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運用於國防領域是大勢所趨

發佈時間:2018-07-11 14:34:18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潘娣 孫清 高旭堯 等    責任編輯:謝露瑩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代表之一,人工智慧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前沿的課題。AlphaGo Zero通過自我學習碾壓“AI前輩”AlphaGo、百度無人汽車上路、蘋果手機開啟新的刷臉認證方式……近年來,人工智慧的實際應用顯示其技術巨大的驅動力。

在人工智慧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人工智慧在國防領域目前發展如何?人工智慧在國防領域能發揮什麼作用?未來應如何發展人工智慧使其更好服務國防領域?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員朱啟超。

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人工智慧解鎖智慧國防新領域

■中國國防報記者 潘 娣 通訊員 孫 清 高旭堯

人工智慧成為國際競爭新焦點——

軍事強國紛紛搶灘部署

“從世界局勢來看,世界各國尤其是軍事強國都在搶先佈局人工智慧,美、俄等國家政府部門均發佈了人工智慧相關戰略或規劃,彰顯國家層面對人工智慧的高度重視。”朱啟超表示。

資料顯示,俄羅斯始於2008年的“新面貌改革”將人工智慧作為重點投資領域。此外,俄羅斯還發佈《2025年前發展軍事科學綜合體構想》,強調人工智慧系統將成為決定未來戰爭成敗的關鍵要素。歐盟在2013年提出為期10年的“人腦計劃”,擬斥資12億歐元進行人類大腦研究。2016年10月,美國白宮發佈《國家人工智慧研究和發展戰略規劃》,構建美國人工智慧發展的實施框架。

在朱啟超看來,不少國家都在推進人工智慧在國防領域的發展運用,從最初的無人機到智慧化資訊處理系統、倣生機器人等,人工智慧逐步滲透到國防和軍隊各個領域。

近年來,美國曾在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大量運用無人機和後勤作業機器人。2014年以來,美軍已將智慧化無人系統作為“第三次抵消戰略”的顛覆性技術領域給予重點投資。去年4月,美國國防部宣佈成立演算法戰跨職能小組,旨在將人工智慧用於國防情報蒐集和分析領域。據報道,日前美國國防部正式下令建立一個新的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整合國防部所有的人工智慧相關工作。

其他國家也在這個領域加快步伐,推動軍隊智慧化建設。俄羅斯軍事工業委員會計劃在2025年之前實現俄軍裝備30%的機器人化,其軍隊輪式和履帶式地面作戰機器人已經投入敘利亞戰場。南韓和以色列開發和使用具有自動監視和自主決定開火能力的邊境巡邏機器,以色列已在其境內部署自主性很高的“哈比”無人機,南韓國防部也在近期表示將在2020年之前投入75億韓元用於推動人工智慧在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等領域的運用。

“可以預見,各類智慧化無人系統與作戰平臺將在地面、空中、水面、水下、太空、網路空間以及人的認知空間獲得越來越多的應用,深刻改變著未來戰爭人工智慧的技術比重。”朱啟超説。

人工智慧運用於國防領域是大勢所趨——

國防運用需求前景廣闊

從歷史發展趨勢和未來戰爭需求看,人工智慧越來越成為推動新一輪軍事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未來戰爭需求也越來越呼喚人工智慧的軍事應用。新美國安全中心研究員格雷戈裏·艾倫在其主筆的一份題為《人工智慧與國家安全》的報告中強調:“人工智慧對國家安全領域帶來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而不僅僅是與眾不同的。世界各國政府將會考慮制定非凡的政策,可能會像核武器剛出現時一樣徹底。”

縱觀歷史,世界歷次軍事變革經歷了從冷兵器時代、熱兵器時代、機械化時代到資訊化時代的發展歷程,從冶煉技術到火藥技術、機械化技術、原子能技術,再到資訊技術,四次軍事革命的發生都貫穿著技術革命的核心作用。“人工智慧逐步走向戰場,勢必會引起武器裝備、作戰樣式、部隊體制編制和戰鬥力生成模式顯著更新,進而引發一場深刻的軍事革命。”面對人工智慧在國防領域的發展態勢,朱啟超表示。

在朱啟超看來,人工智慧的國防運用需求非常廣闊。當下,戰爭形態由機械化、資訊化向智慧化轉型的趨勢愈發明顯,奪取未來戰爭的勝利越來越取決於軍隊的資訊優勢、智力資源和決策速度。而人工智慧在減少戰場人員數量、獲取和分析情報資訊、快速決策和反應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2016年,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研發的人工智慧程式“阿爾法”在模擬空戰中擊敗了美軍資深飛行員,人工智慧技術對於軍事革命的顛覆性意義已初步顯現。

“人工智慧越來越成為推進國防和軍隊資訊化建設的重要驅動力,不斷提升國防領域的資訊處理能力、指揮控制效率、精確打擊能力和精準管理保障能力。”朱啟超對人工智慧提升國防領域智慧化運用非常期待,他表示,隨著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大數據技術、雲計算技術等新一代資訊技術將在國防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國防和軍事智慧化水準不斷提升。

警惕人工智慧成為“戰爭毒藥”——

人類是人機關係主導者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軍事領域涌現出各種人工智慧相關作戰概念和裝備技術項目,但朱啟超認為,目前人工智慧相關技術與應用還處於快速發展的初級階段,不應忽視人工智慧軍事應用的局限性。

“首先,人工智慧並不能取代人類智慧。人工智慧在解決可編程範圍外的戰爭問題時,需要人類的理性分析能力、靈活應變能力、道德分辨能力等,因此,要在遵循戰爭制勝機理的前提下進行人工智慧研究。”他分析道。

朱啟超進一步説明,長期來看,還需要警惕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安全、法律、倫理等諸多問題。

安全方面,軍事對抗環境下,人工智慧系統或武器裝備一旦被對手通過惡意代碼、病毒植入、指令篡改等手段攻擊,將帶來戰術失利甚至災難性後果;人為錯誤、機器故障、環境擾動等因素也可能使得系統失去戰鬥效力。

法律方面,國際武裝衝突法中的核心原則——必要性、區別性、相稱性和人道性都將面臨如何適用和調整的問題。比如,戰場機器人無法區分軍人與平民而造成濫殺無辜給區別性原則構成挑戰。

倫理方面,由於智慧化評估決策技術、無人機、機器人等的應用,人類奉為最高價值的生命和尊嚴可能受到漠視甚至踐踏,而戰爭的指揮者卻遠離戰場享受戰爭勝利的果實,戰爭或將成為搬上戰場的“電子遊戲”,這將衝擊人類的道德底線。是否應該將人類的道德標準嵌入日益智慧化的機器、嵌入什麼樣的道德標準以及如何嵌入?這些問題需要世界各國的廣泛研究和探討。

針對人工智慧在國防領域運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法律、倫理等問題,朱啟超建議,應加強社會安全監督管控,形成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社會治理模式;積極參與人工智慧國際軍備控制討論與談判,為應對人工智慧帶來的安全、法律與倫理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牢固確立人類是人機關係主導者的思想,實現對人工智慧的安全有效控制,讓其為人類的和平福祉服務,而不是使人工智慧成為“惡魔的幫兇”。

1  2  3  4  5  6  >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