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不好、情緒低落?出門曬曬太陽大有幫助
撰文 | 王聰
編輯 | 王多魚
排版 | 水成文
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是指生命活動以24小時左右為週期的變動。人體生理功能,學習與記憶能力、情緒、工作效率等也有明顯的晝夜節律波動。晝夜節律與人類的活動關係密切,晝夜節律的破壞和睡眠不足可能導致許多疾病的發生,特別是慢性疾病,影響機體的健康。而光照是人類晝夜節律系統的主要同步刺激因素。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減少了戶外接受光照的時間,而夜晚又往往暴露在明亮的光照下,大部分醒著的時間都處於人工光照之下。這種現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對健康有著哪些影響呢?
2021年12月,莫納什大學的研究團隊在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期刊發表了題為:Time spent in outdoor light is associated with mood,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related outcomes: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in over 400,000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的研究論文。
通過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的超過 400000 人參與的研究發現,白天缺乏光照是抑鬱症狀、情緒低落和失眠的危險因素,每天獲得足夠的自然陽光會改善一個人的情緒和睡眠品質。
研究團隊表示,大多數關於光照和健康的資訊和研究都集中在夜間避光,因為夜間光照會擾亂我們的生物鐘,但這項研究強調了獲得足夠的自然光照以確保我們身體發揮最佳功能的重要性。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觀察到,白天在戶外光照下的時間越長,抑鬱症狀越少,使用抗抑鬱藥物的概率越低,睡眠品質越好,失眠症狀越少。
觀察到的光照的這些結果可以通過光照對晝夜節律系統的影響以及光照對大腦情緒中心的直接影響來解釋。
這項研究也説明瞭,對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進行細微的調整,就可以幫助改善他們的情緒、睡眠和能量水準。
該研究的通訊作者 Sean Cain 博士表示,白天光照不足可能是導致抑鬱症患者情緒和睡眠品質不佳的關鍵因素,因此建議大家晴天的時候多出門曬曬太陽,在日落之後,保持黑暗,你的身體會感激你的。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1.08.056
包括加快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著力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推進醫藥衛生高品質發展四大類共21項任務!
《任務》明確選擇9個省市的14家大型高水準公立醫院開展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試點,通過委省共建方式,打造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的樣板、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