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文,明確未來3年村醫發展方向
導語
十四五期間,村醫會面臨哪些挑戰和機遇呢?國家再次發文明確。
圖片來源:攝圖網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
作者|曉琳
近日,國務院發佈《“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再次明確村醫未來幾年發展方向。
規劃提到健全中醫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和全科醫生、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培訓機制;採取派駐、鄰村延伸服務、流動巡診等方式,保障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
其實近兩年,國家提出過不少十四五期間村醫隊伍如何建設的內容。不過據基層醫師公社了解,一些地方受疫情影響,目前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疫情防控上,導致一些政策沒有迅速落地,村醫感受不明顯。
但並不意味著村醫這支隊伍發展將一直一成不變,只是時間問題。國家公佈的這些政策對村醫來説意味著什麼?給村醫帶來了哪些挑戰和機遇?
基層醫師公社簡單地總結了幾點,供各位村醫參考。
內部壓力:
45%村醫要成為執業(助理)醫師
今年2月,國務院發佈《“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明確提出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 到2025年鄉村醫生中執業(助理)醫師比例由2020年的38.5%增長到45%。
近一半的村醫都要有執業(助理)醫師證,不少村醫認為這個指標有些高,現在還有好多村醫連鄉村全科執業助理證都沒有,並沒有産生很強的危機感。
國家衛健委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黃二丹向賽柏藍-基層醫師公社分析,5年的時間增長近7個百分點是比較穩健的,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一是,現在沒有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主要是年紀比較大的村醫,隨著他們逐步退出,必然強化對新進村醫學歷和相關證書要求。
二是,不久前國家衛健委發佈《關於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高品質發展的指導意見》,裏面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出更高品質的要求,那麼必須要有合格的醫務人員來承擔這個工作的,每年的相關培訓考試也會淘汰部分村醫。
三是,按照目前新農村的建設,肯定會有大量的向村醫傾斜的相關政策,崗位新引力增加,更多高素質年輕人會參與進來。
據基層醫師公社梳理,目前各地為提高執業(助理)醫師在村醫隊伍中的佔比,的確是朝著這些方向去努力。
1.提門檻
多地發文明確,新進入村衛生室工作的村醫需具備執業助理醫師及以上資格。
這一點目前收效甚微,因為有執業助理醫師證的醫生可能不會選擇村衛生室。不過一旦各地為提高村醫中執業(助理)醫師的佔比,未來很可能在待遇上進一步給予傾斜,吸引人才下沉至村衛生室。
2.給補助、入編
正如上述所説,提門檻的同時需要有一些激勵措施。比如近日江蘇省提出鼓勵調劑部分事業編制定向招聘在村衛生室工作滿6年的執業(助理)醫師。
或者村醫考取執業助理醫師後會得到一定的補助,比如昆明盤龍區一次性獎勵1萬元;山東省嶗山區一次性獎勵5000元等。
3.清“分母”
不少地方對村醫採取考核上崗制度,即村醫須接受培訓考核,合格後重新上崗,不合格者直接淘汰。
因為不合格人群中,今後考取執業(助理)醫師的希望也不大。分母小了後,佔比自然會提高。
無論哪種情況,都屬於“擇優選取”發展村醫隊伍,這個大方向不會改變,對於那些只有鄉村醫生證且學習能力一般的村醫來説是一巨大挑戰。
外部壓力:
派駐、鄰村延伸服務、農村患者流失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提出, 採取派駐、鄰村延伸服務、流動巡診等方式,保障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服務全覆蓋;支援城市二級以上醫院在職或退休醫師到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多點執業或開辦診所。
對於前者,通常是所屬衛生院派人到村衛生室執業或者縣醫院定期派人到村衛生室進行醫療指導,那麼被納入鄉村一體化或者縣域醫供體的村衛生室診療能力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對於現在仍單打獨鬥,且沒有特色的村衛生所來説是一不小衝擊。
對於後者,這兩年的國家級文件中多次提到,不過醫改研究專家徐毓才認為,二級以上醫院的在職醫生或退休醫生來村裏執業的可能性不大。同樣,杏園春診所負責人馬醫生也向基層醫師公社表示,“大醫院醫生不是很適合基層醫療環境。如倡導循證醫學的醫生,以現在基層患者的認知,更不容易。”
