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提升社會辦醫創新能力 錯位競爭高品質發展
記者17日獲悉,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數量每年同比增長約15%,總服務量同比增長約9.5%。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簡稱:非公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創始人郝德明17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民眾對社會辦醫多層次、多樣化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社會辦醫前景廣闊、大有可為。
作為長期關注非公立醫療機構發展的研究機構,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創始人莊一強對記者説,社會辦醫經歷了上世紀“50年代”院係調整、“80年代”改革開放兩次洗牌之後,第三次洗牌即將來臨。這次洗牌源自技術的發展,社會辦醫進入資訊化智慧醫院時代。他介紹説,對社會辦醫而言,技術升級、産學研醫協同創新將是發展突破點。
“後疫情時代,社會辦醫亟需提升抗風險與可持續創新能力,尋找錯位競爭的高品質發展之道;另一方面社會辦醫需要凝聚各界先鋒力量協同創新,共謀行業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副會長、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會長閆東方説。
據記者了解,剛剛舉行的第八屆中國社會辦醫發展創新論壇暨創新合夥人聯盟大會致力打造政産學研醫深度協同的融合創新生態,以此推動社會辦醫錯位競爭、蓬勃發展,成為參會各方的共識。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趙丹丹表示:“‘十四五’新時期,社會辦醫發展離不開技術、服務、合作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創新,政府政策也要創新,要不斷加大支援力度、完善管理監督機制,為社會辦醫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在復旦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市領軍人才梁鴻教授看來,本月起正式實施的《醫保基金監管條例》標誌著中國醫保基金監管制度體系建設步入規範時代,向著法治型、獨立性、專業性、多方協同等方向轉變,為社會辦醫建立起良好的法治環境,助力社會辦醫走上誠信健康發展軌道,迎來真正的春天。
據悉,5月1日,中國醫保領域第一部行政法規《醫保基金監管條例》正式實施。這是醫保基金監管上第一個由國務院頒布的條例。“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統計,至2020年11月底,全中國社會辦醫非公立醫療機構達到了2.3萬家,佔全國醫療機構總數的66%;但服務總量,即門診人次僅佔全國的16%左右。
郝德明表示,社會辦醫對中國醫療供給側改革,增加醫療服務的供給能力,改善醫療服務品質,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産生了積極重要作用。推動行業健康規範發展,非公協會責無旁貸,今後將以網際網路資源為依託,全面提升行業自信、行業自律、行業自強。
6月1日起,本市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病種將由3種擴增至12種。
新的方案對考核內容中綜合性指標做了較大的調整。
原宣城市廣德縣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徐東升、安慶市立醫院設備管理科科長居靖,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查。