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點:新四軍的"鐵"體現在哪?

發佈時間: 2017-10-23 09:21:48    來源: 中國軍網    作者: 湯春松    責任編輯: 康壯

在日軍大舉侵華、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中國共産黨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將南方紅軍遊擊隊改編成新四軍,開赴華中抗日前線,抗擊日本侵略者。新四軍繼承了葉挺獨立團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光榮傳統,在抗日烽火的考驗中成為一支模範的鐵軍,集中體現了“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

鐵一般信仰

中國共産黨的信仰是共産主義,而共産主義信仰的深厚根基是人民。新四軍官兵平等、同心同向,與人民群眾同生死共患難,形成了鐵一般的信仰。官與兵,是同志之間的關係。參加新四軍的人,不是為了薪餉,也不是為了官位,而是為了抗日救國和人民解放這個共同的志向。在生活待遇上,要好大家好,有苦一起吃,“伙食費一樣多,而且一樣吃,不準有小廚房和特別吃好”,服裝也一樣。在官兵關係上,上級對下級愛護,下級對上級尊重服從,只有工作上的分工,沒有貴賤的差別,“有疾病相扶持,有患難相扶助,有困難相幫助,有經驗互相交換,有錯誤互相規勸”。

新四軍愛護老百姓,從剿滅土匪到徹底廢除一切苛捐雜稅,從興修水利、推行減租減息到開展大生産運動,使群眾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在當時江蘇省主席韓德勤治下的寶應縣草甸地區,原先各種苛捐雜稅多達51種,幾乎佔到人民全年收入的一半。各種苛捐雜稅取消後,人民僅負擔田賦、公糧兩項,“人民負擔減輕了七倍”。

新四軍事事關心群眾的利益,把群眾當作親人一樣,群眾也把新四軍當親人。正如鄧子恢所説:“老百姓給我們糧食吃,替我們送信、帶路、挑東西,幫我們隱藏傷病員並配合我們作戰。”日寇對新四軍軍民一家非常嘆服,“新四軍之長處,不僅在其軍事力量與經濟力量,而尤在其對人民之組織力量,統一民眾”。

鐵一般信念

在新四軍征戰途中,遇到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甚至是生死的考驗,沒有抗戰必勝鐵一般的信念是不可能堅持到抗戰勝利的。可以説,中華民族不會亡、抗戰必勝這種信念,成為新四軍官兵心中的一盞燈,鼓舞著他們與全副武裝的日軍進行浴血的戰鬥。

新四軍成立之後,轉戰大江南北,“雖然物資彈藥極端困難,天然與人造的地形極端不利,但他卻能盡一切的有效辦法克服困難,打擊敵偽”,炸毀交通要道,破壞敵偽組織,牽制了大批日偽軍,為正面戰場作戰起到了有力的戰略配合作用。當時,物資極其匱乏。米貴,新四軍就吃雜糧、吃野菜;沒有鞋穿,就穿草鞋;沒有新軍裝,就穿得破一點;沒有子彈,就節省,爭取一顆子彈打一個敵人,進行白刃戰鬥。抗戰環境異常艱難,新四軍靠著鐵一般的信念在逆境中求發展,逐漸成為華中戰場一支讓日偽軍膽寒的主力軍。1944年6月,時任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與中外記者參觀團的談話中,曾提及當年3月華中敵後戰場的敵情,“在華中敵軍,計16個師團約26萬人,新四軍抗擊了9.5個師團”。

新四軍深入華中敵後戰場,像一把鋼刀直插敵人的心臟,成為日軍急於拔掉的眼中釘。面對敵偽異常殘酷的“掃蕩”,新四軍運用伏擊、奔襲、夜襲等靈活的遊擊戰術,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積小勝為大勝,使幾千萬流離失所的人民在惶恐悲觀中看到了勝利的曙光。當“皖南事變”逆流襲來時,新四軍在黨的領導下仍以國家前途為重,在蘇北鹽城重建軍部,維護團結抗戰的大局,繼續堅持華中抗戰直至最後勝利。

鐵一般紀律

嚴守紀律,説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新四軍的可貴之處,在於遵守紀律是無條件的,説到做到。“三大紀律、十項注意”,只是新四軍最低限度必須遵守的信條。新四軍戰士們不僅百分之百執行了,而且遠遠地超過了。據粟裕回憶,“當我們初到江南的時候,群眾不願借房子給我們住,我們就完全在村外或者是田野裏露營,在雨天的晚上,曾經遇到了不肯開門借房子給我們住的事,我們也就站在門外和靠在屋檐下過夜,這樣有過很多次。有些時候,群眾不賣糧食給我們,我們也曾經餓過幾頓飯和吃過很多次糜糧”。

紀律是給群眾最初的見面禮。新四軍所到之處嚴格執行鐵一般的紀律,在每日僅維持半飽甚至是餓著肚子的艱苦條件下,依然能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從而在群眾中建立起高度的信任和威望。新四軍説話和氣、買賣公平、借物送還、損失賠償,這些看似都是一些生活上的細節,但是人民群眾就是通過這些小事分辨出新四軍是老百姓自己的隊伍。就連地主士紳也稱讚新四軍“實為從未得見之最優良之抗日軍”。

鐵一般擔當

為了挽救國家的危亡,新四軍抱著“馬革裹屍還”的決心出征,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作戰勇猛,那種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犧牲和擔當精神,成為新四軍的鐵軍本色。為了消滅新四軍,日偽軍對敵後根據地進行頻繁的大“掃蕩”,鬥爭的殘酷性是罕見的。“‘清鄉’與‘掃蕩’非常頻繁,一星期一次。”但是,新四軍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愈戰愈勇、愈戰愈強。到抗戰勝利時,新四軍已擁有“主力部隊21萬餘人,地方武裝9.7萬餘人,民兵自衛隊96萬餘人”。

勝利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用不怕流血犧牲的鐵一般擔當換來的。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新四軍8萬餘人血灑疆場,為國捐軀,涌現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在劉老莊戰鬥中,新四軍第七旅第十九團四連為掩護黨政機關和人民群眾轉移,遭到日軍1000余人合圍,在打退敵人多次衝鋒、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他們把武器拆毀,與敵人進行肉搏血戰,直至全連82人全部壯烈殉國。朱德同志稱讚他們的英雄壯舉是“我軍指戰員的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在解放淮陰戰鬥中,戰鬥英雄徐佳標用自己身體堵住敵人機槍的射孔,為攻城部隊開闢前進的道路。

抗戰時期,新四軍正是憑著“鐵一般信仰、鐵一般信念、鐵一般紀律、鐵一般擔當”,克服各種艱難險阻,征戰于江淮河漢之間,與八路軍相互呼應,牽制日軍戰略進攻的“後腿”,粉碎了日軍全面控制華中的圖謀。毛澤東同志讚譽新四軍是“華中人民的長城”。

分享到: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熱點資訊

中國軍網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