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新聞5月5日訊(通訊員馮偉 張雷 付震)資訊化條件下,老戰法的威力能否延續?十年國土防空作戰,老一輩“英雄營”人憑藉“近快戰法”擊落多架敵機,新的歷史時期,空軍地面防空兵適應資訊化作戰需要開展實踐創新。在不停的思維碰撞中,他們尋找人員、裝備、戰法的最佳結合點,反覆推演,不斷賦予老戰法時代元素,鍛造現代防空鐵拳。
制勝基因
盛夏,中部戰區空軍導彈某部“英雄營”官兵千里機動、進駐就打,隨機抽取打靶課題,首次使用某型裝備運用戰法組織射擊,精準捕獲、穩定跟蹤,一舉擊落靶機,續寫了英雄部隊的輝煌。
記者了解到,開創世界上首次使用地空導彈擊落敵機先例的“英雄營”,裝備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地空導彈後,已經在創新驅動發展中形成作戰能力,折射出人民空軍的發展。
8秒硬功的背後
“轟!轟!轟!”隨著3聲巨響,3發導彈拔地而起,拖著長長的火焰直刺目標,一架敵高空偵察機應聲而落。日前,中央電視臺熱播紀錄片《角逐超高空》,透過歷史細節,全景展示老一輩空軍地面防空兵的血性風采。
片中,“英雄營”官兵在時任營長岳振華帶領下,大膽革新,創立“近快戰法”連續兩次擊落U-2高空偵察機的情景讓人振奮。
當年美蔣換裝U-2型高空偵察機,並安裝專門針對我地空導彈制導雷達的預警系統後,多次巧妙地繞過地空導彈營的火力網,深入我戰略縱深偵察。用什麼戰法才能擊落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高空偵察機?
戰鬥教訓證明,要想把U-2打得躲不掉,就需要打得近、打得快,究竟什麼距離開天線是近的臨界值?外軍教令規定120公里前開天線,但官兵從之前打飛機開天線的實戰經歷看,壓近開天線距離還有潛力可挖。
創新的火炬點燃了制勝的因子。岳振華帶領全營官兵,結合幾個戰例,一次次測算、一遍遍推演,用土辦法算出了一個敵機既不易逃脫、我方又不貽誤戰機的開天線的距離範圍。然而,在這個距離開天線,給指揮班子的射擊準備時間只有8秒鐘!
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該營成立攻關小組,發動官兵獻計獻策。他們掐著秒錶驗證數據,一個一個地核實,並且大膽創新,跳出教令限制,簡化指揮密碼和操作程式,組織了上百次的模擬演練和實兵合練,終於達到一開天線就能在螢幕垂直與水準標線中心附近發現目標,練就了8秒硬功。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饒,他們第一次使用“近快戰法”擊落U-2,半年後再次用這種戰法擊落U-2。
敵我較量,創新制勝。經實戰驗證非常有效的“近快戰法”,被寫入地空導彈部隊操作教令,迅速見到戰果。十年國土防空作戰中,該營五進西北、六下江南,轉戰18個省、市、自治區,先後擊落敵高空偵察機5架,被國防部授予“英雄營”榮譽稱號。
1978年3月的全國科學大會,是中國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盛會,被譽為“科學的春天”。記者在該營營史館看到“近快戰法”榮獲這次科學大會一等獎的獎狀:“為表揚在我國科技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者,特頒發此獎狀,以資鼓勵。”受獎者:空軍地空導彈兵“英雄營”。
時至今日,兵器裝備換了一茬又一茬,但“近快戰法”的作戰思想和精髓仍被地空導彈部隊作為戰術“法寶”沿用。
“從引進地空導彈,到打下美蔣U-2高空偵察機,這本身就是個創舉!”營長王春田告訴記者,以“英雄營”為代表的空軍地空導彈兵,自誕生之日起就與學習相伴、以創新為翼,開創了一個個防空史上的輝煌,鑄造了多空域防空的鋼鐵火網。
為傳統賦予新內涵
下一場戰爭,我們拿什麼打贏?
