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5月5日訊(通訊員蘇嘯)10月初,大興安嶺漠河縣的第一場雪如期而至,潔白的雪花飄飄灑灑,覆蓋在祖國版圖的金雞之冠,神州北極銀裝素裹,換了模樣。
這裡,地處高寒區,常年冰天雪地,霜雪期長達8個月,歷史最低氣溫-57.3℃,年平均氣溫不足-5℃;這裡,孕育出人民空軍雷達兵之最——祖國最北端的雷達站。
這是一支曾經歷過抗美援朝戰火洗禮的英雄連隊,1973年因國土防空需要,從牡丹花盛開的鴨綠江畔移防至祖國最北,歷經“5•6”大火的生死考驗,創造出“天線在烈火中旋轉”的壯舉。北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連續26年保持先進,連續41年情報合格率100%,連續28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創下空軍雷達兵情報合格率最高、連續時間最長的紀錄,被軍內外譽為“北極金睛”。
置身雷達站,感受到的不僅是厚重的歷史榮譽,更能深切感觸到融入官兵血脈中的使命感榮譽感和發自心底的決心意志,讓織天慧眼在神州北極閃耀。
鑲嵌在林海雪原中的“千里眼”
雷達站宛如一雙鑲嵌在大興安嶺林海雪原之中的“千里眼”,時刻凝視著祖國“北天門”。在連隊陣地下方,醒目的“祖國在我心中”地標,警醒官兵時刻牢記“衛國戍邊”的沉重分量。扼守祖國北疆防空第一線,應對邊境複雜多變的空中態勢責任重大,雷達站官兵用“最北最寒最堅定,練嚴練實練金睛”的錚錚誓言,走出了一條紮根北疆、愛軍精武的強軍之路。
每逢七一、八一、十一、空軍成立紀念日等重大節日,雷達站都會舉行升旗儀式。官兵們把這面國旗看得比什麼都重——因為,這是空軍部隊在祖國最北的一面國旗,看到她,官兵們就想到了黨和人民的重托,就想到了肩上的使命責任。
“身為當代革命軍人,我們要立足本職崗位,練就打贏本領,忠誠履行使命。”站長馬東平斬釘截鐵地講道。
可誰曾想到,這樣一個軍中男子漢,背後竟然藏匿著一段心酸的家事。去年四月馬東平妻子早産,因分娩時嬰兒長時間窒息,留下了重度腦損傷後遺症,妻子每天都要堅持帶兒子到醫院康復訓練,每個月需要上萬元的醫療費用……馬東平雖然時常掛念家中的妻兒,卻沒有因此而影響工作,任站長兩年多來,兩次帶隊參加上級軍事訓練比武,兩次奪得個人第一名和集體第一名。因為在馬東平看來,只有把自己練強了,把連隊帶強了,才對得起千里之遙的妻子和兒子。
有國才有家,雷達站的每名官兵心中都有兩個家,國是最大的家,另一個自然是自己的小家,在家國情懷面前,更多的軍人選擇了“舍小家顧大家”。
秦艷軍是一名在雷達站待了14年的老兵,不能經常回家,電話就成了最好的陪伴,秦艷軍經常把自己在部隊取得的榮譽告訴母親,讓她感受到一份自豪和驕傲。2013年底,上士服役期滿,秦艷軍萌生了退伍的念頭。畢竟,父母年事已高,家里正是需要人的時候。誰知這一想法遭到母親的反對,“沒有國家的培養,一個農村娃咋能走到今天?部隊需要你,好好幹。” 秦艷軍主動向連隊遞交了留隊申請,套取了四級軍士長,在每次值班時,他都和戰友們睜大雙眼,緊盯雷達螢幕,凝望著祖國的這片空疆。
越是邊遠艱苦,越能檢驗成色。與營區一墻之隔的某國防研究所,在室外進行曝曬和極寒試驗的零部件已是銹跡斑斑,雷達站的官兵卻經受住歲月的磨練,因為,祖國在他們心中。
北極第一站
雪後放晴,天空湛藍。“北極第一站”幾個大字,在雷達站營區門口熠熠生輝。
踏入雷達站榮譽室,如同穿越時空隧道,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件件實物模型,無聲地向我們講述先輩們在白山黑水間創業、戰鬥、奉獻、追求的光榮歷史。
最為震撼的是那面官兵抗擊火魔侵襲的浮雕墻,仿佛穿越回1987年5月那場大興安嶺地區百年不遇的森林大火,作為駐地唯一的空中情報保障單位,肩負著保障引導滅火救災直升機、運輸物資的運輸機以及視察災情的國家領導人專機保障任務。當大火蔓延到陣地時,全站官兵仍誓死堅守崗位,一邊保障空情,一邊與火魔鬥爭,用實際行動熔鑄了“敢於勝利、不怕犧牲”的特有精神。
一年做成幾十件事不容易,幾十年把一件事情做好更是非同尋常。雷達站連續41年情報合格率100%,創下空軍雷達兵歷史上情報合格率最高、連續時間最長的紀錄,時刻用警惕、堅韌、優質的“千里眼”監視著空中動態。
2015年6月的一天,漠河上空烏雲壓頂,雷聲滾滾,雷暴天氣眼看就要來了。官兵們遲疑地看著站長馬東平:雷達關不關?經驗豐富的馬站長聽著雷聲望向天空,下定決心説:“雷達正常工作。”兩分鐘後,操縱員孫天寶突然在雷達顯示屏上發現一個亮點:一個不明目標正高速朝我邊境線飛來。連隊立即轉進一等,連續掌握當面情況。經查證得知,該不明空情是一架民航客機繞飛雷電雲層,而改變航線。儘管是虛驚一場,但雷達站提供的準確情報,為上級正確處置贏得了先機。一個兄弟單位打來電話:“關鍵時刻衝得上,不愧是北極第一站!”
