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戰車寒區試驗:女工程師摘眼鏡拽下肉

發佈時間: 2017-10-29 09:46:03    來源: 解放軍報    作者: 錢曉虎    責任編輯: 張艷玲

國産某型坦克在-37℃的大興安嶺進行適應性試驗,考驗裝備在嚴寒條件下的機動性和可靠性。田宏亮攝  製圖:侯繼超

試驗場連著未來戰場

——從一處試驗場看陸軍武器裝備如何成功孵化

孫繼偉 萬東明 本報記者錢曉虎

任何新武器、新裝備研發後,都必須經過一系列詳細複雜的試驗定型後,才能列裝部隊。裝備的好壞,直接影響戰爭的勝負和軍人的生命。

習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適應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和國家安全需求,提高建設品質和效益,確保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資訊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

陸軍某裝甲兵試驗場,是為我軍新型戰車頒發“準生證”的單位,被譽為“鐵騎包公”。“試驗就是提前打一場未來戰爭。”該試驗場黨委用前沿作戰理念及“對手思維”打造最真實的戰場環境,用求實的作風擔當裝甲兵裝備的“終審法官”,確保戰車駛出試驗場,就能上戰場。

不嘗遍“世間冷暖”,哪能面對“血雨腥風”——

試驗場就是裝備的第一戰場

戰車試驗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剛進大門,試驗場政委李全勝就邀請記者上車體驗。

“出發!”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一輛主戰坦克呼嘯而出。雖然李政委“千叮萬囑”,但“起步即高速”的架勢,著實給了記者一個“下馬威”。

衝斜坡、飛壕溝、過搓板路……記者的身體早已“散了架”,在一個近70°的環形彎道前,坦克突然提速。40米、30米、20米……急剎、側移、加速,坦克就如電影《戰狼2》裏演繹的那樣,高速漂移轉向。

“速度與激情”之後,李全勝笑著對記者説,這只是跑圈,算不上“測試”。

機動性、毀傷性是戰車性能最直觀的反映,但戰場並不是比誰開得快,看誰跑得久,而是整體性能的綜合較量。

工程師鄧剛介紹,戰車要想拿到“準生證”,必須在極端惡劣環境下,實現精準打擊、駕駛自如、通信暢通。

每項試驗都是“闖關”。一次在寒區,已經在冰天雪地“冷凍”48小時的戰車,迎來了-50℃極低氣溫。官兵們欣喜若狂,採取人換車不換的方式,在天寒地凍的惡劣天氣裏,相繼完成極限駕駛、極限射擊等科目。

追求極限,但不止于極限。一次做抗風浪性能試驗,指標要求戰車能抗5級風4級浪,官兵們卻選擇在大雨來臨前駕車入海。

戰車像一片樹葉在浪高6、7米的海面上“顛簸”。一會兒在水裏,一會兒冒出來……在與惡浪搏鬥3個多小時之後,他們終於收集到想要的極限數據。

義大利著名軍事理論家杜黑曾説過:“勝利總是向那些能預見戰爭特性變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變化發生後才去適應的人微笑。”試驗場是新武器、新裝備第一個戰場,只有將戰鬥力標準對接未來戰場,引領和推動戰爭預實踐,才能打贏明天的戰爭。

試車更是試人,每簽一個名都是立“軍令狀”——

像打仗一樣開展試驗

女工程師梁媛媛和荊敏,是試驗場的“鏗鏘玫瑰”。初次見面時,她們臉上的幾處傷疤引起記者的注意。

“在塔河,如果你在戴眼鏡前不把金屬框裹上膠布,摘下時就是我這個樣子。”車輛室女工程師梁媛媛對記者説,第一次執行寒區任務時,因為忘了“叮囑”,眼鏡金屬框黏在臉上,結果不小心連框帶肉拽了下來。

北國的冬季,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但她們還是希望溫度低些、低些、再低些!試驗場官兵們在極端惡劣環境下進行裝備試驗,追求的不僅僅是冷冰冰的數據,還有軍人的崇高信仰,這是一種無聲又深沉的情感。

“冬入寒宵宮,夏進煉丹爐”,這是他們最真實的寫照。在寒區持續4個小時行駛試驗,是戰車試驗的重要一環,由於風速、車速等原因,戰車內溫度較之車外常常要低不少。一次為測試戰車的原始數據,駕駛員上士宋海200多公里開下來,眉毛鬍子都結滿霜花,最後硬是被戰友從車裏抬了出來。

只有讓試驗無限接近實戰,才能讓戰車駛出試驗場就能上戰場。在一次戰車火炮測試中,有人建議採用“單發裝填,單次射擊”方式進行。

“仗不是這麼打的!”工程師劉海濱認為,雖然這種方法可以完成試驗,但這並非戰車“作戰狀態”。因此,他將全部彈量按實戰要求放置車內,採取高速行駛方式,成功採集了火炮在實戰條件下連續射擊的作戰數據。

“沒有一顆準備打仗的心,就幹不好打仗的事。”劉海濱對記者説,作為戰車出廠前的最後“把關人”,只有像打仗一樣開展試驗,未來裝備走向戰場,才能更好地遂行任務。

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快,試驗手段決不能因循守舊——

讓戰場的“烽火”在試驗場點燃

現代裝備試驗早已不是過去的“單槍匹馬”,而是涵蓋科研、作戰等方方面面。裝備要想“闖關”成功,並不容易。

採訪期間,正值某型戰車在試驗場測試。記者看到,隨著戰車在山林間飛馳,一組組涵蓋戰車指揮控制、機動等試驗數據在電腦螢幕上不斷跳動。測試結束,一張張參數分析表隨即呈現。

“秘密全在這些感測器上。”高級工程師易兵指著一塊塊置於戰車各個位置且大小不一的黑色感測器介紹,這是他們依託上級機關聯合多個兄弟單位,積極探索開發的適用於作戰試驗的全自動動態數據採集系統。

長期以來,囿于武器研發和試驗條件,我軍裝備戰車試驗鑒定主要以性能試驗為主,這早已不能滿足應對未來戰場的試驗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裝備越來越複雜,系統越來越先進,對試驗理論、測試技術、試驗方法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自2002年起,試驗場開展了具有前瞻性的作戰試驗、極限試驗和無人平臺挑戰等多項試驗研究。目前,試驗場正由粗放型向精細化、由任務型向數字化發展。

戰場雖然不可預測,但可預想。作為武器裝備“把關人”,超前預想如同練兵備戰,探索創新就是衝鋒陷陣。

為了提升裝備試驗效能,他們緊盯部隊的使用情況,隨時收集反饋資訊。某合成旅裝甲技師、四級軍士長簡文欽,熟悉3種型號10余種裝甲戰車技戰術性能。他曾多次受邀隨隊參與試驗。

在某型戰車升級改造中,簡文欽提出履帶時常“脫軌”,影響戰車作戰性能。試驗場修理技師蔡旭軍測試發現,該型戰車履帶中銷缺少支撐點,才導致問題發生。隨後,經過試驗場、廠家、部隊三方探討,通過在中銷加焊兩塊突出部,解決了這一“頑疾”。

未來戰爭不再是個體之間的對抗,而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武器裝備試驗只有緊盯未來戰場,聚焦新型作戰模式,才能倒逼裝備功能要素整合,讓明天的戰場‘烽火’ 在今天的試驗場點燃。”採訪的最後, 李全勝對記者如是説。

分享到: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解放軍報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