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火箭兵:數次轉隸調整但懾戰止戰卻未曾放鬆

發佈時間: 2017-09-25 14:56:02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李進黨 陳小強 岳小琳    責任編輯: 金玉澤

出征

中國網新聞9月25日訊(通訊員李進黨 陳小強 岳小琳)歷史,在這一刻凝固。

斑駁的搪瓷碗、泛黃的文獻資料、模糊的黑白照片、精密的儀器……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火箭軍某旅雖經數次轉隸調整,但懾戰止戰的追求卻一時都未曾放鬆。

蟄伏深山,胸懷強軍夢;仗劍拭鋒,一鳴天下驚。

置身該旅史館,筆者不僅能聆聽到轉隸調整鏗鏘足音,更能感受到官兵雄踞高原、傲視一切困難的“高原火箭兵”之魂。

九號哨所的戰士們,和他們無言的戰友,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上。

橫空出世歲月崢嶸

撥開歷史的塵埃,1958年8月,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關懷下,一支當年代號為8122的部隊正式成立。在這群人中,還有60多名來自清華、北大、哈軍大、西北大學等著名學府的高材生。“上不告知父母,下不告訴妻兒”,他們一頭扎進深山草原,仿佛從世上消失了一樣。

難耐的頭痛,狂跳的心臟,壓痛的肺部,反酸乾嘔的胃部……讓所有初來咋到者頓感生命的渺小和脆弱,但他們沒有打退堂鼓。沒有辦公桌,就在包裝箱、子彈箱上“作文章”;沒有住房,就自己動手打土坯、挖地窖,蓋起“幹打壘”營房;沒有電,靠油燈、蠟燭照明;沒有新鮮蔬菜,就吃幹菜、鹹菜、煮黃豆;看不到報紙、聽不到廣播,官兵就自編自演三句半、快板書自娛自樂;藥品供不上,衛生員們就肩背背簍,翻山越嶺採集草藥,土法開工,制藥制酊。風卷積雪,就像無數刀子在劃臉,加之強烈的紫外線照射,使小夥子變成了“包青天”,姑娘變成了“黑牡丹”,但他們的意志卻似紅柳一般,沙打不迷、風吹不倒,紮根高原、毫不動搖。

高原深處,一個不顯眼土坡上安葬著在國防工程施工中犧牲的3位烈士。那年,這其中的一位連長因患肝炎,在部隊從內地向高原移防時,領導就決定讓他轉業。然而,他卻以自己是一名老工兵,工作有經驗為由,謝絕了領導的照顧。到了高原以後,由於氣候惡劣,加之超負荷工作,他的病漸漸惡化。領導多次安排他住院治療,動員他好好養病,可他説什麼也捨不得離開自己的崗位和朝夕相處的戰友,最終,他倒在了工地上。

還有一位年輕的戰士,當他的母親知道唯一的兒子因國防施工而犧牲的噩耗後,忍著巨大悲痛,千里迢迢感趕到了部隊。她除了眼淚和悲傷沒有更多的話語。然而當部隊領導懷著不安的心情徵求她對善後處理工作的意見時,她向組織提出唯一的要求是:無法久留在兒子生前工作的陣地上,僅帶走一捧風雪高原上的黃泥土,聊以寄託對兒子的思念……

歲月的崢嶸,傳承于血脈,根植于記憶。

在高原拚搏了36個春秋,曾被原第二炮兵授予“紮根高原,無私奉獻模範共産黨員”榮譽稱號的賀先覺是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前最後一項調試的操作手,他把滿腔報國熱情熔進了那次震動世界的巨響。他還參與了我國空爆核子試驗和導彈核武器重要部件的設計、生産和驗收。他曾在為我國第一個核武器儲存庫的管理自動化頑強攻關,用心血汗水澆灌出一朵朵國防科技之花。