“為了祖國的天空每一分每一秒都蔚藍寧靜,我們必須練好過硬本領。我們要練在平時,想著戰時,像準備打仗一樣組織訓練,像打仗一樣落實戰備工作。”為此,他們以“雙學”活動為牽引,大抓實戰化訓練,將指揮員同操縱員、記電員、雷達技師捆綁在一起,成立課題攻關小組,以“不明空飄物、護林防火、雷達反干擾”等情況為想定背景,對照雷達兵器的戰鬥操作使用手冊和技術使用説明書,在雷達方艙和指揮室裏反覆進行空情模擬推演,明天就要上戰場的“發條”越擰越緊。
去年,一場實戰化空地聯合對抗演習在東北某地展開,幾支雷達分隊同臺競技。隨著導演部的一聲令下,操縱員李勇和戰友們直奔預備陣地,第一時間展開雷達兵器,比規定時間提前3分鐘完成架設任務。
對抗演練中,戰機超低空接近目標區,飛機回波在雷達顯示屏上時隱時現,李勇拿出看家本領,硬是在雪花般錯亂的干擾波中,發現並鎖定目標。正是這樣,雷達站軍事訓練連續3年獲得上級比武總分第一名,還涌現出6位原沈空的比武冠軍,“火眼金睛”在神州北極閃耀。
冷的邊關熱的心
最美青春在奉獻,最美情懷在軍旅。在雪域邊關,官兵們如一棵棵松柏一樣,深深紮根于軍營,用真情、真愛和真心匯整合一股股暖流,溫暖了祖國最北這片永不凍結的疆土。
走廊間,用樺樹皮製作成二十幅畫卷,格外引人注目。官兵們用這種特殊的方式,鐫刻、銘記戰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營區無不透露著官兵自建家園的氣息,官兵自己動手建造的“七棵樹”公園、“北極金睛”文化廣場、自給自足的溫室大棚……映襯出一個拴心留人、欣欣向榮的火熱軍營。
“連隊給我以信任,我還連隊以責任”成了雷達站官兵的一種意識、一種行動。漠河的冬天異常寒冷,也無比的漫長,取暖工作十分重要。那一年,燒鍋爐的老兵眼看要退伍,正發愁無人接替時,操縱班長韓先偉主動請纓。讓曾經帶出集體三等功的韓先偉來燒鍋爐,黨支部覺得有點委屈他。他卻説:“當鍋爐工關係著全站官兵的冷暖,連隊相信我,是對我的重用,我一定能幹好。”
就這樣,韓先偉當鍋爐工一幹就是七八年,不僅年年冬天把爐子燒得紅紅火火,還年年節省出一筆可觀的取暖費。原來,在零下四五十攝氏度的冬天,他經常到林子的雪地裏去扒枯木頭來取代煤塊。可是,韓先偉卻因常時間吸入極冷空氣,肺部被嚴重凍傷,雖經搶救及時保住了性命,但右肋下方留下了一條20多釐米長的蜈蚣狀疤痕,成為韓先偉永久的“紀念”,韓先偉卻常講,為連隊做貢獻,值得! 繼承傳統,就是一種信念的傳遞,也是一種精神的堅守。在雷達站陣地一旁,當年被烈火洗禮過的七棵百年古松雖然滿目瘡痍,卻如同經歷過戰火洗禮的衛士,巍然屹立,成為雷達站一代代官兵紮根北陲、苦練打贏硬功的象徵。
2011年,“七棵松”中的“奉獻松”不幸因雷擊而折斷,成為陣地山坡上的一處遺憾,也在官兵心中埋下隱隱的痛。2013年底,面臨退伍的韋春松等3名老兵商議為連隊留下點什麼,決定把已經折斷的“奉獻松”重新矗立起來。他們利用休息時間將樹榦重新打磨、刷漆,並在樹榦上刻下“紮根北陲、建功立業”八個大字,在坡陡地滑的山坡上整整幹了3天,“奉獻松”又高高聳立了起來。
“留下我的樹,替我守邊關”,韋春松退伍臨行前動情地説,在雷達站幹了十幾年,大家都放不下肩上的責任,割捨不了對這裡一草一木的感情,都在帶教新同志,爭取多作些貢獻。
一代代北極雷達兵紮根這片沃土,長成參天大樹,甘於奉獻,不圖索取,用自己紮根北疆、戍衛空防、戰天鬥地的忠誠實踐,延續著雷達站的血脈傳承,奔著強軍目標不懈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