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6月30日訊(記者謝露瑩 通訊員楊永剛)他急匆匆的腳步,日夜奔忙,從導彈技術陣地到發射場坪,一走就是 28年;他笑瞇瞇的面容,謙遜執著,攻克的科技難題折服專家教授,震驚首長機關;他亮晶晶的眸子,滿含憂患,一份論證報告讓大國長劍反應迅捷,隨即能戰!

“斗室”圓夢想,雷霆出深山——火箭軍某導彈旅技術室主任陳學東,一名普通的基層黨員,紮根山溝創奇跡,用勤勞與智慧助導彈騰飛提速,讓訓練週期縮短,使英才方陣擴容。

只要有想法,他就有辦法

“點火!”一聲驚雷,大地撼動,某新型導彈拖著長長的尾焰騰空而起,直刺蒼穹。

此次演練,按下發射按鈕的是一名入伍剛滿一年的新戰士。新兵下連就能進行實裝操作,不動實裝實彈就能組織導彈發射訓練,推動該旅實現這一重大變革的人就是技術室主任陳學東。

數年前,新型導彈如同寶貝一樣列裝該旅。因模擬訓練器材只有一套,在操作訓練中,只能是一個營“練”,多個營“看”。官兵們照著書本練操作,依據圖紙學技能。對此,部隊領導著急!首長機關著急!

如何從技術手段上解決訓練受限難題?武器生産廠家和科研院所都做過攻關,均沒能成功。

那段時間,只見陳學東天天跑陣地、進發射場,通宵達旦待在辦公室裏,畫過的圖紙摞了兩米高,歷經數十次試驗、調試,再試驗、再調試……整整 100天,能完全代替實彈的導彈技術訓練等效裝置開發成功。

緊接著,又經過半年時間苦苦攻關,導彈發射訓練等效裝置也提前問世。

導彈發射陣地和導彈技術陣地的訓練難題得以解決,從作戰指揮、系統測試、發射訓練,全部與實戰對接,能夠全流程、全要素、全程式代替實彈操作訓練。

原第二炮兵機關專門為此召開一次評審會,來自科研院所的專家十分驚訝:該成果使戰略導彈部隊訓練手段發生了新的飛躍,訓練效益成倍增長。

夙興夜寐,宵衣旰食。陳學東在基層技術崗位 20多年,先後經歷兩次換型,熟練掌握新型導彈 21個專業和 300多個測試項目,取得 32項科研成果,其中 3項被戰略導彈部隊推廣。

這些科研成果,有的進入新型武器研製生産,有的解決了制約訓練“瓶頸”問題,有的直接産生巨大戰鬥力。“只要你有想法,他就有辦法”,原旅長楊俊濤這樣評價陳學東。2009年,共和國 60華誕之際,旅裏官兵得知參加國慶大閱兵的消息後,個個群情激昂。

興奮之餘,麻煩出現了,號稱“巨無霸”的新型導彈發射車個頭大,鐵路輸送平板窄,要求裝載的車輛左右偏差不超過 5釐米,否則長途顛簸容易使發射車發生位移,引發安全事故。

“導彈輸送安全,我來負責!”正當旅領導焦急之時,陳學東主動站了出來。承擔重任後,他研究起了導彈發射車原理結構、力學、機械製造等,經過細緻測量分析、反覆修改打磨,兩個月後,研製成功大件位移器和發射車鐵路運輸支架。

有了這兩件“神器”,既解決了“定位準”的問題,又解決了“行駛穩”的問題,導彈發射車跨區長途輸送不再成為難題。閱兵圓滿結束,將士凱旋歸來。從此,這兩項科研成果,成為伴隨這支新型導彈勁旅劍行天疆、馳騁南北的“功臣”。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