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來,為適應“基地”等暴恐組織行動手法的不斷變化,時任美軍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司令斯坦利·麥克裏斯特爾,學習借鑒“基地”組織“分佈式”“網路化”和“去中心化”等特點,對美軍特種部隊的傳統組織模式進行了全方位改造,打造了一種以聯合特遣部隊為核心的全新組織形態,不僅為美新一輪國防體制改革樹立了樣板,也引領了資訊化時代企業組織管理模式創新的潮流,其主要特點包括:
一是規模彈性化。麥克裏斯特爾針對“基地”組織的決策行動週期規律,提出了“以網制網”的新策略,把工業化時代“司令部模式”的穩定性優勢與資訊化時代“團隊模式”的靈活性特點有機融為一體,打造了多支規模和編組可根據任務需要和性質而進行彈性化設置的聯合特遣部隊,同時利用資訊技術優勢,將分散部署的聯合特遣部隊凝聚成網,使各部隊、各層級、各部門實現資訊自由交互、態勢實時共用、察打力量一體,從而構建了“形散神聚、自主適應”的“團隊體系”(team of teams),以有效瓦解暴恐組織的作戰網路。正如麥克裏斯特爾所言,“我們保留了等級結構的穩定性,但是必要時又能以網路化的速度高速運轉,從而把我軍精銳戰術司令部改造成了一個網路化、可適應,並可實現戰略效果的‘團隊體系’。”
二是編組模組化。美軍特種作戰聯合特遣部隊通常採取模組化編組模式,依託崗位交流、資訊共用、聯合辦公以及聯絡官等靈活機制,將特種部隊、常規部隊、情報部門、民事力量以及無人作戰系統和網路戰等高科技手段無縫融為一體,同時具備了情報蒐集、目標獵捕和斬首射殺能力,從而以“跨域協同、互補增效”的方式,實現了戰役戰術模組與戰略戰役支援要素的全面融合,以及“觀察-判斷-決策-行動”(OODA)決策週期的快速迴圈和作戰流程的高效運轉。在此指導下,美軍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從2003年9月開始從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等情報部門,以及盟軍情報和特種部隊多方網羅人才,相繼組建了代號“121”(TF121)、“16”(TF16)和“6-26”(TF6-26)等多支跨軍種、跨領域、跨機構的聯合特遣部隊,取得了一系列戰果。這種情報與作戰力量、特戰與常規部隊、軍事與民事部門的一體化融合與常態化互動,將會推動工業化時代“樹狀垂直、鏈式傳導”的部隊編制組織模式,向資訊化時代“網狀分佈、自適協同”方向發展。
三是任務定制化。從構成上看,美軍特種作戰聯合特遣部隊通常可根據作戰任務性質、目標、對象和環境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兵力編成模式和戰術技術手段,但在任務分工方面卻是以擅長某一特定領域的軍種部隊為核心,其要點是採取“任務式指揮”和“混合式指揮”模式,以“指揮官意圖”為牽引,以“任務式命令”為目標,以“分佈式執行”為關鍵,將原來高度集中的指揮權全面下放,充分賦予一線指揮官決策和行動自由,並加強建制內外力量之間的一體聯動與橫向協同,上級只向下級下達明確、清晰的任務目標與作戰企圖,併為下級提供所需情報、兵力、兵器等必備資源,任務的計劃、組織和實施等具體工作將由下級獨立自主完成,從而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以有效把握戰機。例如,以“海豹”6隊為骨幹的聯合特遣部隊,主要負責南亞地區的特戰行動,最典型的戰例就是“海神之矛”行動,而以“三角洲”部隊為核心的聯合特遣部隊則重點承擔西亞和北非地區的特戰行動,擊斃扎卡維行動就是突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