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軍隊的不解之緣】一篇文章引我走上從軍路

發佈時間:2018-08-03 10:12:02    來源:中國網    作者:張鳳波    責任編輯:謝露瑩

中國網軍事8月3日訊 軍隊是人生的大舞臺、大熔爐、大學校,只要有夢想,一切皆有可能。作者從軍28載,從一名農村初中生到全軍最高學府教員,完成了人生最高難度的跨越。作者用手中的筆記錄軍隊發展變化,先後獲得全軍文學副刊稿件獎、原總參優秀學術論文獎等獎項100多項,為中國夢、強軍夢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本文記錄了作者從一名愛國青年成長為軍旅人才的心路歷程。

 1982年,我才十歲,剛剛上小學二年級(我八歲上的學)。有一天,父親從外地打工回來,挎包裏帶了一些吃的和玩具。我在翻看玩具的時候,看到玩具下面有一張報紙,覺得新奇,便留了下來。

晚上,我點上煤油燈,從枕頭底下拿出那張報紙。這份報紙是鄰縣寧晉縣委主辦的《寧晉報》,上面內容十分豐富,有消息,有評論,有照片,有漫畫,尤其是第四版,刊登了整整一版文學作品,簡直太好看了。這是我第一次在農村看到報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外邊的世界。報紙捧在手裏,感覺比任何好吃的、好玩的都有吸引力。我一口氣從一版看到四版,一字不落。特別是四版刊登的散文《回鄉探親記》,我一連看了五遍,既感動又感慨。

這篇文章記載了一名士兵回鄉的故事。士兵戴著兩枚三等功軍功章,坐火車,倒汽車,最後搭乘驢車才回到故鄉。在村口,二十多位親朋好友正在等待迎接士兵回家。功臣士兵回鄉的消息越傳越遠,全村近一半的鄉親紛紛來到士兵家中祝賀。士兵把帶回來的香煙、紙糖發給大人們和孩子們,全村像過節一樣熱鬧。當時農村的日子非常平淡,很少有轟動全村的大事發生。沒想到一個人當了兵,竟然給全家帶來了那麼大的榮耀。

之後的一連數天,每天晚上我都要看幾遍《回鄉探親記》,希望長大後也能像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一樣當兵、立功,為家人爭得榮譽。

上了初中後,我開始喜歡寫小説。當時,根據從電影、電視裏看到的情節,寫過一部題為《軍魂》的小説。由於沒有生活經歷,小説寫了二千多字就擱淺了。不過,我當時立下誓言,以後當了兵,有了體驗,一定要完成這部軍旅小説。

十八歲那年,我順利通過徵兵政審、體檢,來到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大草原當了一名炮兵。在新兵連,我認真觀察著部隊官兵的學習和訓練,仔細記錄著每一個軍營細節,為日後撰寫軍旅小説做著準備。

當兵第五年的時候,我終於像《回鄉探親記》主人公一樣,兩次榮立三等功,並且由士兵直接提升為現役軍官。後來,我從內蒙古調到遼寧,又從遼寧調到河北,當過炮兵、步兵、武警、人武幹部、軍校教員,軍旅經歷越來越豐富。為了把軍旅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我常年堅持寫作,消息、通訊、言論、小説、散文等,各種體裁都嘗試過,作品不僅上了軍兵種報紙、省市報紙,而且還時不時地在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露一下“”。

如今,我已經有二十八年軍齡,部隊的多個層級、多种經歷都有過體會,想寫一部《軍魂》小説似乎不是難事了。但是時至今日一直未能遂願。不是因為懶惰,也不是缺少素材,而是對人生、對軍旅生涯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感到,從軍後自己的格局已經走出了自我,不能為了實現個人的願望而特意為之,必須要做迫切的、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有現實意義的工作。在基層,我搞新聞,努力宣傳單位事跡,起到激發官兵士氣的作用;在院校,我寫評論,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建言獻策,及時發出中國軍人的心聲。自己的作品裏,雖然沒有像長篇小説一樣的“大部頭”,但每一篇都是自己特有的思考,或許不全面,或許不準確,但“小石頭”也能激起浪花一朵朵,相信其中的一些文章肯定會給基層建設、部隊官兵帶來積極的影響。

現在,我最大的愛好依然是看報紙。當然,網際網路時代,我閱讀、學習選擇的載體更多了,獲取知識、了解官兵心聲的渠道也更暢通了,我掌握的素材、寫作的範圍越來越寬泛。如今,我是中國網等多家媒體的特約作者,這給我展示思想觀點提供了難得的舞臺。

一篇縣報的文章引我走上從軍路,並且從軍後的工作一直和寫作有關,我的軍旅生涯“有筆有槍,亦文亦武”。我用自己的筆來抒發國防之情,我用文章來為強軍目標擂鼓助威!

小説《軍魂》雖未完結,但我在軍旅生活中一直書寫著現實版的“軍魂我想,這比小説或許更有意義。(作者係國防大學聯合作戰學院 張鳳波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