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我想找個深圳醫生做“對象”
“前世不修,今生碼字!”
想當初
爹媽知道我做了小編時
內心是崩潰的:
“天天對著電腦,連對象都找不到。”
但聽説我是在衛健委做小編
又瞬間狂喜:
“這個好,找個醫生做對象!
以後爸媽看病就不愁了。”
今天
我要驕傲地官宣:
醫生“對象”
我有了!
爸媽看病不愁
我做到了!
因為我給全家人
都找了一位“家庭醫生”
圖源:《平凡的世界》截圖
“家裏”有個醫生是什麼體驗?
“我的腿沒瘸,從梧桐山到深南路,我用雙腳丈量了深圳的各個角落。”
但是——
“醫院我是不會去的。”
3月29日中午,深圳羅湖黃貝嶺一個小區的家裏,氣氛凝重。
90歲的“老勘探”老梁(化名)一邊捂著胸口,一邊撥開兒子攙扶的雙手。
老梁是個高級工程師,專門做建築項目的地質勘察,40年前就來了深圳“開荒”,為特區的騰飛立下不少功勞。
圖源:深圳新聞網
但是,本事大的人,脾氣也大。
這天午飯過後,老梁突然胸悶加劇,有點喘不過氣來。兒子擔心是心臟病發作,要趕緊拉他去醫院。但老梁死活不答應。
“90歲了,走步路都要拄拐杖,還折騰什麼?!”
他倔也有倔的道理。3月份是深圳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奧密克戎幾乎在全市“開花”,老梁的小區正好在管控區內。
要去趟醫院,得向社區申請,找120救護車來接,“點對點”送到定點的醫院,去了還得現場測核酸……總之,不容易!
情急之下,兒子想起了剛被劃入管控區時,社區公佈的暖心熱線:
“我爸心臟不舒服,能不能請你們到府看看?”
很快,黃文靜的團隊接到了社區轉來的“訂單”。
黃文靜是黃貝嶺社康中心的主任,她所屬的羅湖醫院集團,負責為整個羅湖的“三區”(封控區、管控區和防範區)居民提供醫療保障。
黃文靜立即給患者家屬回復電話,得知90歲的老梁是個“老病號”,之前反覆多次入院,病史一大堆: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肺動脈高壓、房顫……
要命的是:
他的胸悶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星期。
這是典型的“危急重”高齡病人,必須趕緊送醫院!
“這樣吧,我們先跟定點醫院的專科説一聲,做好對接,你們再立即打120把老人家轉送過去。”
“不行啊!我爸堅決不去醫院,怎麼勸都沒用。”
這可怎麼辦?不能再拖了。
第二天一早,黃文靜帶著一名年輕的全科醫生、一名社區護士,穿著防護服爬上5樓,敲開了老梁家的門。
她們從箱子裏掏出血壓計、血糖儀、心電圖檢測儀,給老人家抽血、做尿檢和心電圖。
心電圖上出現了一個可怕的提示:
缺血型ST-T改變。
圖源:騰訊醫典
心肌缺血時,缺血區域的心電圖就會出現這個改變。
當然,有ST-T改變並不等於有心臟病。還得看看其他資訊,綜合判斷。
查體發現——
心臟雜音和雙肺底的濕啰音明顯
會陰、下肢都有明顯的水腫
考慮到老人心絞痛、心功能不全逐漸加重等情況,她再次建議立即入院治療。
但老梁也是再次拒絕:
“我都風燭殘年了,去醫院沒意義,還不如在家裏。”
圖源:soogif.com
黃文靜決定,先把老人之前的心電圖調出來,對比一下再説。
“你有以前的病歷本嗎?”
老梁慢慢拉開抽屜,掏出一本裝訂整齊的“合訂本”,上面是他2007年以來的所有病歷。
黃文靜心裏大為震撼:這真是一位思維敏捷、做事細緻的老伯。
她從病歷本裏翻到老人家2020年在深圳市人民醫院的病歷,裏面的心電圖顯示,當時的V5、V6導聯ST-T就開始有改變,且一直有右束支傳導阻滯的情況。
這説明,目前的問題只是心肌損傷加重,排除了突發心梗(急性非ST段抬高的心梗)的可能。
接下來的一句話,讓老梁的兒子一陣竊喜:
“考慮到老人家的意願很強烈,堅決不肯去醫院,他的基礎病又比較多,我們建議給他建一個家庭病床,由我們團隊定期到府來診查、護理。這樣你們家屬也不用天天那麼擔心。”
這下,老梁也爽快答應,當場簽約了黃貝嶺社康中心的家庭醫生服務,建立了家庭病床。
經過社康團隊的跟蹤照顧,老梁的胸悶等問題逐步緩解,病情也穩定下來。如果有什麼緊急情況,打個電話,醫護團隊就會從小區幾百米外趕過來。
老梁兒子感慨:
“在疫情最困難的時候,我們感覺就像多了一群學醫的家人。”
整個3月份,黃貝嶺社康中心扛起了附近3個“管控區”的健康保障重任,一共收到1300多條居民的就醫請求,90%均通過電話、微信、視頻或到府服務妥善解決。
有了這群醫護人員做“家人”,3個管控區的數萬名居民安然無恙。
但這樣的福利,絕不限于封控或管控區內的居民。
1996年,深圳已經在全國“先行示範”,開展社區健康服務。
到了2021年底,全市已經有833家社康機構,幾乎遍佈每個社區,形成“15分鐘社康服務圈”,在“家門口”為居民提供家庭醫生服務。
深圳的常住居民,不管是不是深戶,都可以與社康機構免費簽約,擁有一個家庭醫生服務團隊作為“家人”。
身體上有啥毛病,只要“喊”一聲。這些服務,都不在話下:
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諮詢、診療、預約、轉診、家庭病床……
(疫情前資料圖)
“兒女沒空回來
家庭醫生倒是來了”
“阿姨,你的血糖上周怎麼又高了?”