2007年,在高原工作了39個年頭的高級工程師高國騫光榮退休,當他依依不捨離開部隊時,有人問到,是什麼讓你對裝檢事業如此癡迷?他這樣回答:“是黨給我帶來了春天,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無條件地獻給黨的事業。”

天天與高危環境相伴,從技術員到工程師,再到高級工程師,張德富一幹就是45年。時間一年過了又一年,同鄉戰友走得只剩下了他一個,年輕戰友也換了一茬又一茬。山外的霓虹燈不停閃爍,山內伴隨危險和寂寞,唯有他這個老兵像導彈基座上忠誠的螺栓一樣,牢牢固守著這座“國寶”洞庫。

生,心繫導彈,死,魂歸大山。正是因為有這樣一大批優秀人才的執著追求,該旅的事業才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成長。

絕對忠誠

根扎高原胸懷祖國

巍巍崑崙群山連綿,長年白雪皚皚,既充滿著壯美和神秘,也考驗著意志和信念。該旅所轄的哨所和大多數陣地都分佈在崇山峻嶺,一些連隊、哨所幾乎與世隔絕。由於生存環境惡劣,幾年下來,官兵們幾乎個個患上多種疾病:脫髮、關節炎、皮膚組織損壞、慢性胃病、心臟病,更有人將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高山之巔。

該旅警衛營原副教導員的曹新節,家裏託人給他介紹了對象,雙方父母3次來信催他回家完婚,卻因哨所臨時擔負一項特殊警戒任務而使婚期一拖再拖。突然有一天,女友來信説:“人各有志,不能強求。作為軍人,你離不開你的戰馬,你也要理解我的選擇。分手後,請不要記恨我。”手捧來信,這位鋼鐵般的漢子眼睛濕潤了。由於過度辛勞,他腹部時常疼痛難忍,檢查後才發現已是肝癌晚期,幾個月後不幸去世。臨終前,他請求部隊和家人將骨灰灑在自己魂牽夢繞的哨所旁。

海拔高,工作標準要更高;氧氣少,奉獻精神不能少;環境苦,更要苦幹不苦熬!

艱苦環境裏,血性之勇才會被激發。組建於1960年4月九號哨所,擔負著軍事禁區的警戒巡邏任務。因為終年嚴寒,巡邏官兵常年需要穿著厚厚的棉衣、大衣、棉鞋,還要戴上棉帽、面罩、雪鏡,但是衣服就超過8公斤,在氧氣稀薄的冰天雪地中簡直是寸步難行,但哨所的戰士每年例行的巡邏就達120次以上,每次巡邏距離長達幾十公里,更不必説還要應對突發的戰鬥任務。日夜守護著陣地,確保了禁區的絕對安全。57年轉瞬即逝,九號人在風雪高原出色完成警衛執勤任務,連續55年立功受獎,培養出30多名幹部,3名共和國將軍,捧回各種競賽、比武錦旗百餘面創,被原第二炮兵評為“基層建設先進單位”,授予“安全警衛模範班”榮譽稱號,被譽為“東方神劍第一哨”。

守護大國重器,看似平凡,實則不凡。技術勤務營二級軍士長季永強,從事武器貯管專業,經常穿戴防護裝具,經常入庫檢查各項儀錶和擦拭裝備,超負荷的工作和毒氣的長期侵蝕,曾讓他多次昏厥住院。但為了導彈的絕對安全,天天與死神打交道,他從不猶豫,一幹就是22年,成為天天與死神打交道的“國寶衛士”。

這份堅守值得尊重,這份平凡觸動心弦。一茬茬官兵續寫著新的輝煌,他們像星辰一樣撒向浩瀚夜空熠熠生輝,成為戰略導彈部隊發展建設的鋪路石。

組織官兵進行軍人樣子大討論

繼往開來勇創佳績

強軍路在腳下,實幹成就夢想。

隨著作戰準備的不斷深入,該部進入了使命拓展、編制擴大、戰鬥力躍升的關鍵期,原有的操作規程和操作方式已不能適應新的作戰任務要求。知恥而後勇,該旅邊實踐、邊總結,邊訓練,邊提高,編寫了操作程式正規化規程,實施器材出入庫、運輸方案及正規化訓練操作新規程,並在每次任務前進行實裝操作訓練,嚴格訓練內容、嚴格訓練標準、嚴格操作規程,做到操作前有要求,操作中有檢查、操作後有講評,實現了操作正規化,為儘快適應作戰部隊要求提供了重要保證。

