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情24小時:中國軍機飛越宮古海峽 軍艦現身附近海域( 1 / 23 )

發佈時間: 2017-03-03 09:51:15    來源: 中國網綜合    作者: 辛聞    責任編輯: 韓淑媛
分享:

教學課堂擺在了紀念館

【工程兵學院的政工課擺在紀念館,為啥?】

中國網新聞3月2日訊(通訊員強天林)“周總理一生艱苦樸素,廉潔奉公……”陽春三月,在江蘇淮安的周恩來紀念館,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工程兵學院道路橋梁係的學員。在紀念館,學員們仔細聆聽著講解員講述周總理的感人事跡,駐足觀看著一張張記錄總理生平的珍貴照片,隨行的教員葉波告訴筆者,這不是簡單的參觀見學,而是一次實打實的《軍隊基層政治工作》課程教學。既然是課程教學,課堂為啥擺到了紀念館?就在學員們心裏犯嘀咕時,葉波教員補充道,徐州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紅色資源,充分利用這些鮮活的素材開展教學活動,能夠“盤活”以往枯燥的政治理論課程學習,為學員帶來一堂堂活生生的政工課。

走進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周總理漢白玉坐姿塑像,巍巍塑像,一襲大衣的總理正襟危坐,左手扶膝,右手握拳,凝視遠方,眼神中透露出和藹與慈祥,就在此時,嘰嘰喳喳的學員們突然安靜了下來,所有人投去了敬畏的目光。繞過塑像,便來到了紀念館的主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學員們跟隨著一幅幅圖文和一件件文物,近距離感受著周總理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從考學深造到留學歸來,從南昌起義到紅軍長征,從開國大典到外交捭闔……在紀念館,一件中山服引得學員們久久駐足,講解員介紹道,周恩來一生簡樸廉潔,一套衣服縫縫補補不記其次依然堅持穿著,就在去世後,穿的也是一件舊的中山服。走出紀念館,呈現在學員們眼前的是周恩來銅像,銅像高7.8米,暗合著周恩來走過的78的春秋,總理雙手叉腰,面帶微笑,這是他與工人農民交談時的習慣動作,一種親和感迎面而來。在銅像前,學員們右手握拳,面對著鮮艷的黨旗和巍峨的銅像莊嚴宣誓,重溫入黨誓詞,用標準的軍禮向周總理崇高的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致敬,誓言鏗鏘,在空曠的廣場久久回蕩,凝聚成了廣大學員們紮根軍營、矢志奉獻的動力源泉。參觀結束後,學員們先後來到了周恩來故居和倣西花廳,走進周恩來早年生活的地方和工作辦公的場所,簡潔的擺放和樸素的傢具,讓學員們真切感受到周恩來艱苦樸素的作風。在院子裏,種著周總理生平最喜愛的海棠和臘梅,陽春三月微風暖,一簇簇臘梅如一團團火一般盛開,走在庭院裏,不禁令所有人想起了電視劇《海棠依舊》的一幕幕畫面。“斯人已去,海棠依舊,周總理以中華崛起為己任,為國家操勞,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壯麗一生的故事,就像海棠一樣,花開一生,絢爛一世。”學員們在參觀後有感而發。

一路的參觀見習,一路都是生動的教學課堂。在象徵著淮安歷史地位的淮安府署,學員們透過斑駁的屋楣,感悟著古建築的巨大魅力;來到總督漕運公署遺址,學員們通過一件件歷史文物,感受著古代先哲們的智慧結晶。“感悟傳統文化魅力,汲取中華文化養料,能讓學員補足精神之“鈣”,增強文化自信,強化軍人的使命擔當,讓學員在傳承中繼往開來。”參加活動的該院道路橋梁系主任吳全印感言。紅色資源布及哪,教學課堂就擺在哪。為不斷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該學院充分發揮駐地紅色資源優勢,積極開展“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通過開展“工程兵精神”專題教育、組織學員赴淮海戰場、王傑烈士紀念館、臺兒莊戰役紀念館等紅色場館開展儀式教育、主題宣誓和參觀見學等活動,引導官兵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增強投身改革強軍實踐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中國網綜合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