新的歷史時期,“英雄營”適應資訊化作戰需要開展實踐創新,不斷賦予老戰法時代元素,在創新驅動發展中鍛造現代防空鐵拳。
9月初,在“英雄營”營區大道上,一排主題為“我與‘英雄營’共成長”的70余幅手繪圖片格外引人注目,吸引眾多官兵紛紛駐足觀看。
這是去年入伍的何振忠所作。他採用硬筆速寫的形式,從成長、礪劍、鑄魂、揚威、榮譽五個方面,以一名新兵的視角記錄了軍營生活的點點滴滴。
畫中有話。何振忠告訴記者,去年9月自己入伍來到部隊,一次教育課堂上了解到“英雄營”的事跡,他就很好奇。“為什麼組建之初就能擊落敵機、創造紀錄?怎麼創造出8秒硬功的‘神跡’?支撐他們隱姓埋名十餘年的究竟是什麼?”有繪畫特長的何振忠決定用自己的方式揭開心中的答案。
懷著一顆“英雄夢”的何振忠,在新兵訓練結束下連時如願成為“英雄營”一員,並用畫筆記錄自己的軍營生活。“看,這就是我!”在一幅畫前,何振忠向記者講述了第一次執行演習任務的故事。
時針撥回到今年夏天,“英雄營”赴西北戈壁遂行實彈戰術演習任務。他們首次不經臨戰訓練進駐就打,考核標準參照的是某型武器系統,這個時間比他們最佳訓練成績還要快幾秒鐘。而且,全營一號戰勤組只有少數人參加過實彈打靶,經驗少、成分新,對人員和裝備都是極限挑戰。
困難面前,“英雄營”官兵並未退卻。十年國土防空作戰,老一輩“英雄營”人憑藉出其不意的“近快戰法”擊落過多架敵機。而資訊化條件下,“近快戰法”的威力能否延續?在不停的思維碰撞中,他們找到了人員、裝備、戰法的最佳結合點,從數據分析入手,按照時間流程對課題進行千百次推演,分類計算出使用“近快戰法”時各個作戰階段的最長時間。然後,從難設想各類複雜情況,系統模擬最佳殺敵時機。
算得準,更要練得精。為練就使用“近快戰法”在極短時間內抓住目標的硬功,空情技師徐超利用每一次訓練、演習時機,設定目標練反應能力,提高捕捉目標的速度;在按鍵操作上,強化肌肉記憶,練節奏感,提高抓目標的穩定性。
那天,西北某地驕陽似火。“英雄營”的車隊在大漠戈壁中逶迤前行,到達山坳後迅速佔領陣地。“敵”機從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多批次向陣地襲來,指揮員按照最佳射擊條件下達射擊命令,一舉擊落目標,上演了一齣“近快戰法”再顯威的好戲。
“這裡面也有我的功勞。”何振忠自豪地告訴記者,他結合自身崗位特點,積極思考提出優化流程的建議,為戰鬥操作節省數十秒,並在連軍人大會上受到點名錶揚。
歷經多次換裝,面對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新型防空武器系統和依託軟體系統的作戰指揮網路,作戰樣式和作戰對手都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全營一桿槍”的傳統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在一次次近似實戰的演練中,“英雄營”官兵們體會到,創新力連著戰鬥力,他們緊盯體系制勝不斷創新。不論是戰鬥單元各自為戰,還是兵種聯合作戰,心中有全局,思想上才能無縫連結,部隊才能從人員到單元進行深度融合,實現從“全營一桿槍”向“全局一張網”的轉型。
盯著戰場這盤“活棋”
前不久,一場以奪取制空權為戰術背景的對抗演練在西北大漠打響。
“讓他們見識見識我們的‘迷魂陣’。”戈壁大漠中,官兵架設的導彈陣地群難辨真偽。
對抗前一天的任務部署會上,營長王春田提出:分成多支作戰單元,有的攜帶主戰裝備進行抗擊,有的佈置假陣地充當假目標。
“主戰人員力量會不會太薄弱”“設置這麼多假目標有沒有必要”“人員裝備四散而開,會不會增加安全風險”……一些官兵對這樣的“打法”顧慮重重。
“資訊化戰場,敵超視距、超遠端打擊和反輻射攻擊,使地面防空部隊不僅要具備先敵開火、遠距滅敵的能力,更要具備保存自己、捕捉戰機、適時抗擊的能力,如果單純依靠固定戰術套路,就很難擺脫‘被發現即被摧毀’的結局。”王春田分析。
次日,該營兵分多路,鋪開一張天網。
面對地面難辨真假的導彈陣地群和毫無規律的電磁干擾,“敵”機陷入兩難境地:如攻擊的是假陣地,很可能被對方制導雷達鎖定;如不攻擊,又可能錯失戰機。
就在此時,真正的導彈陣地已悄然鎖定“敵”機。發射!“敵”機被擊中,一場漂亮的防空反擊戰落下帷幕。
“真實陣地有可能暴露。”當日對抗結束,地監哨報告曾有“敵”機抵近偵察。“立即進行機動轉移。”趁著暮色,他們對真假目標陣地再次布“局”。
唯有創新打勝仗。這次演練中,他們取得了輝煌戰果,生動再現了老一輩“英雄營人”“拖著導彈‘打遊擊’”的傳奇故事。
創新能力是一支軍隊的核心競爭力,也是生成和提高戰鬥力的加速器。長期發展中,“英雄營”官兵形成一個共識: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為加強轉型大潮中“自適應”能力,營黨委在軍事訓練、管理教育和裝備改進等多個領域開啟“頭腦風暴”。
那次,該營在戈壁大漠參加複雜電磁環境下多種型號武器協同演習時,緊盯重點難點問題集中攻關,檢驗了多種協同作戰方式,探索並形成了多套新訓法,得到演習指揮部的高度評價。
去年底,他們組織7名優秀技術幹部集中攻關武器系統,針對不足弱點,開發出有效實用的軟體。野戰指揮所的架設對環境條件要求較高,且不便於機動轉移,他們在初步論證後全程參與指導將運輸車改裝為指揮車,巧妙“濃縮”了過去的多個戰位。
創新基因的血脈傳承,激發了強軍興軍的活力。前不久,“英雄營”11名營連幹部參加空軍組織的軍事理論考核,8人成績100分,平均成績99.36分,創歷年參演部隊最好成績。一次機動作戰任務,兩天三夜的長途跋涉後,他們突然接到命令,立即組織卸載準備戰鬥,時間20分鐘。突發情況,怎麼辦?“英雄營”官兵的口號是:有第一,決不當第二!“15分鐘!”考核組舉起秒錶興奮地宣佈。14個評比項目,“英雄營”拿走13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