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當地時間4月8日,“福特”號核航母從位於美國本土的弗吉尼亞州的港口出發,進行首次海試。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6月10日發表羅伯特·法利的文章《高超音速武器會使美國的航母變得過時嗎?》稱,我們知道如何擊毀航空母艦——或者至少知道如何以最佳方式嘗試擊毀航母。潛艇發射的魚雷、各類平臺發射的巡航導彈以及彈道導彈都能讓航母焦頭爛額。當然,現代航母擁有各種抵禦所有這些攻擊方式的手段,我們還沒有任何關於進攻性和防禦性系統之間的真實力量對比的確鑿證據。
那麼未來的情況將會怎樣?30年之後我們將如何擊毀航母?以下是下一代航母建築師需要擔心的5個問題。
水下無人潛航器
潛艇長期以來對航母構成了最致命的威脅。在二戰中,每一支主要的航母艦隊都吃過潛艇的虧;在冷戰中,美國海軍曾把蘇聯潛艇視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現代反潛戰能力的背景下,潛艇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發現航母進而在航母艦載機和護航艦艇發現和摧毀自己之前進入(導彈或魚雷的)發射位置。如果潛艇指揮員不想自殺,找到潛在的逃生路徑也是問題之一。
無人潛艇可解決其中多個問題。它們能夠無限期地在航母可能的出入路徑沿線等候,只需在發現航母后採取攻擊行動。無人潛艇不會過多擔心自己葬身海底後家人將如何生活。只裝備少量武器的水下無人潛航器是在預設條件下自主運作的,它們可能成為未來航母面臨的非常嚴重的威脅。
網路攻擊
現在的航母已包含有極其複雜的各類系統,從航母本身到艦載航空分隊到護航艦隊,無一例外。福特級航母將這一特點進一步擴展,並且作為一個橫跨數百甚至數千英里的武器和感測器系統的一部分來運轉。這一網路的數字連結將得到妥善保護,但不可能萬無一失:每一個敵人很可能都會採取手段嘗試擾亂和損壞使福特級航母可以最大限度發揮作用的電腦系統。
對航母發動的網路攻擊的影響可能存在很大差異:在最低限度內,它們可以有效地使航母致盲,使航母及其艦載機更加難以執行它們的使命。這還可能揭示航母的位置,從而使其容易受到包括到導彈和潛艇在內的各種攻擊。在極端的情況下,網路攻擊可能破壞關鍵系統,使航母無法自衛。
無人飛行器
在彼得·辛格和奧古斯特·科爾所著的《幽靈艦隊》中,在北太平洋一次航母戰役結束時美國無人機摧毀了兩艘航母(俄羅斯的“庫茲涅佐夫”號和中國的山東艦)。當然,在某種意義上,無人機並不是什麼新東西:一方面巡航導彈和自殺式無人機一樣,另一方面,自從上世紀40年代以來飛機一直被用來擊沉航母。但是尋求打擊航母的現代有人駕駛飛機面臨著幾乎無法逾越的障礙:現代防空系統使得常規做法成為一種自殺。巡航導彈有助於擴大射程,但是在突破防空系統時面臨同樣的問題。
自主無人飛行器能夠同時使用遠距離和近距離武器,具有使防空網路無法招架的靈活性,尤其是它們不需要擔心飛行員生死的時候。它們可以在不同的距離上發送武器,接著接近目標並利用自己的身體讓航母遭受致命損傷。世界沒有任何什麼比不擔心失去任何東西的機器人更加危險的了。
高超音速武器
中國、俄羅斯和美國都對高超音速武器傾注了廣泛的關注,這種武器在許多方面構成了一種類似于彈道導彈的威脅。不過與彈道導彈不同的是,高超音速武器逼近目標的軌跡使它們極難被防禦武器所瞄準。它們把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最致命能力結合在一起,並且單單憑藉慣性就可以對航母産生足以使其放棄使命的破壞,如果不是摧毀整條航母的話。而且高超音速武器可能成為比彈道導彈更能得到政治認同的武器,主要是因為後者會被人聯想到核彈頭的投送。
軌道轟炸
航母天生不具隱形能力:它們無法像飛機、潛艇甚至水面艦艇那樣被有效地賦予隱形特性。不過,航母總是能夠從它們的移動性中獲得一定程度的實用性。固定空軍基地的壞處是敵人總是知道它在哪:這個戰術問題將變成簡單的進攻武器與防禦武器孰優孰劣的問題。航母可以利用它們的移動性對觀察者(即偵察系統)和射擊者(即遠距離武器系統)之間的差異加以利用。
軌道轟炸系統(被戲稱為“上帝之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安裝了鎢條的衛星——或是其他任何種類的動能武器——可以在同一時間識別航母並對它們發動攻擊,而不存在與網路通信相關的麻煩。單單利用動能能量,“上帝之杖”就可以對水面目標實施巨大打擊,不管是擊潰航母還是讓它變成一堆廢鐵。
航母能存在下去嗎?
航母是具有地緣政治影響的武器。只要它們能夠有效地扮演這種角色,各國就會尋求使它們失效的手段。航母的形式已經證明具有非同尋常的靈活性,它們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在海軍中服役近100年時間了。從“福裏斯特爾”號航母開始,美國海軍的超級航母自世紀50年代以來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形式存在的,並且可望保持運作至21世紀下半葉。到某個時刻,遊戲將進入尾聲:航母將不再具備使它們的脆弱顯得情有可原的必要的攻擊力。不過這一天何時到來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也許在海軍的某一艘航母遭到摧毀後,我們才會如夢方醒。(編譯/曹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