦,得知火箭軍成立的消息時,他興奮得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他為祖國的富強感到驕傲、自豪。

2012年,吳洪甫被評選為“邢臺好人”後曾接到一位退伍軍人的電話:“洪甫同志你好,你是否想過向有關部門爭取一些物質補償?”吳洪甫意識到,這個問題很嚴重,他鄭重地説:“這位老弟呀,咱可是人民子弟兵,要多想想國家和人民。”在國家、群眾和自身利益的考量上,吳洪甫體現了軍人本色。

吳洪甫熱心、善良,對村裏的工作,他總是帶頭支援、響應。90年代初,村集體計劃流轉村裏閒置的沙窩地搞特色種植。因為不了解土地流轉,村民們大都持觀望態度,誰也不簽合同,吳洪甫第一個站了出來,“這是好事,我支援”,他還給大夥兒做思想工作,“沙窩地在咱們手裏生不出金蛋蛋,流轉給合作社經營,咱們每年吃紅利,不虧”。

1979年,吳洪甫7歲的兒子被小夥伴誤傷左眼,如果不及時做手術,有失明的危險。小夥伴的家長來了,送來東挪西借的200元錢和幾十斤糧票,但這只是杯水車薪。“傷了人,就得管到底”家裏的親戚眾口一詞。吳洪甫卻猶豫了,他深知農民的苦和累,他不忍一次事故讓對方傾家蕩産。“別難為人家了,咱受過部隊的教育,事該咋辦,得有分寸……”

事隔多年,槐窩村老支書楊洪文記憶猶新,他説,吳洪甫前半生是英雄,後半生更是英雄。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