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3年底前重點公共場所都要有急救設備
2023年底前,北京全市機場、火車站、城市軌道交通站、交通樞紐、長途客運站、公園、景區、體育場館、大型商超、影劇院、學校重點公共場所實現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覆蓋,鼓勵其他公共場所和大型社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配置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市配置總量不低於5000台,初步形成覆蓋全市重點公共場所的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使用、管理體系。
這是記者今天從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了解到的。據介紹,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和《關於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的實施方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15部門聯合製定了《北京市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1年-2023年)》,全面提升北京市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方案明確北京市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的基本原則:政府推動,社會參與;行業主管,單位主責;部門聯動,協同保障;統籌規劃,分步實施。提出了推進重點公共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加強社會急救資訊化管理、組建社會急救專業指導團隊等八項重點工作任務。
近年來,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聯合有關部門,積極推動重點公共場所社會急救能力建設,結合北京市工作實際,針對北京市重點公共場所AED配置和從業人員急救知識技能培訓等情況進行梳理分析,組織急診急救專家學者交流技術方案,召開專題會議協調推進,並先行啟動在地鐵站安裝AED,開展從業人員急救知識技能培訓。
2021年,北京市將“實現地鐵站、火車站、學校自動體外除顫器全覆蓋,做好急救技能培訓,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作為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積極推進。截至目前,北京市地鐵全路網28條線路408座車站、6個火車站已全部完成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任務;學校自動體外除顫器按計劃實現全覆蓋。同時,北京市衛健委積極推進社會急救培訓,著重加強重點公共場所人員急救技能培訓,全年已開展線下公眾急救培訓12.1萬人次,地鐵站已實現每個班組8人中至少有3人取證;線上急救培訓專題課程覆蓋396萬人次。
方案提出,2023年底前,全市機場、火車站、城市軌道交通站、交通樞紐、長途客運站、公園、景區、體育場館、大型商超、影劇院、學校重點公共場所實現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覆蓋,鼓勵其他公共場所和大型社區、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配置AED等急救設施設備,全市配置總量不低於5000台,初步形成覆蓋全市重點公共場所的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使用、管理體系。同時,全市建成統一規範的社會急救培訓體系,並形成長效機制,重點公共場所從業人員急救知識普及率不低於80%,獲得急救培訓證書比例不低於40%。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表示,下一步,北京將對標國際國內先進水準,科學謀劃公共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的配置範圍、管理模式和急救知識技能培訓。按照前期先解決有,後期再提升的思路,分步實施,穩妥推進,逐步提升社會急救能力,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進一步提升首都城市文明水準。
具體內容一般應包括公立醫院新文化建設的實踐基礎、頂層設計、具體做法和成效作用等。
新的方案對考核內容中綜合性指標做了較大的調整。
其中提到,改革完善醫務人員評價機制,堅持分層分類評價,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增加臨床工作數量和品質指標,探索試行成果代表作制度,淡化論文數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