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丨長三甲火箭背後的“金牌團隊”

發佈時間:2018-07-09 10:06:57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貝驍 汪娜 辛悅    責任編輯:謝露瑩

我國的航太運載火箭為什麼取名“長征”?因為,我國的火箭事業起步時像紅軍長征出發時一樣,漫漫征程充滿著艱難險阻;但同時也寓意著,火箭研製發射人員像紅軍將士一樣,一定會攻克婁山關、奪取臘子口。

請關注今日《中國國防報》的報道——

  “金牌火箭”背後的“金牌團隊”

——記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研製發射團隊的黨員群體

■中國國防報記者 貝 驍 汪 娜 實習記者 辛 悅

我國的航太運載火箭為什麼取名“長征”?因為,我國的火箭事業起步時像紅軍長征出發時一樣,漫漫征程充滿著艱難險阻;但同時也寓意著,火箭研製發射人員像紅軍將士一樣,一定會攻克婁山關、奪取臘子口。

紅軍長征歷時一年多,在地球上畫出了一條象徵勝利的紅飄帶;我國火箭事業的發展,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在地球至太空的征程上畫出了一條象徵成功的紅飄帶,使我國邁進了航太強國的行列。

在送“嫦娥”、布“北斗”,參與航太發射國際市場競爭的新征程上,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被譽為“金牌火箭”。“七一”前夕,記者走進中國航太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採訪“金牌火箭”背後的“金牌團隊”——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研製發射團隊的黨員群體。

單位在北京、家在北京,但回京像“出差”、回家像“探親”一樣少

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可靠性高、成功率高、發射密度高,是我國航太領域的主力運載火箭,在“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等國家重大航太工程建設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自1994年2月至2018年6月,該系列運載火箭已經完成了87次發射任務,佔據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發射總量的近1/3。

2018年是個超級火箭年,長三甲系列火箭要發射14次,平均每26天發射一枚。

任務重、工作忙,忙到什麼程度?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指揮岑拯説,他們團隊的許多科研人員,單位在北京、家在北京,但回京像“出差”、回家像“探親”一樣少,不僅一年中有大半年時間奮戰在發射場,而且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

岑拯是一個奉獻故事與科研成果一樣多的航太科學家,但他不説自己,而是講了幾個科研骨幹的故事。

2015年初至2016年春節前,長三甲團隊承擔著1年發射11枚火箭的繁重任務,作為型號辦公室副主任的覃藝,那年在西昌發射場奮戰了7個多月。有一天深夜,覃藝回到北京,到家時1歲多的兒子已經睡著了,覃藝悄悄地在兒子身邊躺下。第二天清晨,兒子醒來了,先是瞅瞅躺在左側的爸爸,覺得不對勁,又轉身看看躺在右側的媽媽,再回頭看看爸爸,他確定是一個“陌生人”躺在自己身邊後,突然“哇”的一聲大哭了起來,並用小手使勁地推覃藝。

“這一幕像烙印一樣烙在了我的心裏。”覃藝説,“但是,沒辦法。許多航太人都是這樣,承擔著國家的重大科研項目,身不由己。”

長三甲副總設計師葉成敏和妻子都是航太科研人員,有一次,他們夫妻倆一連在發射場工作了好幾個月,但仍然沒時間回北京看望兒子。父母想兒子,兒子想爹媽,怎麼辦?暑假時,他們就讓北京的家人把兒子送到機場,委託航空公司將兒子“托運”到發射場。就這樣,他倆的兒子早在上小學時就學會了獨自一人搭乘航班的本事。

他們年輕,但他們既傳承了長征精神,又傳承了航太精神

從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把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送入太空,到今天的“探月工程”,一代代航太人接力奮戰,創造了一系列航太奇跡,也創造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太精神。

新時代,長三甲團隊接過接力棒,向著航太強國奮進。目前,這個團隊的一線科研人員平均年齡36歲,並且清一色的是碩士博士。對於這支隊伍,總指揮岑拯説:“別看他們年輕,但他們既傳承了紅軍長征精神,又傳承了一代代航太人創造的航太精神。”

——特別能吃苦。現任長三甲總設計師姜傑,被業界稱為“火箭女神”。她不僅科研成果“神”,而且身心素質也“神”。她經常通宵加班,白天照樣精神抖擻地工作,絲毫看不出她曾一夜未眠。記者採訪時,她的許多同事都説“姜總從來不生病”,只有一位同事説他見過一次姜總生病。那一次,姜傑執行一個重大任務一連幾天沒上床睡覺,雙眼熬得又紅又腫,同事們拉她下發射陣地去看醫生,但就是拉不動。最後,他們把醫生叫到陣地給姜傑的眼睛消炎。姜傑對記者説:“我們團隊的金志強、陳閩慷等許多人都是這樣,不是不生病,而是沒時間生病!”