“村衛生室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沒人就醫,而不是同業競爭。” 徐毓才進一步補充道。
面對患者流失,自己在診療方面又沒有特色的村醫,可以考慮納入鄉村一體化或者縣域醫療集團接受管理,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村醫也可以試著探索一條未來比較有前景的發展方向。
馬醫生建議,“可以增加全科知識儲備,提高服務品質及診療品質。 因為如果拼專科,基層醫生和大醫院專科比沒有優勢,尤其是有技術含量的專科。另外,基層患者看病很少主動區分專科,一般都是看醫生的名氣。全科知識儲備充足,也有利於專科發展。”
村醫未來發展重點方向:
中醫藥、康復
面對內外的競爭壓力,除發展全科,筆者認為還可以選擇以下兩個方向:
一、中醫藥
去年12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印發《關於醫保支援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提出將適宜的中藥和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按規定將符合條件的中藥飲片、中成藥、醫療機構中藥製劑等納入醫保藥品目錄。
今年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示範市(縣)管理辦法和建設標準的通知》,裏面明確提到100%村衛生室至少配備1名中醫類別醫師或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的鄉村醫生或鄉村全科執業(助理)醫師。
再到現在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提到, 健全中醫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和全科醫生、鄉村醫生中醫藥知識培訓機制。
政策越來越全面具體,中醫藥一定是未來基層發展的重點,各地也會根據國家政策出臺更細的配套政策和培訓考核管理辦法。
據基層醫師公社了解, 比如現在甘肅省就規定西醫診療費是5元/人次,中醫6元/人次;按照中醫藥技術操作規範開展4類6項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陜西省已經將適宜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和中藥按規定納入醫保範圍,這些都與村醫收入掛鉤。
不過村醫王琨也告訴基層醫師公社,村醫想發展好中醫也不是那麼容易。這三種情況發展相對較快:
①要讓患者對你的技術(針灸,把脈)等認可,相信你才會去找你;②對某病種有特效的方藥,有一定的口碑,這樣會一傳十,十傳百的遞增;③祖輩是中醫世家,專治某病種,周圍三村四鄰的都會過來找你治療。
二、康復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到,推動預防、治療、護理、康復有機銜接,形成“病前主動防,病後科學管,跟蹤服務不間斷”的一體化健康管理服務。
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康復護理服務能力,開展老年醫療照護、家庭病床、居家護理等服務,推動醫療衛生服務向社區、家庭延伸。
可以預見,負責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村醫,今後不僅要開展預防和診療,還要重視康復, 比如老年人、殘疾人的康復管理。
另外,在國家衛健委發佈的《關於開展康復醫療服務試點工作的通知,》中還提到, 試點地區應當將康復醫療服務價格納入本地區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中統籌考慮,做好相關項目價格的調整和優化工作。
切實落實國家確定的康復綜合評定等29項醫療康復項目,並加強醫療康復項目支付管理。鼓勵結合實際建立居家康復醫療服務價格和支付機制。這些同樣和大家的收入息息相關。
一基層康復醫生向賽柏藍-基層醫師公社透露, “一般基層腦血管病變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偏癱肢體能障礙病症者比較多,還有體力或家務勞動造成機械應力勞損的頸肩腰腿痛患者也比較常見。” 有想法的村醫也可以考慮往這些方向去發展。
—END—
包括加快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著力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推進醫藥衛生高品質發展四大類共21項任務!
《任務》明確選擇9個省市的14家大型高水準公立醫院開展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試點,通過委省共建方式,打造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的樣板、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