部隊長張彬向筆者介紹:“踐行強軍目標,就要膽大心細,精幹有效,積極適應新軍事革命潮流,大膽探索新的作戰思想、裝備、編制方式。”為提高軍事訓練效益,該部黨委建立健全了議訓、跟訓、軍事訓練檢查、報告、考核講評五項制度,及時研究解決影響訓練落實的重點難點問題,著力提高組織實施作戰能力和裝備安全管理能力,突出抓了新裝備超前訓練、裝備技能訓練、安全防護訓練和資訊化條件下的裝檢作戰訓練,編寫出《正規化操作條例》等6套訓練規範,深化連續操作、縮時檢測、多路輸送訓練,著力提升部隊遂行作戰任務能力。近年來,該部多項訓法、戰法和研究成果被上級推廣。

嚮往遠處的高峰,更要走好腳下的路。

一直以來,廠所師傅 “保駕護航”的傳統就是這根“拐杖”。為了打破傳統、扔掉“拐杖”,他們外學內練、壓擔子交任務,堅持在人才培養上向獨立操作聚焦,持續抓好“四會”教練員培養,強化技術幹部及關鍵崗位操作手專業訓練扔掉“拐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本事。與此同時,該旅黨委獻身踐行強軍目標實踐,努力把人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人才工作成果轉化為發展成果。眾多思想過硬、技術精湛的青年科技才俊在實踐中迅速成長。

該旅一級軍士長汪年斌在工作中發現,給某型設備增加一種導向裝置,可以明顯提高裝配精度,縮短裝配時間。旅黨委“一班人”對汪年斌的科研報告進行反覆論證後,不僅鼓勵他大膽革新,還撥出專項經費支援。高級工程師江海洲得知汪年斌的革新構想後,主動請纓為他當助手。在江海洲的協助下,汪年斌經過半年攻關,成功完成革新項目。正是在旅黨委支援和戰友們幫助下,汪年斌潛心鑽研,科技革新成果豐碩,入選基地專業技術士官尖子人才一級庫,並獲得全軍優秀士官人才二等獎。

聚焦打仗,訓為戰謀。該部不斷鞏固和提升能打勝仗的狀態能力,使“我們能打仗”“我們能打勝仗”的戰備裝備狀態內化於心、外化于行、固化于綱:

——通過跨區駐訓、實彈發射、定檢操作等重大訓、演練任務,組織部隊在複雜嚴酷的環境中練技術、練戰術、練保障,提高“四難”條件下的“五全”訓練水準,進一步檢驗固化操作、輸送及防衛戰法,提升裝檢部隊作戰保障能力;

——強化實戰對接,大力推進訓練由營區化、操場化向野戰化轉變,由模式化、簡單化向應急應變應難轉變,由一廂情願想定向帶實戰背景的真演實抗轉變,不斷提高部隊在複雜困難條件下可靠遂行任務的核心軍事能力;

——更新完善作戰方案、非戰爭軍事行動預案和值班方案,配套戰備庫室和裝備庫房,推動戰備配套由規範化、生活化向臨戰化、戰鬥化轉變……

時光荏苒,信念彌堅;物是人非,情懷不變。當年,第一代火箭兵的血性聚集“爭氣”二字挺起中華民族的腰桿子,雖然沒有經歷槍林彈雨硝煙瀰漫,卻在生與死、得與失、苦與樂的考驗中完成了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的韆鞦偉業,寫下可歌可泣的壯美詩行。

奶茶暖兵心

 

分享到: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中國網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