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鯊”背後鑄翼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滴水

發佈時間:2018-08-03 10:18:57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張新 符馬林 田博 張西成    責任編輯:藺凱伊

飛機不是一個人的作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總設計師孫聰的身後,是一支有技術、肯吃苦、能打硬仗的高水準研製團隊,他們以崇高的理想信念,追尋著國人的艦載機夢想。

艦載機從完成設計、驗證機試飛再到列裝部隊,是一個漫長的週期。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艦載機進行試驗試飛,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需要大量的研發人員到外場進行科研保障。在殲-15研製過程中,研發人員採取邊攻關、邊試驗的模式縮短週期。

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裝備技術保障部副部長宋浩偉告訴記者:“外場技術保障工作強度大、條件惡劣,試驗中暴露的問題,需要他們在短時間解決。”

長期以來,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航空人的生活狀態:必須承受超常的工作強度,面對品質安全的沉重壓力,因為他們“一手托著國家財産,一手托著戰友生命”。

在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不僅孫聰在忙,所有人都在忙。因為工作保密,大多時候,他們的家人並不知道他們究竟在忙什麼。

程梅,在殲-15艦載機緊張研製的那段日子裏,她擔任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綜合航電部黨支部書記。她80多歲的老父親住在長春,可她一年也難得回去看一次。老父親不理解,打電話問她:“一年到頭老加班,到底在忙啥?”

那一天,殲-15艦載機成功著艦。老父親打來電話説:“這回爸可知道我女兒在忙啥了!”

談起此事,程梅淚流滿面……

採訪中,記者還見到這樣一些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

——為了完成一項緊急任務,技術裝備中心的員工們連續奮戰70多個小時。

——為了加快飛機研製進程,一位年輕的媽媽晝夜堅守科研攻關一線,年幼的孩子生病住院,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電話裏對孩子説:“堅強點,不哭啊……”

——在項目進行到關鍵時期,一位折疊結構件的研發人員主動挑起重擔,一人同時操作兩台機床日夜趕工……

“飛機不是一個人的作品,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孫聰感慨地説,為了實現艦載機這個夢想,他們付出的不僅是汗水,還有犧牲。

殲-15艦載機創造了新機研製提前18天總裝下線、從設計發圖到成功首飛僅用10個半月的“神奇速度”。然而,就在殲-15成功起降航母的舉國歡慶之時,時任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殲-15艦載機研製現場總指揮的羅陽卻因積勞成疾倒下了。

在大家印象中,羅陽太過平凡,沒有多少轟轟烈烈的傳奇故事,只有平凡至極的踏實工作。或許,羅陽的這種平凡,正是航空人可貴品質的共性。孫聰説:“在航空事業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滴水,一旦匯聚成海洋,人們看著就震撼了!”

“相比駕駛戰鷹馳騁海天的飛行員,軍工人的身影很少出現于聚光燈下。”孫聰説,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做刀尖“舞者”的道具和編劇。

“通過殲-15艦載機的研發,我們培養了自己的艦載機飛行員,建立了自己的規範,設計了自己的戰機。”孫聰笑著説,“比殲-15本身更寶貴的是,我們擁有了一支能夠研製艦載機的隊伍,這支隊伍有能力研製更好的戰機。”

<  1  2  3  4  >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