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技術服務大隊提升伴隨保障能力新聞思考

發佈時間: 2017-09-29 08:43:45    來源: 解放軍報    作者: 歐陽浩    責任編輯: 金玉澤

  兵器工業集團北方車輛研究所技術員張海全正在檢修陸軍某型坦克。大海攝

初秋時節,從黃沙戈壁到茫茫草原,從高原山地到南海之濱,部隊走出營盤,挺進駐訓地,展開野戰化、實戰化練兵。

與滾滾鐵流同行,與官兵同披征衣。在充滿硝煙的演兵場,來自軍工企業的一支支技術保障力量緊隨部隊行動。

前不久,在華北某訓練基地,千軍萬馬激戰正酣。與此同時,由兵器工業集團公司等多家軍工企業抽組而成的工廠技術服務大隊聞令而動,與部隊的保障力量密切配合,圓滿完成了伴隨保障任務。

向組織建設要保障力——

聯合保障機制將陌生的“幾家人”拉進“一家門”

“走上戰場就是‘兵’,演訓一線保打贏……”今年7月1日,一場以“慶祝黨的生日,打好演訓技術保障攻堅戰”為主題的活動在草原深處某駐訓地舉行。

活動現場軍味十足。迷彩帳篷前,參訓人員佩戴黨徽,重溫入黨誓詞、開展挑應戰、進行承諾簽名……乍一看還以為是部隊組織的活動,其實這次參加演訓保障任務的卻是軍工企業技術人員。

該工廠技術服務大隊領導介紹,這支大隊成員由上百家單位數百名技術保障人員組成,保障數十支部隊上百種裝備。

人員來自不同單位、任務又高度分散,如何提高凝聚力和戰鬥力是他們解決的首要問題。“發揮黨組織作用,是提升保障力的關鍵。”該大隊領導説,大隊組建時,就成立了臨時黨組織,大隊設黨委、中隊設黨支部、分隊設黨小組,支部書記由軍代表擔任,確保人人都在組織裏。

“雖然我們不穿軍裝,但作為黨員就要‘把一切獻給黨’。”記者了解到,臨時黨委“一班人”每天深入各個保障點,現場指導和組織安全檢查;各級黨組織各盡其責,做好思想引導工作;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急難險重任務衝鋒在前,大隊很快擰成一股繩。

某分隊分隊長張寶龍剛從坦尚尼亞完成保障任務回國,和家人團聚沒幾天,就接到演訓任務,他二話不説奔赴演訓場。他説,作為老黨員,又是軍工戰線老兵,哪有任務,就應該衝到哪。

55歲的副大隊長劉錦松參加過很多次保障任務,是這條戰線上經驗豐富的老軍工。在他看來,資訊化戰爭作戰方式日新月異,企業技術保障要實時跟進,每次任務都是全新的開始。初秋的草原,晝夜溫差大,跟隨部隊前出保障,經常是早出晚歸,對技術人員來説,是不小的挑戰。“關鍵時刻,黨員衝鋒在前不是一句口號。”劉錦松如是説。

未來聯合作戰,裝備也要聯合保障。某新裝備技術非常複雜,涉及多個配套廠家。為確保高效協同工作,臨時黨委“一班人”把相關廠家技術人員拉到一起座談,開“諸葛亮會”,並制定聯合保障機制,很快就將陌生的“幾家人”拉進“一家門”。在一次演習中,某裝備突發故障,3家企業技術人員聯手應對,互相配合,主動查漏補缺,迅速排除了故障。

向科技創新要保障力——

作為新一代軍工人,要推起新時期的“獨輪車”

初秋的演兵場,黃沙漫天,一輛新型戰車在演訓中突然“趴窩”。

戰情傳來,工廠技術服務大隊帳篷裏的顯示屏上紅燈閃爍。與此同時,伴隨保障的檢修人員快速前出,迅速診斷裝備“病情”。結果顯示,故障原因複雜,需要多個部門協同排故。在保障綜合管理資訊系統的統一調配下,相關專業保障人員快速集結到位。同時,遠端診斷系統開啟,後方專家視頻連線指導現場搶修……

昔日淮海戰役結束後,粟裕將軍曾説,華東戰場特別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離不開山東人民的小推車和大連生産的炮彈。放眼當今資訊化戰場,早已不是獨輪車保障的時代,作為新一代軍工人,要推起新時期的“獨輪車”。

在這次保障任務中,該大隊向科技創新要保障力,針對保障部隊多、範圍廣、裝備資訊化程度高等特點,研發了保障綜合管理資訊系統和遠端診斷系統,在工廠技術服務大隊及中隊、分隊之間架設局域網,實現了大隊、中隊和分隊的業務協同和數據共用。同時,他們與部隊保持資訊同步,進行統計分析,形成階段性評估報告,現場指導裝備技術保障,提升資訊化管理水準,為部隊演訓保障提供了技術支援。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兩款系統,實現了與部隊資訊系統互聯互通和裝備技術狀態的實時監控,既能閉環反饋裝備情況,又能提升企業保障力量的反應速度,大幅提升保障效率。

向軍民融合要保障力——

軍工人主動前出,為資訊化戰場提供保障

中東戰場曾發生過這樣一幕,一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戰鬥中發現他的“巴雷特”狙擊步槍打不出子彈,他馬上給巴雷特公司的一名售後客服打了電話。售後客服在45秒內教會這名士兵如何調整機匣,讓槍恢復正常使用。隨後,這名士兵迅速投入到戰鬥中。這個故事,給軍工人不小的啟示。

“提升裝備伴隨保障能力,是軍工人必須錘鍊的打贏本領。”該大隊領導調研發現,現代武器裝備科技含量高,很多故障非專業維修人員很難排除,而部隊培養一大批專家型裝備技術保障人才難度很大。為適應高效率、快節奏的資訊化戰場需求,未來除了部隊自主保障,軍工企業技術人員參與保障也是戰場打贏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在演訓場上,記者經常看到企業技術人員和部隊維修人員相互交流、密切協作的場景。來自黃埔軍械修理廠的車間主任周偉平告訴記者,雖然這些保障人員既有部隊官兵,也有企業工程師,但走到演訓一線他們都是裝備的“安全衛士”。

一次演習,部隊指揮部剛定下作戰決心,該大隊就收到了相應的保障清單和作戰配屬任務。他們迅速制定保障計劃,做到部隊一齣動,配屬保障力量就能及時跟上。

與此同時,他們還強化軍地聯合機制,軍代表既當中隊支部書記,同時履行軍代表職責,打通備件直供綠色通道,切實提高了保障效率。演習過程中,部隊需求和企業供應實現了無縫對接,裝備維修時間大幅縮短。

保障力就是戰鬥力,記者在演訓場看到,部隊裝備發生故障後,該大隊充分運用野戰維修設備,使“戰損”裝備很快重新投入戰鬥,實現了功能型伴隨保障。訓練間隙,該大隊還組織廠家技術骨幹走進軍營,手把手幫助部隊官兵熟悉和掌握新裝備的使用方法,傳授操作維修技巧。

分享到: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解放軍報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