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光陰如梭。我們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記不記得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久之前自己和家人所經歷過的點滴?
作為社會組成的基本單元,家庭的面貌就是社會萬象的縮影,折射出遷徙的時光和革新的年代。改革開放走過四十年,又會有多少個不同的家庭故事,可以幫我們回憶從前,並從中汲取那些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力量?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我的軍旅夢,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起航
■黃 毅
一張張老照片見證了黃毅的軍旅人生。作者提供
那個日子我終身難忘!
1978年12月18日下午,我手捧大紅的入伍通知書,在公社幹部的護送下,乘坐大隊的船,航行了4個多小時,趕到江蘇省興化縣人武部報到。
這一天,我在盼望中煎熬了很久,實在太苦太累。而此時,不僅入伍之夢已圓,還成為全縣僅有的6個潛艇兵之一,我興奮裏夾著幾分疑惑,禁不住喃喃自問:“難道春天真的來了?”
我有兩個舅舅,分別在新中國成立前後參軍入伍,那一身戎裝的樣子著實讓我羨慕,當兵自然就成了我從小到大最強烈的渴望。1976年初,我高中畢業後正在家務農,徵兵開始了。報名、體檢,我一路“綠燈”,卻在定兵的關口被卡住了,原因是政審不合格。我匆匆趕到公社問究竟,負責人回答:“你外公參加過新四軍,可後來脫隊了,革命不到底。”我尋思不對勁,又問:“你説我外公有問題,當年他兩個兒子當兵沒受影響,今天輪到他的外孫子當兵卻不行了,這是啥道理?”那人不吭聲,一遍遍翻看我的政審材料,猛地抬頭説:“你家是中農,規定優先錄取貧農和下中農。”這下,我徹底掉進了冰窟窿。
老天爺似乎成心在磨練我。1976年底、1978年初,我又經歷了兩次報名、體檢,但每次都在政審時止步。至此,我成了全公社的名人——年年想當兵,次次走不了,屢敗屢戰不回頭。第三次參軍未果後,我當上了一名初中語文老師。教學之餘,我常讀《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漸漸覺得政治空氣在回暖,特別是看到身邊的一些曾挨整的老教師逐漸恢復工作、補發工資,我確信雲開日出的日子就快到了。那段時間,我一有空就看書、鍛鍊,為當兵做準備。
轉眼到了1978年底,徵兵工作又開始了。當時我已近20歲,家人和朋友都不贊同我再去應徵。可我想,好不容易熬到“天亮”,説啥也要當上兵!這次體檢,我竟達到了潛艇兵的標準,而且是全公社的唯一。可到了政審,公社的人還是認為,以我的出身,當個普通兵就不容易了,當潛艇兵絕無可能,索性就沒通知我參加縣裏的復檢。
那次縣裏的復檢刷下了很多人,剩下的不夠送揚州地區終檢。一籌莫展之時,聽説還有我這個“漏檢”之人,縣徵兵辦政審組便把我的材料調去審核。結果,公社的人挨了一頓狠批,説他們不識政治氣候,差點把一個好兵給耽誤了。
到揚州參加終檢那天,公社派了一位剛轉業的指導員把我送到縣城。他帶我進澡堂洗澡,還親自幫我搓背,説是讓我乾乾淨淨去接受祖國的挑選。結果,縣裏去了12人,僅有6人合格,我榜上有名,再一次成了全公社熱議的人物。我的經歷,讓鄉親們不停地感慨:春天來了,時運轉了。
12月22日,我終於來到了青島潛校。那天晚上,中隊組織新兵看新聞,上面播報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的消息。熄燈後,我躺在床上思前想後睡不著,想想自己從被批准入伍到跨進軍營,恰好在三中全會期間。我琢磨這既是巧合也是機緣,充分説明瞭一個道理:人在家裏,家在國中,只有國運昌盛,才有個人命運順暢。
經過9個半月的培訓,我被分配到大連某潛艇支隊。儘管離家更遠了,但父母“一定爭氣,當一個好兵”的囑託,我記得更牢了。上艇不到一個月,我就順利通過了艇內更考核,在同年兵中第一個放了“單飛”。我堅信,軍隊要邁向現代化,軍人必須用科學文化來武裝自己,便把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學習“充電”,因此被支隊政治部表彰為“向現代化進軍中涌現出的新型好兵”。1980年9月,我考取了原海軍電子工程專科學校;半年後,光榮入黨;兩年後,我穿上了4個口袋的幹部服,成為全村第一個軍官。
1988年9月,我從潛艇調到驅逐艦。半年後,一個旭日東昇的清晨,我帶著妻子和4歲的女兒來到黃海前哨。這是一座新建成的軍港,從70年代初開工興建,經數萬軍民持續奮戰十餘年,終於投入使用。
那天,我們一家三口站立在海堤上,望著朝霞映照下的軍港裏,一艘艘驅逐艦正待起錨遠征。一想到將要在這裡安家立業,我不由得有些激動,説:“我們三個人,一個是軍人,一個是軍嫂,一個是軍娃,都烙上了軍隊的印記!”我的話也感染了賢惠的妻子和懵懂的女兒,一家人把手拉得緊緊的。那時,剛剛建成的軍港還有許多設施有待完善,日子過得也很清苦,但妻女沒有向我抱怨過一聲,她們和我一樣愛海軍、愛祖國。
從軍的路上,家人一直隨著我奔波遷徙。離開黃海前哨多年之後,使命再一次把我和它係在了一起。2007年12月,我被任命為海軍某工程部隊政委,重返那裏承建中國首座航母基地。這意味著已定居北京十餘年的一家人又將分開。我對妻女説:“與家人相伴的日子可期待,為強軍事業建功的機遇很難得,我一人前往,將代表全家三口出力!”一席話,如同開了一個“家庭誓師會”。
“事幹成,人乾淨。”到任後,我把這6個字刻在心底,與戰友們夜以繼日奮戰在工地,徵地搬遷、開山採石、填海築堤、修路架橋,一幹就是6年,終於迎來了2013年3月27日遼寧艦首次靠泊青島航母母港的歷史性時刻。無比興奮中,我欣然寫下了詩句——“鏖戰工地六載,海天間托起古鎮口戰略母港;報效國家一生,風雲裏揮寫大珠山豪邁詩篇!”
一年之後,我到齡退休。解甲之時,心裏不禁陡生一絲遲疑:“當年,為了穿上這身軍裝,我沒少費週折,沒想到如今就要脫下了,今後還能為部隊做什麼事呢?”不承想,真正走下崗位,我清閒沒享,忙碌不斷。受地方政府之邀,我出任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的顧問,開辦海軍學校,建設水兵菜園,開展專業健身團隊進軍營活動,推進軍事體能訓練科學化……這些,讓我找到了為強軍事業繼續奮鬥的新“戰位”。“位卑不敢忘憂國”,是我如今最堅實的信念!
今年1月,曾經的三口之家變身五口之家,重回黃海前哨。女婿也是軍人,女兒由軍娃成長為軍嫂,外孫女同樣4歲。29年過去,昔日小漁村,如今航母港,天翻地覆,夢想成真。
寶寶問:“姥爺,這裡是咱們的老家麼?”我一時不知怎麼回答。還是女兒説得好:“是老家,是幾代人夢想起航的地方。”
這句話,寶寶聽了似懂非懂,大人聽了都默默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