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霆萬鈞的野戰火箭研發背後,有這樣一段故事

發佈時間:2018-09-10 13:23:47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陳海強    責任編輯:王月

初夏,天還沒完全亮起來,一輛計程車就停在京城北郊某研究所營區門口。韓珺禮下車後直奔辦公樓而去。十幾個小時前,他在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的頒獎典禮現場,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高光”時刻,但他並不喜歡熱鬧,更不習慣待在聚光燈下。回到辦公室,韓珺禮從鼓鼓囊囊的公文包裏取出一個精緻的榮譽證書,塞進了桌旁的大箱子裏。誰也想不到這個普普通通的箱子裏裝的全是獲獎證書,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還有厚厚的一摞一等功、二等功證書……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鑄劍

■陳海強

初夏,天還沒完全亮起來,一輛計程車就停在京城北郊某研究所營區門口。韓珺禮下車後直奔辦公樓而去。十幾個小時前,他在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業獎”的頒獎典禮現場,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高光”時刻,但他並不喜歡熱鬧,更不習慣待在聚光燈下。

回到辦公室,韓珺禮從鼓鼓囊囊的公文包裏取出一個精緻的榮譽證書,塞進了桌旁的大箱子裏。誰也想不到這個普普通通的箱子裏裝的全是獲獎證書,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還有厚厚的一摞一等功、二等功證書……韓珺禮的目光並沒有在證書上更多的停留,而是第一時間打開對面墻壁前的投影裝置,將文稿投到大螢幕上,逐字逐句地修改起來。兩年前,韓珺禮因勞累患上眼疾,在電腦上看東西很吃力,索性就在辦公室安裝了一台投影設備。從此,韓珺禮坐在投影儀前的時間就一天比一天長了。

一陣疲倦襲來,韓珺禮摘下眼鏡揉了揉眼睛,伸手到抽屜裏摸索香煙,結果摸到一個老相冊。他心中一動,拿出來翻開,一張泛黃的照片映入眼簾,是一個年輕的軍人正在烈士陵園裏祭奠戰友。端詳著照片中那個熟悉的身影,那段炮火連天的青春歲月再一次浮現在眼前。韓珺禮大學畢業分配到昆明沒多久,就被一紙命令調往前線。在戰場上,韓珺禮親眼目睹了戰友的壯烈犧牲,對於軍人這個職業有了刻骨銘心的體會和理解。有一天,韓珺禮和戰友們收到一批繳獲的敵軍彈藥,但卻無人能夠辨識其類別和用途,是直接銷毀還是留下來再做鑒別?反覆思考之後,韓珺禮決定將這批彈藥尋找安全地點挖個坑先埋起來。後來,大家才發現這些廢舊彈藥是外軍在侵略戰爭中遺留的尚未爆炸的生化武器,這時人人都被驚出一身冷汗。如果當初貿然銷毀,勢必會造成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類似這樣的事情見得多了,韓珺禮開始了對戰爭、和平以及生命價值的更多思考。從戰場歸來後,他萌發了獻身裝備科研事業的宏願,憑著一股子拼勁考入南京理工大學,一口氣拿下了碩士和博士學位,然後來到駐京某研究所,從此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新型野戰火箭武器系統的研發工作中。

出差途中,韓珺禮將一根耳機線遞給我,耳機裏傳來熟悉的旋律:“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駐守邊疆年輕的戰士,心中懷念遙遠的姑娘,勇敢戰鬥保衛祖國,喀秋莎愛情永遠屬於他……”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蘇軍將士們高唱著這首《喀秋莎》與德軍展開殊死搏鬥。戰爭期間,蘇軍首次將滑軌式火箭炮用於實戰,一時間令德軍聞“炮”喪膽。而這款火箭炮就是以“喀秋莎”命名的。從誕生之日起,“喀秋莎”火箭炮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和韓珺禮一同出差,他最喜歡縱談野戰火箭的前世今生,好像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事就是他手頭正在忙的事。韓珺禮研究了近年來的幾場局部戰爭,發現野戰火箭作為炮兵遠端精確打擊和火力突擊的骨幹裝備,在我國陸軍遠端壓制火力體系內佔有特殊地位,世界各軍事強國都在將其打造成陸戰決勝的利劍。

待到韓珺禮參與野戰火箭研發論證工作時,國內已走過引進和仿製階段,正在探索自主研發。有一次,韓珺禮在某型野戰火箭炮上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焊縫,這個毫無用處的焊縫竟然在同類火箭炮上都保留著。韓珺禮帶著疑問走訪部分廠家的技術人員,結果誰也説不清這個焊縫究竟為何存在。最終,他和幾位專家深入研究後,才搞明白這道焊縫是早年的技術特徵,如今這個焊縫已無存在的必要,但是設計圖紙上沒有予以改進,因而在生産中沿用下來。當時,科研團隊曾考慮直接引進外軍先進技術,減少研發週期,實現彎道超車。在與外軍科研專家交流時也得到過相關承諾,但最終卻再無下文。韓珺禮也明白,核心技術是引進不來的,任何軍事大國都不會將尖端技術拱手送人。究竟路在何方?韓珺禮下定決心:一定要研發擁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野戰火箭。

