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扒如火如荼的中國IVD原料行業兩大痛點!
從各個角度看,包括增長速度、融資規模、技術迭代、上市企業數量等,中國的IVD市場都處於高速發展時期。作為上游,IVD原料行業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原料企業有即將上市的,有獲得重磅融資的,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目前國內有超過200家的原料公司,可能還遠遠不止,而頭部企業畢竟是極少數,並且即便是頭部大廠,基層員工依然要為生活打拼啊。所以我們廣大的原料行業搬磚者,非常希望能借整個IVD的東風,去實現自身的價值和夢想。但“春江水暖鴨先知”,身處局中,難免不多一份危機意識,對市場存在的內卷風險,姑且探討一二。
1
首先,國內原料企業雖多,從産品大的種類看,分佈極不均衡。IVD主要分為: 免疫、生化、分子。以化學發光為代表的免疫診斷市場佔據最大份額(~40%),傳統的生化診斷雖然增速很低了,但依然佔據第二位(~30%),畢竟存量市場龐大。生化檢測的大部分項目基於酶法,生化酶原料和配套的一些特色底物主要由羅氏、東洋坊、旭化成等供應,羅氏和東洋坊是最大的兩家,營收分別為約2.5億和2億人民幣。
整個生化酶原料的體量雖然也就6億左右,但國産佔比很低,個人估計就0.5億左右;另外,國産玩家很少,屈指可數。而免疫原料,包括抗原抗體、磁珠微球等,體量確實更大(~15億,本文不討論新冠相關),但玩家有多少呢?可以説是200家裏面的大部分。
所以當前的市場局面是: 6億的生化酶原料市場國産玩家5家,15億的免疫原料市場國産玩家100家,請問尷尬不尷尬?
2
其次不得不提的就是下游試劑廠家不斷向上游原料拓展的市場趨勢,這一點實質上讓廣大的原料公司很受打擊,至少心理上是這樣。簡單數一數就嚇一跳: 安圖自産原料80%以上;新産業,我不記得了;基蛋自産原料70%以上……放眼望去,有自産原料的大廠名單一長串: 東方基因、邁克、優利特、中元、萬泰、熱景、萬孚……以前很多人對邁瑞尚感欣慰,但現在……武漢研究院拔地而起、海肽收入囊中。誠然,在當前的國際國內形勢下,各個廠家為保障原料安全,防止"卡脖子"或“斷供”風險,自産原料的戰略選擇無可厚非,但客觀上壓縮了原料公司的市場空間也是事實。
針對上述兩點,雖然人微言輕,雖然也沒啥用,但還是發出一點個人的觀點。
實力雄厚的的頭部原料大廠,特別是已上市和即將上市的,敢不敢去挑戰生化酶?據我所知,頭部幾家對生化原料可是一點沒碰啊。畢竟賽道沒那麼擁擠哦。
涉足上游的試劑廠家,多數都投入不菲,組建了原料(主要是抗原抗體)團隊,搭建了原料生産平臺,那在具體品種的開發選擇上是否可以結合國內原料的發展水準去考量?也就是説對於國內原料公司已經做得很成熟的品種,真沒必要再自己開發了,其投入的研發和生産成本遠高於外購成本,更何況,絕大部分國內供應商是不會有斷供風險的。
痛點雖痛,但“痛並快樂著”,朋友們,繼續前行吧!
(説明: 文中數字全憑記憶,可能與實際有出入,但不影響文意)
包括加快構建有序的就醫和診療新格局、深入推廣三明醫改經驗、著力增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推進醫藥衛生高品質發展四大類共21項任務!
《任務》明確選擇9個省市的14家大型高水準公立醫院開展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試點,通過委省共建方式,打造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的樣板、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