2020年7月的一天下午,深圳寶安西鄉的楊阿姨正在家裏吃著西瓜,突然接到了醫生李薇的電話。
李薇是寶安區中心醫院福中福社康中心的全科醫生,也是楊阿姨簽約的家庭醫生。
她倆的結緣,純屬偶然。
75歲的楊阿姨是典型的“老高糖”,高血壓、糖尿病10多年,空腹血糖一直在10-14mmol/L徘徊。以前,兒女都帶她去市裏的大醫院開降糖藥。
有一次,她的降糖藥吃完了,但恰好兒女上班都挺忙,沒空帶她去“補貨”,她只好到家附近的社康中心先開一點。
當時接診的正是李薇,她檢查發現,楊阿姨已經出現了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等一系列並發癥。
圖源:騰訊醫典
李薇立即建議給她轉診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治療,可楊阿姨一口回絕:算了,這都是老毛病,去了也是浪費錢。
對於這種“頑固”的老人家,李薇在社康沒少見,她只好建議阿姨先簽約了家庭醫生,社康發一個遠端血糖檢測儀,阿姨每天在家測一下,醫生在電腦系統上可以實時查看。
到了7月這一天,李薇及時在系統上捕捉到了她血糖上的波動。打電話一問,原來她平時的飲食並沒有注意,高糖的水果一口沒少吃。
“阿姨,你的空腹血糖太高了,最好到醫院住院做進一步檢查。如果惡化下去,並發癥會危害到全身。”
但楊阿姨依舊無動於衷。
李薇當即決定,家訪!
幾天后,她在前面引路,社康中心主任余漢兵、社區護士楊紅冰,還有寶安區中心醫院的內分泌科主任趙禹、內分泌科醫生潘英等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敲開了楊阿姨的家門。
圖源:南方+
這不是一次普通的“家訪”,而是深圳正在全市社康力推的“全專協同”,由全科醫生+專科醫生一起到場,“點面結合”,開出最佳“藥方”。
全科醫生負責“面”,全盤考慮身心的所有不適;專科醫生負責“點”,為某個專科疾病給出最精準的建議。
進門後,大家發現:
楊阿姨只跟老伴一起住,幾個兒女都住在外面,老伴也有糖尿病。沒有小孩在身邊監督,兩口子的服藥簡直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米麵、高糖水果也是敞開了吃。
內分泌科醫生潘英給她講了很多在醫院看到的“血的教訓”:
“你現在已經有神經系統的病變,如果再不控制好血糖,惡化下去就可能失去溫覺、痛覺、觸覺,熱水淋在身上都不知道燙,眼睛也可能失明,甚至是腳爛掉要截肢……”
經過專科醫生的一番“恐嚇”,楊阿姨和老伴都意識到事態嚴重。隨後,她轉到寶安區中心醫院內分泌科住了7天院,空腹血糖終於基本達標了。
兒女知道這事後,説了一句:
兒女管不著的,他們幫忙管起來了。家庭醫生不是家人,但勝似家人。
寶安區中心醫院全專醫護團隊到府對慢阻肺晚期、活動能力極差的吳先生進行家庭訪視。(資料圖,圖源:南方+)
“520”沒對象?
簽個約,你就能成為家庭醫生的“對象”
明天就是“520”了,有誰 跟小衛一樣 沒對象的?舉個手。
我們要發“家庭醫生”了!
因為“5·19”是世界家庭醫生日。
在深圳,家庭醫生就是指全科醫生。
只要你去社康簽約了“家庭醫生服務”,人人都可以領一個“家庭醫生”,不對,是一個家庭醫生團隊。
因為,家庭醫生服務不是由一個醫生提供,而是一個“2+X”的團隊。
2+X
2是標配:
全科醫師+社區護理人員
X是選配:
公共衛生醫師、專科醫師、藥師、健康管理師、心理諮詢師、營養師、康復治療師、社(義)工、社區網格管理員等,你需要啥就配啥。
寶安區中心醫院派出1名全科醫生、1名全科護士和2名心血管、腎內科專科醫生到患者家中進行全專協同會診。(圖源:南方+,資料圖)
深圳常住居民,不管是不是深戶,在深圳居住半年以上,就可以選擇一家社康機構,簽約家庭醫生服務。
但家庭醫生不等於私人醫生,也不等於到府醫生。家庭醫生服務主要在社康開展,如果是行動不便或是符合居家健康管理條件的居民,也可以申請建立家庭病床,享受到府診療服務。
截至2021年底——
深圳已累計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3528個,簽約常住居民約400萬人,建立家庭病床10946張。
今天是個好日子
免費簽了這個約
你就是有“對象”的人了
因為你已經成為光榮的
家庭醫生服務對象
-End-
資訊來源:深圳市衛健委基層處、羅湖醫院集團黃貝嶺社康中心、寶安區中心醫院福中福社康中心
包括加快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著力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推進醫藥衛生高品質發展四大類共21項任務!
《任務》明確選擇9個省市的14家大型高水準公立醫院開展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試點,通過委省共建方式,打造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的樣板、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