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工程大學教授黃長強:永葆軍人這股“氣”

發佈時間:2018-05-21 11:25:55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張力 陳卓    責任編輯:金玉澤

黃長強教授近照。曹禹 攝

夜黑如墨,空軍工程大學航空工程學院無人機作戰系統倣真實驗室內,年近六旬的黃長強教授絲毫沒有倦意。

在黃長強看來,這裡,就是他和戰友們的“戰場”。此刻,他的目光緊盯熒屏,手指快速敲擊鍵盤,大腦飛速旋轉……

35年科研創新路,黃長強帶領團隊先後完成國家和軍隊重點科研項目數十項,解決了制約空軍戰鬥力的多項瓶頸難題,詮釋了一名軍校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擔當。

黃長強常説:中國軍人要有一股氣,這股“氣”是志氣也是底氣。

或許,正是憑著這股氣,黃長強每10年都實現一個新跨越——

32歲,他勇擔重任,為運輸直升機研製武器系統,登機首飛靶試,讓運輸型直升機變身為武裝直升機;

42歲,他打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戰機導彈攻擊訓練彈全面國産化、系列化,為國家節約經費數十億元;

52歲,他建立我國第一個無人飛行器作戰系統與技術學科,領航我國無人機作戰理論領域……

回望科研征程,正是憑著這股氣,黃長強一次次因“戰”成名。

那年,32歲的黃長強成為陸航某系列直升機武器系統總設計師。運輸直升機加裝武器系統,不是簡單地拼裝,需要解決武器系統研製、機彈相容等一系列難題。

一方面是戰鬥力的強烈需求,一方面是未知領域的重重困難,但黃長強一往無前。辦公室,他一次次地討論修改方案;回到家,他滿腦子都是數據,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闖過一道道難關,黃長強率領團隊完成了運輸直升機武器系統設計任務,先後研製了功能涵蓋導彈、航炮、機槍吊艙的成套保障設備,突破了陸航部隊對機載武器裝備實現自主保障的重大難題。

這是一次大膽的探索。在他全新設計思路的改裝下,某型直升機射擊精度大幅提高。

那年,某新型戰機剛剛列裝,亟待形成戰鬥力。從國外引進導彈攻擊訓練彈,不僅價格是天文數字,而且有些型號根本買不到,核心技術受到封鎖。新型戰機作戰訓練問題,成為制約先進戰機戰鬥力生成的重大瓶頸。

“機不能讓‘彈’給憋死。”黃長強和他的科研團隊再次披掛上陣,決定研製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爭氣彈”。

他打破傳統科研思維,提出了“強強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新型科研模式,迅速組織協調數個國內裝備科研生産單位。最終,該型導彈攻擊訓練彈國産化項目比預定時間提前一年完成。這一突破,按訓練大綱要求計算,為國家節省裝備購置費數十億元。

大漠戈壁、渤海之濱……天南海北的一線部隊,都留下了黃長強的身影。他每年有半年的時間在部隊“把脈問診”,對導彈攻擊訓練彈不斷改進改型,最終實現了空軍所有型號訓練彈的全面系列化和國産化。每當黃長強看到導彈訓練彈的“黃圈”標識時,總會自豪地説:“本人姓黃,訓練彈就像我的孩子。”

榮立1次一等功、4次二等功,被表彰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獲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榮譽接踵而至,但黃長強絲毫沒有懈怠,他敏銳地發現,無人機與武器系統的結合是未來新型作戰力量戰鬥力生成的“焦點”。

“要想站上無人機領域的高地,就必須瞄準未來戰場前瞻攻關。”那年,黃長強帶領團隊,開始了新的出征。

創新攻關路上,不僅有一座座科技高峰需要翻越,他們還要時刻與死神相伴:無人機試飛,發動機高空熄火迫降,他們在漆黑的大山中尋找,車隊險些墜入山谷;大漠試驗,兩輛車在無邊無際的戈壁走散,他們險些凍死在大漠深處;一次試飛,他們駐紮在無人區的帳篷裏,半夜差點被山洪沖走……

涉足無人機作戰領域10多年,黃長強團隊取得卓越成就:研製的某型特種功能高速無人機,為重大裝備工程作出重要貢獻,獲中國無人機領域第一個國家技術發明獎;創新無人智慧攻擊系統,探索了無人作戰飛機新的打擊方式;創建無人飛行器作戰系統與技術學科,出版了我國第一套“無人機作戰技術”系列叢書,引領了國內相關學科發展……

分享到:
中國網官方微信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