——特別能攻關。火箭能打多遠,探索、開發、利用太空的路才能走多遠。雖説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是技術成熟、性能可靠的“太空巡回巴士”,但因“巡回巴士”搭載的“乘客”不一樣,所以,每次發射都要根據“乘客”的“私人訂制”進行技術攻關。據統計,僅執行“北斗工程”任務期間,長三甲火箭共進行了403項技術創新,平均每發射一枚火箭就要進行28項技術攻關。當年紅軍打仗時,指揮員部署完作戰任務後説的最後一句話常是:“只許勝利,不許失敗!”如今的長三甲團隊也是如此,領導部署完任務後常説:“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因為,失敗不僅意味著零分,而且是巨大的負數。為此,長三甲團隊奮力拼搏,攻克了“突破非全對稱火箭設計技術”“將衛星直接送入傾斜地球同步軌道”等一系列難題,確保火箭發射成功。

——特別能奉獻。長三甲團隊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幾年前,他剛湊足在北京買房的首付款,也看好了準備買的房子,可是,正當他要和房産公司簽訂合同時卻來了一項突擊性任務,他立刻飛赴西昌,一突擊就是幾個月,等出差回來再去房産公司,房價已經漲了,他的首付款又差了一大截。

因忙於工作沒有及時買房,個人損失了幾萬、幾十萬,但是,避免了國家可能遭受的幾百萬、幾千萬甚至幾個億的損失,孰輕孰重?這件事在青年科研人員中引發了討論。博士畢業進入長三甲團隊的高級工程師何兆偉説:“選擇火箭事業就是選擇犧牲奉獻。”他有很多同學在外企上班,工資比他高出好幾倍,但他從不與同學比工資高低。近幾年,民營航太企業異軍突起,這些企業開出的挖人條件是:工作10年左右的火箭技術科研骨幹年薪百萬。但是,長三甲核心團隊的骨幹無一人為之所動。

共産黨員什麼樣?他們的回答是:別人不上時你上,別人不能時你能

紅軍長征時,前方有一個敵人的碉堡久攻不下怎麼辦?黨員突擊隊上!長征三號甲火箭在研製發射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怎麼辦?相關技術領域的黨員骨幹領銜攻關。這是長三甲團隊延續至今的一個傳統。

在讀高中時就入黨的主任設計師周佑君説,共産黨員什麼樣?先鋒模範作用怎麼發揮?長三甲團隊的標準是:別人不上時你上,別人不能時你能!

有一次,火箭加注燃料時突然出現泄漏問題。科研人員都知道,火箭燃料是有毒的,但是,在現場的黨員發現險情後不約而同地衝了上去,奮不顧身地處理燃料泄漏問題,及時避免了一起可能發生的事故。

2015年以來,為適應我國航太事業快速發展的要求,長三甲的發射密度成倍增加。二三十天時間就要發射一枚火箭,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事,在有的國家也是不可能的事,但長三甲團隊的科研人員不僅敢想,而且把“不可能”變為現實。為此,長三甲各個系統都成立了由黨員牽頭的技術改進小組,探索出組批生産、多任務並行等一系列創新辦法,保證了高密度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

多年來,長三甲團隊把黨建工作融入火箭研製發射的全過程,與科研工作同計劃、同部署、同落實。平時,各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就是各個黨組織的黨建責任人。每次執行火箭發射任務時,他們就在發射場成立臨時黨委、黨支部、黨小組,做到人員分散但組織不散。同時,他們通過設立黨員先鋒模範崗,把黨員模範作用與技術創新的需求有機結合,將個人的工作品質與火箭研製的整體品質緊密聯繫起來,確保了科研工作開展到哪,黨的建設就延伸到哪。

探尋“金牌火箭”的成功奧秘,不難發現其背後有一支“金牌團隊”。那麼,鑄就“金牌團隊”的奧秘又是什麼呢?航太科技一院的領導回答説:“優秀黨員多!”

是的,長三甲核心團隊的一線科研骨幹90%是黨員。一個團隊,有90%的人積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必定成功!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