在某新型智慧化靈巧彈藥的研發過程中,剛開始做試驗就在命中率偏低的問題上碰壁了。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成員展開了半年的艱苦攻關,最終取得重大突破。戈壁灘上,隨著一陣激動人心的讀秒指令:“5、4、3、2、1,發射!”一枚枚火箭彈呼嘯著飛向落彈區的坦克集群目標。這是韓珺禮領銜的科研團隊正在組織新型智慧化靈巧彈藥試驗,也是迄今為止國內首例攻擊真實坦克集群目標的野戰火箭毀傷試驗。新型智慧化靈巧彈藥充分展示了對真實集群裝甲目標的強大毀傷效能,被擊毀的一輛輛坦克敘説著野戰火箭事業的新發展。慶功會上,眾人歡呼雀躍時,韓珺禮卻默默坐在角落裏淚流滿面。

面對階段性的成功,一個新的設想在韓珺禮內心誕生了——新型智慧化靈巧彈藥必須向更多武器平臺拓展。試驗期間,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的同志們每天淩晨起床出發,在戈壁灘上乘車顛簸數百公里來到試驗場區。進入實彈射擊階段,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大家每天忍饑挨渴、風吹日曬,嘴唇裂了、嗓子啞了、眼睛腫了,但沒有人叫苦叫累。從試驗場回來,韓珺禮顧不上休息,帶領科研團隊連續奮戰十多天,整理出10余萬字的彙報材料。

在祖國版圖的西南部,橫亙著連綿起伏的褐色山脈。由於海拔高、氧氣稀薄,西南高原許多邊境地段都屬於人跡罕至的“生命禁區”。惡劣的地理和自然環境,使得高原國土防衛困難重重。

當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西南高原時,韓珺禮拿出一幅親手繪製的野戰火箭高原配屬地理圖,圖上不僅標注了兵力部署情況,而且標注了高原地區野戰火箭的射程、精度、覆蓋區域、用彈量等精確數據,見者無不驚呼:原來韓珺禮早就做好了準備!

韓珺禮究竟是怎樣變戲法一樣拿出這份圖紙的呢?原來,早在多年前,韓珺禮在赴高原開展野戰火箭適應性試驗期間,就深入實地考察和調研,組織科研團隊就相關問題展開對策研究。他反覆思考過西南高原因為突發事件失去控制,需要軍事手段介入的複雜情況。對西南高原野戰火箭的部署和使用,韓珺禮胸有成竹:“高原山地約佔我國國土面積的26%,野戰火箭能夠有效解決通道作戰中後勤、機動等問題。不用跋山涉水,不用龐大後勤,野戰火箭就能以雷霆萬鈞之勢重創數百平方公里之內的任何入侵勢力。”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對戰爭做了這樣的定義:“戰爭就是以暴力制服暴力。”韓珺禮舉了一個例子,兩個人打架,誰的胳膊長、拳頭硬、打得準,誰就能佔據優勢。在西南高原,野戰火箭可以繼續增加射程、提高精度、增大威力,從而在非接觸的狀態下又狠又準地打擊敵人,保存自己。韓珺禮的底氣,也來自於這些年從未間斷過的野戰火箭高原科研試驗。在崑崙山等高寒高海拔地域,留下了韓珺禮和野戰火箭科研團隊成員們披星戴月的背影、跋山涉水的足跡。他們總結了野戰火箭運用的經驗和辦法,確保了利劍一旦出鞘,便能威震高原。

韓珺禮自認為自己算不上“聰明人”,總是以最笨的方式做最實在的事情。翻譯《彈道學》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將一本磚頭般厚重的圖書送給我時,我才知道韓珺禮竟然不聲不響地翻譯了這麼一部彈道學巨著。翻開版權頁瞅一眼,全書57.2萬字!翻譯這種艱澀深奧的大部頭作品,韓珺禮竟然是利用業餘時間完成的。當我問他翻譯這部作品用了多長時間?韓珺禮舉起4根手指晃動著。

韓珺禮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就被書中豐富的內容、廣博的知識所吸引,書中的一系列新穎理論和演算法,是我國彈道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韓珺禮覺得將這部專著翻譯到國內出版,對於野戰火箭學科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很有價值和意義。但對於從未翻譯過學術專著的韓珺禮來説,這可是一項艱巨任務。他只能利用週末、節假日和邊邊角角的休息時間進行翻譯。有時為了準確闡述一個詞,前前後後就要花費很大精力。比如書中涉及一個化學反應的裝置,直接翻譯成燃燒瓶感覺不妥,詞典上也查不到詳細詞義。韓珺禮為此請教了很多人,甚至專程到北京大學拜訪一位老師。最終,才將這個詞翻譯成“反應釜”。前後4年,他嘔心瀝血,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字一句地推敲出來。最終,這部譯著在國內出版後,迅速引起業界關注。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高技術戰爭離不開經濟支撐,武器裝備的效費比問題必須要考慮。近年來,韓珺禮總是在算這筆賬,假如戰爭真正打響,究竟該如何面對高技術戰爭的驚人消耗。一位專家的回答直言不諱:“問題好解決,因為我們有一大批韓珺禮式的科研專家。”

每當韓珺禮的身影出現在戈壁灘深處的試驗靶場,總會傳來鼓舞人心的好消息。這兩年,韓珺禮負責的低成本遠端制導火箭彈總體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得到全面驗證,通過彈道精確控制實現遠端精確點打擊,大幅提升了對目標的精確毀傷能力,優化了野戰火箭作戰使用的效費比。而在箱式火箭研發過程中,韓珺禮帶領科研團隊摘得發明專利23項,引來業界一片驚呼。在成功突破野戰火箭一系列關鍵技術後,我國野戰火箭總體性能大幅提升。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